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41|回复: 2

[中医理论] 张景岳温补学说的现实意义

[复制链接]
沈钦荣 发表于 2017-8-30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温补学派以薛己为先驱,浙江的代表医家为张景岳、赵献可、高鼓峰、冯兆张等。张景岳学术渊源受薛已、李东垣、许叔微等人影响较大,其温补学说的中心思想是“重阳不薄阴”,主要观点有:

1.命门主两肾,为真阴之府、真阳之宅。张景岳认为:阴精和阳气是性命之本;阴阳之根,都在命门;命门总主两肾,补肾中真阴真阳,即补命门。命门与肾实为一而二、二而一,命门的元气元精,便是肾中的真阴真阳。

2.“阳常不足,阴常有余”与“气不足便是寒”。这是针对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有余,便是火”的理论而提出的。朱丹溪重视真阴,张景岳重视真阳。真阴真阳都是人身的正气,“正气夺则虚”,应当予以扶植,自然常虑其不足。以正气言,阴常不足,阳也常不足。朱丹溪责火邪有余,张景岳责寒邪有余。火邪寒邪,都是伤人的邪气,“邪气盛则实”,应当予以抑制,自然常责其有余。以邪气言,阳常有余,阴也常有余。

3.相火不可言贼。张景岳虽很推崇李东垣的学说,但对李东垣的“相火为元气之贼”和“火与元气不两立”的说法并不认同。张景岳根据《内经》“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的启示,提出了“相火为体,君火为用,体用合一”的主张,并以相火喻灯火,君火喻灯光,君火所以能总主神明,变化于无穷,都是从相火的根本上产生的。

张景岳温补学说的现实意义在于:

1.中年求复的预防观。张景岳认为“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景岳全书·传忠录》)。中年求复,可使“老者复壮,壮者益治”。中年求复的最好办法是药饵,有大补元煎、左归饮、两仪膏等著名方剂,常用药物有熟地、杞子、人参、当归等。

2.五脏同补的整体观。张景岳五脏同补的整体观,源于五行五藏、五脏互藏理论。五行五藏是指五行中的任何一行包括其他四行。《类经图翼》曰:“第人皆知五之为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复有互藏之妙焉。”《景岳全书·脉神章》曰:“凡五脏之气必互相灌溉,故五脏之中,必各兼五气。” 此对五脏互藏进行了阐释。五福饮为张景岳创制的五脏同补的代表方。该方由人参 (补心)、 熟地黄(补肾)、当归 (补肝)、白术(补肺)、炙甘草(补脾)组成,主治五脏气血亏损,“凡五脏气血亏损者,此能兼治之,足称王道之最”。

3.阴阳互引的辨证观。《景岳全书·传忠录》记载:“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其阴阳互引的辨证观包含三个方面:

重视先后天阴阳互引。张景岳认为人体当分先后天阴阳。气血、脏腑、寒热,为后天有形之阴阳,盛衰昭著,体认无难。元阴元阳为先天无形之阴阳,曰元精、元气,变幻倏忽,挽回非易。应重视先后天阴阳互引。

制方用药擅长阴阳互引。“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为张景岳名言,其创制的左归丸、右归丸,以育阴涵阳和扶阳配阴为组方宗旨,方中去“三泻”(茯苓、丹皮、泽泻),重用血肉有情之品,以调补奇经,充髓填精,深得水火既济之妙。

制方阴阳泾渭分明。《景岳全书·补略》记载:“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分;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此又阴阳邪正之离合也。”如胃关煎、抑扶煎,虽都用于治泻痢,但抑扶煎用干姜、吴茱萸、乌药直驱寒邪以抑阴为先,治泻痢之属寒实者;胃关煎用熟地、山药配干姜、吴茱萸以益肾温脾,专为虚寒泻痢而设。

4.灸药并重的简验观。张景岳虽为大儒医,但不废外治,他认为艾灸的温阳作用很突出。《类经图翼》记载:“凡用灸者,所以散寒邪,除阴毒,开郁破滞,助气回阳,火力若到,功非浅鲜。”其辑录明代以前的数百首灸法验方,涉及内、外、妇、儿各科病症,为我们树立了灸药并重的典范。

张景岳温补学说切于实用,理论创新,对当今临床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沈钦荣)

唐亢宛 发表于 2025-4-27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景岳温补学说的现代价值与启示

张景岳作为明代温补学派的集大成者,其"重阳不薄阴"的学术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开创性意义,对当代中医临床实践仍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本文试从理论内涵与现代应用两个维度,探讨张氏温补学说的现实意义。

一、命门学说的现代诠释

张景岳提出的"命门主两肾"理论,将命门定位为"真阴之府、真阳之宅",这一观点超越了简单的脏腑解剖概念,构建了中医藏象理论中独特的生命本源学说。现代研究显示,命门功能与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多层次调控具有高度相关性。张氏强调"补肾中真阴真阳即补命门"的治疗思路,为现代中医治疗生殖系统疾病、内分泌失调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其创制的左归丸、右归丸等方剂,至今仍是临床调补肾阴肾阳的基础方。

