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12|回復: 2

[中医入门] 脾胃是后天之本 内伤脾胃百病生

[複製鏈接]
仰望岐黄 發表於 2017-12-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仰望岐黄 中医 性命 心灵

脾胃是后天之本』,并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一说。而夏季这个时机脾胃容易受到侵害,所以疾病出现,因此养生应该先以脾胃为先,那么怎样调养出好脾胃呢?

脾胃是身体的轴心

脾和胃虽然是两个独立的器官,但它们的关系极为亲密。

打个比方来说,胃像是一个粮仓,脾是运输公司。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先由胃初步研磨、消化,再由脾进行再次消化,取精华、去糟粕,把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运至全身。

中医认为,讲脾不离胃,讲胃不离脾,脾胃是整体概念,包括整个消化系统。

脾与胃在生理上息息相关,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

胃功能不好,必然会影响脾的运化,所以临床上患者往往同时出现食欲不振、饭后腹部胀饱、消化不良等症状。脾胃之所以被称为『后天之本』,主要因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有赖于脾胃输送的营养物质,是生命健康的轴心力量。

脾胃有问题,不但影响食欲、睡眠、情绪,时间长了,还会引起器质性疾病。相反,脾胃健运,能让身体气血充足,保证各个器官有条不紊地工作。

更重要的是,脾胃好能长寿。

以色列一项针对1258名70-82岁老年病人的研究发现,在排除老人身体活动量、人口学特征、营养等影响因素后,脾胃健康、胃口好的老人,死亡风险更低。

脾喜欢燥,不喜欢湿;胃喜欢规律,讨厌刺激。

但压力大、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喝酒、暴饮暴食、爱吃冰冷、吃腌制食物、久坐少动、焦虑紧张……种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让原本脆弱的脾胃更不堪重负。

中医认为,脾具有『土』的特性,土很容易吸水,所以湿气进入体内最容易伤脾,而现代人大多都存在『脾湿』问题。

另外,数据显示,我国肠胃病患者约有1.2亿,其中中老年人占70%以上,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较为常见,发病率分别为30%和10%。

4d6a52e8df1081f9865598470d3a0c20.jpg

脾胃不好几大表现

脾胃出了毛病,症状主要可概括成8个字:纳呆、腹胀、腹泻、便溏。即不想吃饭、吃饭不香;不吃不胀,吃一点东西就发胀;拉肚子,水和粪能分开叫『腹泻』,水和粪均匀混合叫『便溏』。

如发现自己有这几种情况,就该怀疑脾胃是不是出了问题,需尽快重视起来。

仔细观察肤色、五官、生活状态,也能看出脾胃问题

脸色发黄。一个人的脸色暗淡发黄,可能是脾虚,主要表现为吃饭不香,饭后肚子发胀,有腹泻或便溏症状。

如果没有及时治疗,脸色就会逐渐变成『萎黄』,即脸颊发黄、消瘦枯萎,这是因为脾的气和津液都不足,不能给身体提供足够营养造成的。与萎黄相反是黄胖,即面色发黄且有虚肿。

鼻头暗淡。用手摸摸鼻头会发现有一个小坑,以小坑为中心,周围就是反映脾脏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最明显的区域。如果鼻头发红是脾胃有热证,表现为特别能吃,但吃完容易饿、消化吸收不好、口苦黏腻等。

口唇无血色、干燥。〖黄帝内经〗中指出,『口唇者,脾之官也』、『脾开窍于口』,就是说,脾胃有问题会表现在口唇上。

一般来说,脾胃很好的人,其嘴唇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的嘴唇干燥、脱皮、无血色,就说明脾胃不好。

睡觉时会流口水。〖黄帝内经〗中还指出『脾主涎』,这个『涎』是脾之水、脾之气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脾气充足,涎液才能正常传输,帮助我们吞咽和消化,也会老老实实待在口腔里,不会溢出。一旦脾气虚弱,『涎』就不听话了,睡觉时会流口水。如果经常不自觉流口水,可从健脾入手,进行调理。

便秘。正常情况下,人喝进去的水通过脾胃运化,才能成为各个脏器的津液,如果脾胃运化能力减弱,就会导致大肠动力不足,继而造成功能性便秘。

睡眠不好。古语讲『胃不和,卧不安』。脾胃不好的人,睡眠质量也会降低,出现入睡困难、惊醒、多梦等问题。

精神状态不佳。脾胃运化失常,容易导致健忘、心慌、反应迟钝等。相反,脾胃健运,能让大脑得到滋养,就会神清气爽、精力旺盛、思考敏捷。

保养脾胃的建议

规律饮食、定时定量、细嚼慢咽 这是保养脾胃的第一步,特别是胃本来就不好的人,更要少吃辛辣、刺激以及生冷食物。

另外,要注意定时吃饭,不要狼吞虎咽,更不要站着或边走边吃,吃饭时不要讨论问题或争吵。

吃对食物 在长夏这个养脾的关键时期,应该结合健脾、祛暑、化湿等方法进行调补,可以吃些绿豆、莲子、丝瓜、陈皮、鸭肉、鲫鱼等。

多吃八珍健脾粉一类煮的粥,也能很好的起到滋养脾胃的作用,八珍粉早餐和麦片混合在一起冲泡吃、简单方便、口感也很不错。

常读『呼』字音 可以培养脾气,对缓解脾虚、腹胀、脾胃不和、食欲不振都有好处。

揉肚脐 一手掌心或掌根贴脐部,另一手按手背,顺时针方向旋转揉动,每次约5分钟,每日1~2次。此法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饭后慢慢走中医有『以动助脾』的养生观念,饭后散步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但『饭后』并非指吃完饭立刻就开始散步,而是要休息至少10分钟再进行,若吃得过饱则需适当延长休息时间,并且饭后半小时内不能做剧烈运动。

