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41|回复: 2

[医药临床] 从“外内合邪”谈眩晕的辨证论治

[复制链接]
王志芳 发表于 2017-11-29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外内合邪,见于《素问·咳论》,是指因脏腑本身先有损伤,内疾产生,又在外感邪气牵引下发生脏腑的病变表现。

“眩”是指眼花,“晕”是指视物模糊昏花,或眼前发黑,头晕旋转,站立不稳,因二者常同时出现,故合称“眩晕”。由于引起眩晕的疾病很多,而且不同疾病的病因也有所不同,其病因多为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失血、劳倦过度等方,而主要病机有肝阳上亢、肾精不足、心脾两虚、脾虚湿扰四个方面,所以笔者将从外内合邪方面对此做下浅谈。

肝阳上亢眩晕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风木之脏,肝有病变则多化风,因“风善行数变”,故表现出眩晕症状。在内常为肝阴不足,阴不制阳;或肾阴不足,水不涵木,使肝阳发生偏亢。然而肝阳偏亢常因症状较轻,故表现不甚明显,但此时已有病邪内伏。到了人体内正气虚损到一定程度,再感受外来风邪或者情志刺激,如暴怒,外内合邪导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肝阳化风成生“内风”上扰清窍而致清窍不利,生成眩晕症状。然而辨证时不可单独以眩晕来判断疾病的本质,还应辨证论治。在这里眩晕为肝阳上亢所引起,故辨证时应同时考虑到肝阳上亢的症状,如面赤、烦躁易怒,甚则经脉拘急、抽搐、角弓反张等其他症候。而治疗时当以镇肝息风、平肝潜阳为原则,也可用稍加服用滋肝阴的食物或药物。

肾精不足眩晕

肾藏精,精生髓,髓的产生离不开肾精的作用。“脑为髓之海”,脑髓的生成和肾藏精密切相关。失血、劳倦等致使气血损耗,症状轻时可能表现不明显,但由于体内气血濡养脏腑功能不足,导致脏腑功能开始衰退,正气已伤,此为内因也。气血为体内脏腑功能的物质基础,故气血不足则脏腑功能减弱,就容易遭受外来病邪的侵袭,而久病及肾,使肾精不足,精不生髓,髓海空虚,脑失所养,则见脑转耳鸣、胫酸眩晕、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此虽多为久病、正气不足时多见,亦为外内合邪所致。这类眩晕是由于脑的病变,尤其是虚性病变为主,故临床时应四诊合参,综合辨证,对于此类情况临床多以补肾、填精、扶正为主要治疗手段。

心脾两虚眩晕

心的生理功能为主血脉、主神志,故当心气虚,血液化生不足,则导致神失所养,而出现眩晕。脾胃虚弱,健运无力,气血生化乏源,影响到心,心主血脉的功能亦会受到影响,形成心脾两虚的症状,从而出现眩晕。在这种情况下,心脾虚,气血不足为眩晕的内因,而有内因的存在,又容易再遭受外邪的侵扰,如情志刺激、六淫邪气等,导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口问篇》)。同时在辨别眩晕的病因、病机应结合全身症状,综合判断,不可以偏概全。在对于心脾两虚引起的眩晕应以温补心脾为主。

脾困湿扰眩晕

脾喜燥而恶湿。当人体内有湿邪时,容易上扰清窍,使清窍不利而致眩晕症状。如果脾气健运,运化水饮机能正常,水精四布,自然无水湿的停聚。而当脾气虚衰,运化水饮机能出现障碍,痰湿内生。因为有内在脾虚原因的存在,同气相求,“内湿”容易招致“外湿”,使内外交困,外内合邪,从而导致痰湿内聚,上蒙清窍,使清窍不利,故常在食少、腹胀、便溏等脾虚症状上兼以出现眩晕的症状,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湿,首如裹。”所以治疗时当以化痰祛湿,温补脾阳为主。

灵枢·百病始生》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疾病的发生并非无原因的,是由于人体的正气不足,无法抗邪,外邪乘虚而入,则生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若无正气不足为内因,外邪入侵为外因,外内合邪,则疾病就不会发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眩晕症状的产生往往反应了人体脏腑已发生病变,故需重视。

