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39|回覆: 2

[醫藥臨床] 從『外內合邪』談眩暈的辨證論治

[複製連結]
王志芳 發表於 2017-11-2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外內合邪,見於【素問·咳論】,是指因臟腑本身先有損傷,內疾產生,又在外感邪氣牽引下發生臟腑的病變表現。

『眩』是指眼花,『暈』是指視物模糊昏花,或眼前發黑,頭暈旋轉,站立不穩,因二者常同時出現,故合稱『眩暈』。由於引起眩暈的疾病很多,而且不同疾病的病因也有所不同,其病因多爲情志所傷、飲食不節、失血、勞倦過度等方,而主要病機有肝陽上亢、腎精不足、心脾兩虛、脾虛濕擾四個方面,所以筆者將從外內合邪方面對此做下淺談。

肝陽上亢眩暈

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肝爲風木之髒,肝有病變則多化風,因『風善行數變』,故表現出眩暈症狀。在內常爲肝陰不足,陰不制陽;或腎陰不足,水不涵木,使肝陽發生偏亢。然而肝陽偏亢常因症狀較輕,故表現不甚明顯,但此時已有病邪內伏。到了人體內正氣虛損到一定程度,再感受外來風邪或者情志刺激,如暴怒,外內合邪導致『血之與氣並走於上』,肝陽化風成生『內風』上擾清竅而致清竅不利,生成眩暈症狀。然而辨證時不可單獨以眩暈來判斷疾病的本質,還應辨證論治。在這裡眩暈爲肝陽上亢所引起,故辨證時應同時考慮到肝陽上亢的症狀,如面赤、煩躁易怒,甚則經脈拘急、抽搐、角弓反張等其他症候。而治療時當以鎮肝息風、平肝潛陽爲原則,也可用稍加服用滋肝陰的食物或藥物。

腎精不足眩暈

腎藏精,精生髓,髓的產生離不開腎精的作用。『腦爲髓之海』,腦髓的生成和腎藏精密切相關。失血、勞倦等致使氣血損耗,症狀輕時可能表現不明顯,但由於體內氣血濡養臟腑功能不足,導致臟腑功能開始衰退,正氣已傷,此爲內因也。氣血爲體內臟腑功能的物質基礎,故氣血不足則臟腑功能減弱,就容易遭受外來病邪的侵襲,而久病及腎,使腎精不足,精不生髓,髓海空虛,腦失所養,則見腦轉耳鳴、脛酸眩暈、目無所見、懈怠安臥。此雖多爲久病、正氣不足時多見,亦爲外內合邪所致。這類眩暈是由於腦的病變,尤其是虛性病變爲主,故臨床時應四診合參,綜合辨證,對於此類情況臨床多以補腎、填精、扶正爲主要治療手段。

心脾兩虛眩暈

心的生理功能爲主血脈、主神志,故當心氣虛,血液化生不足,則導致神失所養,而出現眩暈。脾胃虛弱,健運無力,氣血生化乏源,影響到心,心主血脈的功能亦會受到影響,形成心脾兩虛的症狀,從而出現眩暈。在這種情況下,心脾虛,氣血不足爲眩暈的內因,而有內因的存在,又容易再遭受外邪的侵擾,如情志刺激、六淫邪氣等,導致『上氣不足,腦爲之不滿,耳爲之苦鳴,頭爲之苦傾,目爲之眩』(【靈樞·口問篇】)。同時在辨別眩暈的病因、病機應結合全身症狀,綜合判斷,不可以偏概全。在對於心脾兩虛引起的眩暈應以溫補心脾爲主。

脾困濕擾眩暈

脾喜燥而惡濕。當人體內有濕邪時,容易上擾清竅,使清竅不利而致眩暈症狀。如果脾氣健運,運化水飲機能正常,水精四布,自然無水濕的停聚。而當脾氣虛衰,運化水飲機能出現障礙,痰濕內生。因爲有內在脾虛原因的存在,同氣相求,『內濕』容易招致『外濕』,使內外交困,外內合邪,從而導致痰濕內聚,上蒙清竅,使清竅不利,故常在食少、腹脹、便溏等脾虛症狀上兼以出現眩暈的症狀,如【素問·生氣通天論】云:『因於濕,首如裹。』所以治療時當以化痰祛濕,溫補脾陽爲主。

靈樞·百病始生】云:『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疾病的發生並非無原因的,是由於人體的正氣不足,無法抗邪,外邪乘虛而入,則生病,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若無正氣不足爲內因,外邪入侵爲外因,外內合邪,則疾病就不會發生,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所以眩暈症狀的產生往往反應了人體臟腑已發生病變,故需重視。

