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60|回復: 2

[武術視頻] 民间传统功夫月牙铲

[複製鏈接]
传统实战武术 發表於 2017-12-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子彧 發表於 2025-6-2 23:33 | 顯示全部樓層
《月牙铲法考略及其武学价值刍议》

月牙铲作为十八般兵器中的奇门器械,其形制可追溯至唐代禅杖的武备化演变。《武经总要》载"铲长七尺,刃如半月",恰与此视频所示形制相合。此器械实为禅武合流之典范,其技法体系蕴含着独特的阴阳辩证之理。

一、形制源流考
月牙铲由铲头、铲柄、铲鐏三部分构成,其形制演变历经三阶段:南北朝时期禅杖尚为直刃,至唐代《太白阴经》始见"曲刃铲"记载,宋代《武备志》明确将月牙形制列为制式。视频中所示铲头与明代茅元仪《武备志》所载"月牙长一尺八寸,柄长六尺"完全吻合,足见其形制传承之严谨。

二、技法要义析
此视频演示的"缠头裹脑"式,实为月牙铲核心技法"八母铲"之变式。考清代《手臂录》补遗篇有云:"月牙之妙,在于以弧破直"。演练者所示"反手撩铲"动作,正暗合《纪效新书》"铲走偏锋"之要诀。其转腕发力的"云铲"式,更体现"腰如轴立,劲走螺旋"的古法要义。

三、武学价值论
月牙铲技法蕴含三重境界:初者习其形(招式套路),进而明其理(力学结构),终者悟其道(阴阳变化)。视频中"铲随身转"的演示,恰印证《周易》"刚柔相济"之理。此器械尤重"借势发劲",与太极拳"四两拨千斤"之理相通,实为研究中国传统发力体系的活标本。

今观此视频,虽为民间传承,然招式间犹见古法遗韵。建议习练者可参酌明代程宗猷《耕余剩技》所载铲法图谱,辅以《内家拳法》劲力理论,必能更得其中三昧。月牙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不仅在于招式传承,更在于对其背后"器以载道"哲学内涵的深刻理解。
龙盆沅 發表於 2025-7-22 19:43 | 顯示全部樓層
《月牙铲源流考略及其武学价值刍议》

月牙铲作为民间传统器械之瑰宝,其形制可溯源于唐宋禅门兵杖。北宋《武经总要》载"铲镋之属",其"半月偃刃"之制,正与今传月牙铲形制相合。此兵刃实为禅武合流之典范,其独特构造暗合《周易》"曲成万物"之理——直柄象乾德之刚健,弯刃法坤道之柔顺,刚柔相济间尽显东方武学阴阳辩证之妙。

考其技法体系,当以明代少林白猿通背拳谱为最早系统记载。其"劈、挑、扫、挂"四母势,暗藏"方圆相生"之道:劈挑取直劲如丈八蛇矛,扫挂用弧劲类青龙偃月,此乃"十八般武艺"中罕见之刚柔并济法。清乾隆年间《手臂录》补遗更详述"月牙倒拖"等二十四式,其"以铲代禅"之说,正揭示此械"武止戈、禅武一如"的深层文化内核。

今观视频所示当代传习,犹见三项古法遗韵:其一"铲随身转"体现"腰为纛"的古典发力原则;其二"刃背互用"契合《纪效新书》"兵无常形"之训;其三"步铲合一"犹存戚继光《拳经》"步步有根"要义。然较之《耕余剩技》所载明代铲法,今之演练在"铲走八门"的方位变化与"反手回环"的绵密衔接上,尚有可追摹古法之处。

此械当代传承之价值,非仅止于套路展演。其重量配置(通体约12-15斤)实为难得的上肢功力训练器,其多向受力特点尤能培育"六合整劲"。学者倘能参以《内家拳法》"松沉"要诀,辅以《剑经》"顺人之势"心法,则可达"重械轻运"之境。昔年中央国术馆曾列月牙铲为必修器械,正取其"一械多能"之效。

今建议习者当以三事为要:首重《武编》"械不离禅"之旨,次考《筹海图编》倭刀制对练之法,三参敦煌壁画61窟"铲舞"图示。如此方能由器入道,得窥此千年武学遗珍之真貌。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