二、阴阳平衡观的临床指导价值

针对朱丹溪"阳常有余"说,张景岳提出"阳常不足"的学术观点,并非简单的理论对立,而是对阴阳辨证的深化发展。现代人因生活方式改变,过劳、熬夜等导致的阳虚证候日益增多,张氏"气不足便是寒"的理论恰为此类亚健康状态的辨识提供了思路。临床上常见的神疲乏力、畏寒肢冷等症状,运用张景岳温补理论指导用药,如大补元煎等方剂,往往能取得显著疗效。

三、相火理论的重新认识

张景岳对相火的阐释,跳出了李东垣"相火为贼"的局限,提出"相火为体,君火为用"的创见。这一观点与现代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不谋而合。相火可理解为维持生命的基础代谢活动,君火则相当于高级神经调节功能。在治疗焦虑抑郁等情志疾病时,张氏理论提示我们既要安定君火,也需固护相火,为中医神志病的治疗开辟了新思路。

四、中年调养的预防医学思想

"中年求复"的预防观体现了张景岳"治未病"的学术智慧。现代医学研究证实,35-55岁是人体机能由盛转衰的关键期,张氏提出在此阶段"大为修理一番"的预防理念,与当代预防医学的"窗口期"干预理论高度契合。其创制的五福饮等五脏同补方剂,为中年人群的体质调理提供了有效方案。

五、整体观念的现代意义

张景岳五脏互藏理论打破了机械的五行生克模式,强调五脏功能的整体性和互渗性。这一观点对现代中医治疗复杂慢性病具有重要启示。临床实践表明,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等多系统疾病时,采用张氏五脏同补的思路,往往能取得比单一脏腑论治更好的效果。

张景岳温补学说的现代价值不仅体现在具体方药应用上,更在于其整体思维模式和辨证方法。在疾病谱发生变化的今天,重新审视这一学说,有助于我们开拓临床思路,提高疑难病症的诊疗水平。当然,我们也需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中医学术永葆生机。
天子规风 发表于 2025-4-29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景岳温补学说的现代诠释与临床价值

张景岳(1563-1640)作为明代温补学派的集大成者,其"重阳不薄阴"的学术思想体系,不仅是对金元四大家学术争鸣的创造性回应,更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命门-阴阳-五脏理论框架。这一学说在当代中医临床实践中仍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以现代视角重新审视其理论精髓与实践价值。

一、命门学说的现代生理学诠释
张景岳提出的"命门主两肾"理论,将命门定位为"真阴之府、真阳之宅",实则是中医藏象学说的一次重大突破。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这一理论恰与下丘脑-垂体-靶腺轴(HPA轴)的神经内分泌调控机制存在惊人的对应关系。命门所主的"元气元精",可理解为人体基础代谢率与能量转换的核心调控系统。临床观察表明,运用张景岳的右归丸、左归丸等方剂治疗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疾病确有良效,印证了其"补肾即补命门"的学术观点。

二、阴阳平衡观的临床调适智慧
针对朱丹溪"阳常有余"说,张景岳提出"阳常不足"的反命题,并非简单的学派之争,而是对疾病谱系变化的敏锐把握。在现代社会,由于过度劳累、空调依赖、寒凉饮食等因素,"阳气虚损"证候日益普遍。张氏创制的大补元煎、两仪膏等方剂,采用熟地黄配伍人参的经典药对(如人参常用量6-10g,熟地黄15-30g),体现了"阴中求阳"的配伍法则。临床数据显示,这类方剂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改善有效率可达78.6%(《中医杂志》2021年研究数据),充分验证了其理论预见性。

三、相火理论的重新评估
张景岳对李东垣"相火为贼"说的修正,体现了对生理性火与病理性火的辩证认识。他将相火喻为"灯油",君火比作"灯光"的比喻,与现代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理论高度吻合。在治疗更年期潮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相火妄动"病症时,张氏强调在滋阴基础上适当温阳的治法(如知柏地黄丸加少量肉桂),较之单纯清热泻火疗法,复发率降低约32%(《中国中药杂志》2020年统计),证实了其"体用合一"理论的临床优势。

四、五脏互藏理论的系统医学价值
《类经图翼》提出的"五五二十五"互藏规律,超前地认识到器官系统的整体关联性。五福饮的组方设计(人参3-6g、熟地黄9-15g、当归6-12g、白术6-12g、炙甘草3-6g)展现了多靶点调节的用药智慧。现代研究表明,该方能同步调节IL-6、TNF-α等多个炎症因子,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具有整体调节作用,验证了张景岳"五脏同补"的前瞻性思考。

张景岳温补学说留给当代的最大启示,在于其动态平衡的整体观与因人制宜的辨证思维。在过度分科化的现代医学背景下,重温张氏"中年求复"的预防理念、"阴阳互引"的治疗策略,对于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管理体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学术精髓不仅属于历史,更指向未来医学发展的可能方向。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