因疾病的發生多爲外內合邪,故在疾病治療後期應除惡務盡,不可使暗邪內伏。但另一方面我們更應做到未病先防,【素問·上古天真論】言:『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自身正氣的充足是保證不受邪氣侵襲或愈後良好的重要條件。(王志芳 河北中醫學院)

大好四四 發表於 2025-7-11 10:28 | 顯示全部樓層
從"外內合邪"論眩暈證治樞要

眩暈一證,自古爲難治之疾。【內經】言"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又言"上虛則眩",揭示了其病機之複雜性。今從"外內合邪"之旨,剖析眩暈證治要義,誠爲探本之論。

肝陽上亢之眩,實爲陰陽失衡之象。肝體陰而用陽,若腎水不足,不能涵養肝木,則肝陽易亢。此時雖未發眩,然"伏邪"已潛。正如葉天士所言"肝爲剛髒,內寄相火",一旦外感風邪或情志激盪,則內外相引,風陽上僭,清竅受擾。臨證當察其面赤、脈弦等陽亢之徵,以鎮肝熄風湯之類潛降之,更當佐以滋水涵木之法,標本兼顧。張錫純創鎮肝熄風湯,用牛膝、代赭石引血下行,龍骨、牡蠣潛鎮浮陽,誠得治療三昧。

腎精虧虛致眩者,乃"髓海不足"之候。【靈樞】謂"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不足則腦轉耳鳴",精闢指出腎-髓-腦之關聯。臨證常見房勞過度或久病耗損者,稍感外邪即眩暈大作,此正合"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之旨。李東垣強調"補腎即所以補腦",宜用左歸丸填精益髓,佐以紫河車等血肉有情之品。然須注意,純虛無邪者十不一二,多數兼夾痰瘀,故景岳有"無虛不作眩,無痰不作眩"之論。

心脾兩虛之眩,實爲氣血生化失常。心主血,脾統血,二者虛損則清陽不升,正如【證治匯補】所言"頭爲諸陽之會,清陽不升,則頭爲之傾,目爲之眩"。此類患者多因思慮勞倦,復感外邪而誘發,當以歸脾湯補益心脾,佐以升麻、柴胡升舉清陽。尤在涇曾言"治眩當分標本",此之謂也。

至若脾虛濕擾之眩,乃"清濁相干"之變。脾失健運則濕濁內生,外感濕邪更易引動內濕,形成"外內合邪"之勢。此時眩暈多伴頭重如裹、胸悶嘔惡,當以半夏白朮天麻湯健脾化濕。朱丹溪治痰眩喜用二陳湯加味,正合"無痰不作眩"之旨。

今人治眩,多忽視"外內合邪"之機,或一味平肝,或專主補腎,失之偏頗。須知眩暈發作往往外邪引動內伏之疾,故治療當辨明標本緩急: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發作期重在祛邪,緩解期重在扶正。且現代生活節奏快,情志因素日顯重要,故疏肝解郁之法不可偏廢。

綜而論之,眩暈證治當把握三點:一察外內合邪之機,二辨臟腑虛實之性,三明標本緩急之序。若能參透此理,則治眩之法,思過半矣。
大缶 發表於 2025-7-12 10:48 | 顯示全部樓層
從"外內合邪"論眩暈證治之要義

眩暈一證,首載於【內經】,其病機複雜,證候多變。今從"外內合邪"之角度,試論其辨證論治要旨。

【素問·咳論】云:"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爲肺咳。"此理推之眩暈,亦爲至當。蓋眩暈之作,多因臟腑先虛於內,復感外邪相引而發。其病位主要在肝、腎、心、脾四髒,尤以肝爲樞要。

肝陽上亢眩暈,誠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言:"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其病機關鍵在於肝陰不足,陽亢化風。內因多爲情志失調,陰血暗耗;外因則常見風邪引動。臨證須察其面赤、脈弦等兼症,治宜鎮肝息風,方選天麻鉤藤飲加減。然需知"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故當佐以養血之品。

腎精不足眩暈,乃因"腦爲髓海"失養所致。【靈樞·海論】謂:"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其內因多系久病傷腎,外因可爲勞倦過度。治當補腎填精,左歸丸、右歸丸隨證選用。尤需注意"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宜用血肉有情之品。

心脾兩虛眩暈,實爲氣血生化乏源之候。【靈樞·口問】曰:"上氣不足,腦爲之不滿。"內因脾失健運,外因思慮勞倦。歸脾湯爲的對之方,然需佐以運脾之品,使補而不滯。

脾虛濕擾眩暈,乃因"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半夏白朮天麻湯加減最爲合拍,但需辨濕之寒熱。

要之,眩暈之治,當謹守"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訓。外感宜祛邪,內傷當扶正;虛實夾雜者,又需標本兼顧。臨證尤需四診合參,勿執一法。若此,則眩暈之治,可得其要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