精选艾绒、饴糖、东北人参、怀姜枸杞枣膏、消痰橘红、九制黑芝麻、玉灵膏、消痛黑膏药、黑姜糖、优选艾柱艾条、特制加粗气海神针,欢迎访问岐黄养生小店,点击阅读原文

梅花四弄 發表於 2025-7-13 19:53 | 顯示全部樓層
《脾胃调养之道:后天之本的养护要诀》

岐黄之道,以脾胃为后天之本,诚哉斯言!《黄帝内经》有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作为气血生化之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就夏季脾胃养护之道,略陈管见。

一、脾胃生理特性阐微
脾属太阴湿土,胃属阳明燥土,二者互为表里,共司运化。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升降相因,方能完成"受纳-运化-输布"的生理过程。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此论实为千古明训。现代研究证实,脾胃功能与免疫调节、神经内分泌等系统密切相关,印证了中医整体观之科学性。

二、夏季脾胃易伤之由
长夏属土,与脾胃相应。此时阳气外发,内阳相对不足,加之湿邪当令,最易困遏脾阳。暑热迫津外泄,汗出过多则气随津脱;贪凉饮冷,直损中阳;湿邪黏腻,阻滞气机。三者相合,遂成"湿困脾阳"之候,此即夏季多见脘痞纳呆、便溏乏力之因。

三、调养脾胃实用三法
(一)饮食调摄法
1. 遵循"五宜五忌":宜温、宜软、宜淡、宜少、宜缓;忌生冷、忌黏腻、忌辛辣、忌过饱、忌不节。
2. 推荐食疗方:四神汤(莲子、芡实、山药、茯苓)健脾渗湿;姜枣茶温中和胃;陈皮薏米粥理气化湿。

(二)起居调摄法
1. 辰时(7-9时)胃经当令,务必进食早餐
2. 午时(11-13时)心经主事,宜小憩养阳
3. 避免久坐伤肉,每坐一小时需活动肢体

(三)情志调摄法
《内经》言"思伤脾",现代研究证实长期焦虑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建议:
1. 练习"呼吸健脾法":晨起正坐,双手叠放中脘,深吸缓呼,共行21息
2. 常按足三里(胃经合穴)、公孙(脾经络穴)等穴位

四、辨证施养要点
1. 脾虚湿盛者:舌淡胖有齿痕,当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2. 胃阴不足者:舌红少津,宜沙参麦冬汤化裁
3. 肝郁犯胃者:脘胁胀痛,可选柴胡疏肝散

结语:
脾胃之养,贵在持之以恒。正如《养生论》所言:"善养者,必先调其脾胃。"若能遵四时之序,合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则脾胃和畅,气血充盈,自可享尽天年。时值长夏,尤当谨记"脾喜燥恶湿"之性,勿令湿邪困脾,方为养生之要道。
许舍昀 發表於 2025-7-17 15:12 | 顯示全部樓層
《脾胃调养刍议——后天之本的系统养护之道》

脾胃为仓廪之官,乃"水谷气血之海"(《灵枢·玉版》),其重要性在《黄帝内经》中早有定论。今就夏季脾胃养护之道,试作系统阐述。

一、脾胃生理特性析微
脾属太阴湿土,主运化而喜燥恶湿;胃属阳明燥土,主受纳而喜润恶燥。二者互为表里,构成"升降之枢机"(李东垣《脾胃论》)。现代研究证实,脾胃功能涉及消化、免疫、神经递质调节等多系统协同,与中医"脾主四肢""脾统血"等理论高度契合。

二、夏季脾胃易损机理
长夏属土,湿气当令。外湿引动内湿,最易困遏脾阳。现代生活方式中,空调冷饮致寒邪直中,熬夜耗伤脾气,皆与《内经》"饮食劳倦则伤脾"之论相呼应。胃肠激素分泌监测显示,夏季消化酶活性普遍降低15%-20%,此即传统医学所言"长夏脾王而气弱"现象。

三、脾胃失调辨证要点
1. 纳运失司:当分虚实。实证多见脘痞苔腻,属湿浊中阻;虚证常见食后腹胀,属脾虚不运。
2. 升降失常:呕恶与泄泻并见者,当责之脾胃升降失和。
3. 燥湿不调:口干而便溏者,乃胃燥脾湿之复杂病机。

四、调养要诀
1. 饮食法:遵"五谷为养"(《素问·脏气法时论》),小米、山药等甘淡之品最宜。夏季宜食姜以温胃,佐薏苡仁以利湿。现代营养学证实,此类食材富含B族维生素及多糖,可促进肠黏膜修复。
2. 起居法:辰时(7-9时)胃经当令宜进食,巳时(9-11时)脾经旺相宜运化。子时前入睡,符合消化系统昼夜节律。
3. 情志调:思虑伤脾,可习"调息法"(《诸病源候论》),通过腹式呼吸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4. 经络法:常按足三里(土经土穴)、中脘(腑会)等穴,研究显示可提高胃动素分泌水平。

五、误区辨析
1. 盲目清热:过食苦寒易伤脾阳,当遵"清热不伤胃,滋阴不碍脾"原则。
2. 过度进补:脾虚不受补,宜先通后补,可用四君子汤轻剂缓图。

结语:脾胃养护贵在"中和"二字,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情志平和,方合"阴平阳秘"(《素问·生气通天论》)之旨。夏季尤当注意温阳化湿,使脾土得健,则百病不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