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43|回覆: 2

[中醫理論] 張景岳溫補學說的現實意義

[複製連結]
沈欽榮 發表於 2017-8-3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溫補學派以薛己為先驅,浙江的代表醫家為張景岳、趙獻可、高鼓峯、馮兆張等。張景岳學術淵源受薛已、李東垣、許叔微等人影響較大,其溫補學說的中心思想是『重陽不薄陰』,主要觀點有:

1.命門主兩腎,為真陰之府、真陽之宅。張景岳認為:陰精和陽氣是性命之本;陰陽之根,都在命門;命門總主兩腎,補腎中真陰真陽,即補命門。命門與腎實為一而二、二而一,命門的元氣元精,便是腎中的真陰真陽。

2.『陽常不足,陰常有餘』與『氣不足便是寒』。這是針對朱丹溪的『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氣有餘,便是火』的理論而提出的。朱丹溪重視真陰,張景岳重視真陽。真陰真陽都是人身的正氣,『正氣奪則虛』,應當予以扶植,自然常慮其不足。以正氣言,陰常不足,陽也常不足。朱丹溪責火邪有餘,張景岳責寒邪有餘。火邪寒邪,都是傷人的邪氣,『邪氣盛則實』,應當予以抑制,自然常責其有餘。以邪氣言,陽常有餘,陰也常有餘。

3.相火不可言賊。張景岳雖很推崇李東垣的學說,但對李東垣的『相火為元氣之賊』和『火與元氣不兩立』的說法並不認同。張景岳根據【內經】『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的啟示,提出了『相火為體,君火為用,體用合一』的主張,並以相火喻燈火,君火喻燈光,君火所以能總主神明,變化於無窮,都是從相火的根本上產生的。

張景岳溫補學說的現實意義在於:

1.中年求復的預防觀。張景岳認為『人於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尚余強半』(【景岳全書·傳忠錄】)。中年求復,可使『老者復壯,壯者益治』。中年求復的最好辦法是藥餌,有大補元煎、左歸飲、兩儀膏等著名方劑,常用藥物有熟地、杞子、人參、當歸等。

2.五臟同補的整體觀。張景岳五臟同補的整體觀,源於五行五藏、五臟互藏理論。五行五藏是指五行中的任何一行包括其他四行。【類經圖翼】曰:『第人皆知五之為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復有互藏之妙焉。』【景岳全書·脈神章】曰:『凡五臟之氣必互相灌溉,故五臟之中,必各兼五氣。』 此對五臟互藏進行了闡釋。五福飲為張景岳創製的五臟同補的代表方。該方由人參 (補心)、 熟地黃(補腎)、當歸 (補肝)、白朮(補肺)、炙甘草(補脾)組成,主治五臟氣血虧損,『凡五臟氣血虧損者,此能兼治之,足稱王道之最』。

3.陰陽互引的辨證觀。【景岳全書·傳忠錄】記載:『凡診病施治,必須先審陰陽,乃為醫道之綱領。』其陰陽互引的辨證觀包含三個方面:

重視先後天陰陽互引。張景岳認為人體當分先後天陰陽。氣血、臟腑、寒熱,為後天有形之陰陽,盛衰昭著,體認無難。元陰元陽為先天無形之陰陽,曰元精、元氣,變幻倏忽,挽回非易。應重視先後天陰陽互引。

制方用藥擅長陰陽互引。『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為張景岳名言,其創製的左歸丸、右歸丸,以育陰涵陽和扶陽配陰為組方宗旨,方中去『三瀉』(茯苓、丹皮、澤瀉),重用血肉有情之品,以調補奇經,充髓填精,深得水火既濟之妙。

制方陰陽涇渭分明。【景岳全書·補略】記載:『以精氣分陰陽,則陰陽不可分;以寒熱分陰陽,則陰陽不可混,此又陰陽邪正之離合也。』如胃關煎、抑扶煎,雖都用於治瀉痢,但抑扶煎用乾薑、吳茱萸、烏藥直驅寒邪以抑陰為先,治瀉痢之屬寒實者;胃關煎用熟地、山藥配乾薑、吳茱萸以益腎溫脾,專為虛寒瀉痢而設。

4.灸藥並重的簡驗觀。張景岳雖為大儒醫,但不廢外治,他認為艾灸的溫陽作用很突出。【類經圖翼】記載:『凡用灸者,所以散寒邪,除陰毒,開郁破滯,助氣回陽,火力若到,功非淺鮮。』其輯錄明代以前的數百首灸法驗方,涉及內、外、婦、兒各科病症,為我們樹立了灸藥並重的典範。

張景岳溫補學說切於實用,理論創新,對當今臨床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沈欽榮)

唐亢宛 發表於 2025-4-27 21:32 | 顯示全部樓層
張景岳溫補學說的現代價值與啟示

張景岳作為明代溫補學派的集大成者,其"重陽不薄陰"的學術思想,不僅在當時具有開創性意義,對當代中醫臨床實踐仍具有重要指導價值。本文試從理論內涵與現代應用兩個維度,探討張氏溫補學說的現實意義。

一、命門學說的現代詮釋

張景岳提出的"命門主兩腎"理論,將命門定位為"真陰之府、真陽之宅",這一觀點超越了簡單的臟腑解剖概念,構建了中醫藏象理論中獨特的生命本源學說。現代研究顯示,命門功能與下丘腦-垂體-靶腺軸的多層次調控具有高度相關性。張氏強調"補腎中真陰真陽即補命門"的治療思路,為現代中醫治療生殖系統疾病、內分泌失調等提供了理論依據。其創製的左歸丸、右歸丸等方劑,至今仍是臨床調補腎陰腎陽的基礎方。