因疾病的发生多为外内合邪,故在疾病治疗后期应除恶务尽,不可使暗邪内伏。但另一方面我们更应做到未病先防,《素问·上古天真论》言:“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自身正气的充足是保证不受邪气侵袭或愈后良好的重要条件。(王志芳 河北中医学院)

大好四四 发表于 2025-7-11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外内合邪"论眩晕证治枢要

眩晕一证,自古为难治之疾。《内经》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言"上虚则眩",揭示了其病机之复杂性。今从"外内合邪"之旨,剖析眩晕证治要义,诚为探本之论。

肝阳上亢之眩,实为阴阳失衡之象。肝体阴而用阳,若肾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则肝阳易亢。此时虽未发眩,然"伏邪"已潜。正如叶天士所言"肝为刚脏,内寄相火",一旦外感风邪或情志激荡,则内外相引,风阳上僭,清窍受扰。临证当察其面赤、脉弦等阳亢之征,以镇肝熄风汤之类潜降之,更当佐以滋水涵木之法,标本兼顾。张锡纯创镇肝熄风汤,用牛膝、代赭石引血下行,龙骨、牡蛎潜镇浮阳,诚得治疗三昧。

肾精亏虚致眩者,乃"髓海不足"之候。《灵枢》谓"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不足则脑转耳鸣",精辟指出肾-髓-脑之关联。临证常见房劳过度或久病耗损者,稍感外邪即眩晕大作,此正合"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旨。李东垣强调"补肾即所以补脑",宜用左归丸填精益髓,佐以紫河车等血肉有情之品。然须注意,纯虚无邪者十不一二,多数兼夹痰瘀,故景岳有"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之论。

心脾两虚之眩,实为气血生化失常。心主血,脾统血,二者虚损则清阳不升,正如《证治汇补》所言"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不升,则头为之倾,目为之眩"。此类患者多因思虑劳倦,复感外邪而诱发,当以归脾汤补益心脾,佐以升麻、柴胡升举清阳。尤在泾曾言"治眩当分标本",此之谓也。

至若脾虚湿扰之眩,乃"清浊相干"之变。脾失健运则湿浊内生,外感湿邪更易引动内湿,形成"外内合邪"之势。此时眩晕多伴头重如裹、胸闷呕恶,当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健脾化湿。朱丹溪治痰眩喜用二陈汤加味,正合"无痰不作眩"之旨。

今人治眩,多忽视"外内合邪"之机,或一味平肝,或专主补肾,失之偏颇。须知眩晕发作往往外邪引动内伏之疾,故治疗当辨明标本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发作期重在祛邪,缓解期重在扶正。且现代生活节奏快,情志因素日显重要,故疏肝解郁之法不可偏废。

综而论之,眩晕证治当把握三点:一察外内合邪之机,二辨脏腑虚实之性,三明标本缓急之序。若能参透此理,则治眩之法,思过半矣。
大缶 发表于 2025-7-12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外内合邪"论眩晕证治之要义

眩晕一证,首载于《内经》,其病机复杂,证候多变。今从"外内合邪"之角度,试论其辨证论治要旨。

《素问·咳论》云:"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此理推之眩晕,亦为至当。盖眩晕之作,多因脏腑先虚于内,复感外邪相引而发。其病位主要在肝、肾、心、脾四脏,尤以肝为枢要。

肝阳上亢眩晕,诚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其病机关键在于肝阴不足,阳亢化风。内因多为情志失调,阴血暗耗;外因则常见风邪引动。临证须察其面赤、脉弦等兼症,治宜镇肝息风,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然需知"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当佐以养血之品。

肾精不足眩晕,乃因"脑为髓海"失养所致。《灵枢·海论》谓:"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其内因多系久病伤肾,外因可为劳倦过度。治当补肾填精,左归丸、右归丸随证选用。尤需注意"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宜用血肉有情之品。

心脾两虚眩晕,实为气血生化乏源之候。《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内因脾失健运,外因思虑劳倦。归脾汤为的对之方,然需佐以运脾之品,使补而不滞。

脾虚湿扰眩晕,乃因"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最为合拍,但需辨湿之寒热。

要之,眩晕之治,当谨守"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训。外感宜祛邪,内伤当扶正;虚实夹杂者,又需标本兼顾。临证尤需四诊合参,勿执一法。若此,则眩晕之治,可得其要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