二、陰陽平衡觀的臨床指導價值

針對朱丹溪"陽常有餘"說,張景岳提出"陽常不足"的學術觀點,並非簡單的理論對立,而是對陰陽辨證的深化發展。現代人因生活方式改變,過勞、熬夜等導致的陽虛證候日益增多,張氏"氣不足便是寒"的理論恰為此類亞健康狀態的辨識提供了思路。臨床上常見的神疲乏力、畏寒肢冷等症狀,運用張景岳溫補理論指導用藥,如大補元煎等方劑,往往能取得顯著療效。

三、相火理論的重新認識

張景岳對相火的闡釋,跳出了李東垣"相火為賊"的局限,提出"相火為體,君火為用"的創見。這一觀點與現代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理論不謀而合。相火可理解為維持生命的基礎代謝活動,君火則相當於高級神經調節功能。在治療焦慮抑鬱等情志疾病時,張氏理論提示我們既要安定君火,也需固護相火,為中醫神志病的治療開闢了新思路。

四、中年調養的預防醫學思想

"中年求復"的預防觀體現了張景岳"治未病"的學術智慧。現代醫學研究證實,35-55歲是人體機能由盛轉衰的關鍵期,張氏提出在此階段"大為修理一番"的預防理念,與當代預防醫學的"窗口期"干預理論高度契合。其創製的五福飲等五臟同補方劑,為中年人群的體質調理提供了有效方案。

五、整體觀念的現代意義

張景岳五臟互藏理論打破了機械的五行生剋模式,強調五臟功能的整體性和互滲性。這一觀點對現代中醫治療複雜慢性病具有重要啟示。臨床實踐表明,在治療心血管疾病、代謝綜合症等多系統疾病時,採用張氏五臟同補的思路,往往能取得比單一臟腑論治更好的效果。

張景岳溫補學說的現代價值不僅體現在具體方藥應用上,更在於其整體思維模式和辨證方法。在疾病譜發生變化的今天,重新審視這一學說,有助於我們開拓臨床思路,提高疑難病症的診療水平。當然,我們也需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傳統理論,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使中醫學術永葆生機。
天子規風 發表於 2025-4-29 19:23 | 顯示全部樓層
張景岳溫補學說的現代詮釋與臨床價值

張景岳(1563-1640)作為明代溫補學派的集大成者,其"重陽不薄陰"的學術思想體系,不僅是對金元四大家學術爭鳴的創造性回應,更構建了一套完整的命門-陰陽-五臟理論框架。這一學說在當代中醫臨床實踐中仍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值得我們以現代視角重新審視其理論精髓與實踐價值。

一、命門學說的現代生理學詮釋
張景岳提出的"命門主兩腎"理論,將命門定位為"真陰之府、真陽之宅",實則是中醫藏象學說的一次重大突破。從現代醫學角度看,這一理論恰與下丘腦-垂體-靶腺軸(HPA軸)的神經內分泌調控機制存在驚人的對應關係。命門所主的"元氣元精",可理解為人體基礎代謝率與能量轉換的核心調控系統。臨床觀察表明,運用張景岳的右歸丸、左歸丸等方劑治療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等疾病確有良效,印證了其"補腎即補命門"的學術觀點。

二、陰陽平衡觀的臨床調適智慧
針對朱丹溪"陽常有餘"說,張景岳提出"陽常不足"的反命題,並非簡單的學派之爭,而是對疾病譜系變化的敏銳把握。在現代社會,由於過度勞累、空調依賴、寒涼飲食等因素,"陽氣虛損"證候日益普遍。張氏創製的大補元煎、兩儀膏等方劑,採用熟地黃配伍人參的經典藥對(如人參常用量6-10g,熟地黃15-30g),體現了"陰中求陽"的配伍法則。臨床數據顯示,這類方劑對慢性疲勞綜合症的改善有效率可達78.6%(【中醫雜誌】2021年研究數據),充分驗證了其理論預見性。

三、相火理論的重新評估
張景岳對李東垣"相火為賊"說的修正,體現了對生理性火與病理性火的辯證認識。他將相火喻為"燈油",君火比作"燈光"的比喻,與現代自主神經系統調節理論高度吻合。在治療更年期潮熱、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相火妄動"病症時,張氏強調在滋陰基礎上適當溫陽的治法(如知柏地黃丸加少量肉桂),較之單純清熱瀉火療法,復發率降低約32%(【中國中藥雜誌】2020年統計),證實了其"體用合一"理論的臨床優勢。

四、五臟互藏理論的系統醫學價值
【類經圖翼】提出的"五五二十五"互藏規律,超前地認識到器官系統的整體關聯性。五福飲的組方設計(人參3-6g、熟地黃9-15g、當歸6-12g、白朮6-12g、炙甘草3-6g)展現了多靶點調節的用藥智慧。現代研究表明,該方能同步調節IL-6、TNF-α等多個炎症因子,對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疾病具有整體調節作用,驗證了張景岳"五臟同補"的前瞻性思考。

張景岳溫補學說留給當代的最大啟示,在於其動態平衡的整體觀與因人制宜的辨證思維。在過度分科化的現代醫學背景下,重溫張氏"中年求復"的預防理念、"陰陽互引"的治療策略,對於構建具有中醫特色的健康管理體系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其學術精髓不僅屬於歷史,更指向未來醫學發展的可能方向。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