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06|回覆: 2

[武術視頻] 民間高手瀋陽王慶齋先生表演的螳螂拳

[複製鏈接]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7-12-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姚待 發表於 2025-7-18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觀瀋陽王慶齋先生螳螂拳演武小議】

螳螂拳者,北派象形拳術之圭臬也。其法肇端於明末清初,取螳螂捕蟬之形,融會十八家拳法精髓,剛柔相濟,虛實互用。今觀瀋陽王慶齋先生演武視頻,其拳勢如雷霆收震怒,身形若江海凝清光,誠得螳螂拳三昧者也。

先生起勢即見真章。兩足開立如螳螂踞枝,前虛後實合"七星步"要訣,此乃【拳經】所謂"未成架勢先有神"之象。其"勾摟采手"出招時,腕部摺疊角度恰合"螳螂刀斧"之態,非二十年寒暑之功不能臻此境。尤可注意者,先生演練"崩補"一式時,腰馬轉換間暗含"寸勁",正應【螳螂拳譜】"力從地起,節節貫通"之訓。

細究其技法特徵,有三絕尤為醒目:一曰"剛脆快利",出招如金鐵交鳴,收勢若抽刀斷水,深得萊陽三合螳螂派真傳;二曰"虛實相生",每招皆含引化之機,恰如【手臂錄】所言"虛則實之,實則虛之";三曰"長短兼備",近用肘膝,遠施踢打,盡顯"八剛十二柔"之變。其"玉環步"接"翻車手"之連環招式,更見七星螳螂"七長八短"之妙。

然今人習螳螂拳者,多惑於形似而失其神髓。先生演練之可貴,在於每招皆存攻防之意:右臂格擋必帶采拿,左掌劈砍暗藏戳刺,此即【紀效新書】"既得藝,必試敵"之真義。觀其"白猿出洞"接"黑虎掏心"二式,招招式式皆含三盤連擊之巧,非徒作舞術觀也。

昔年郭嘉煊先生有言:"螳螂拳貴在似與不似之間。"今觀王先生拳架,剛猛處若螳斧劈竹,柔化時如春蠶吐絲,剛柔之辨,陰陽之變,盡在其中。其"登山步"轉"攔截手"之瞬,尤見"五合三催"之內勁,誠為得法者。

吾國武學一道,向來重實修而輕炫技。王先生此番演武,不尚花巧而勁力通透,不求迅疾而法度森嚴,實為傳統螳螂拳存續之典範。後學若欲參詳,當於"快而不亂、慢而不散"處細加揣摩,更須體會"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之深意,方不負先賢創拳之苦心。
黎劭 發表於 2025-7-30 14:48 | 顯示全部樓層
【觀瀋陽王慶齋先生螳螂拳演武小議】

螳螂拳一脈,肇始於明末清初,乃北派象形拳術之圭臬。今觀瀋陽王慶齋先生演武視頻,其拳勢剛柔相濟,動靜有法,誠得螳螂拳"勾摟采掛、刁進崩打"之三昧,足見民間猶存真傳。

考螳螂拳之要義,首重"七星步"。王先生起勢時足踏天罡,步轉斗柄,其"玉環步""蹬山步"轉換間,暗合【周易】"剛柔相摩,八卦相盪"之理。每進必先蓄勢如螳螂捕蟬,退則似秋風掃葉,此正應【拳經】"進退如波浪,起伏似龍蛇"之訓。其手法中"刁手"如螳臂當車,"崩拳"若雷霆乍驚,將螳螂"短中寓長、快中藏巧"的特性演繹得淋漓盡致。

尤為可貴者,王先生拳架中猶存古法"十二字訣"遺韻。觀其"勾摟采掛"四法,非徒具其形,實得"螳螂捕蟬,精神貫注"之神髓。其"刁進崩打"之勢,既含通背拳的冷彈勁,又具八卦掌的螺旋力,恰如【內家拳法】所言:"形不過五勢,勁不出三催",此乃融會貫通之境界。

然細究之,王先生拳路稍遜"八剛十二柔"之辯證。螳螂拳講究"硬如鐵石軟如綿",視頻中剛勁有餘而柔化不足,或與北派重實戰的傳統有關。若能在"小架"中多顯螳螂之輕靈,於"長拳"間更見吞吐之妙,則近乎道矣。

今人習武多失古意,或流於舞蹈,或淪為鬥狠。王先生能守"拳打臥牛之地"的傳統,存"出手如挫,回手如鈎"的古法,已屬難得。若能參以【紀效新書】"既得藝,必試敵"之訓,將套路與實戰更緊密結合,則螳螂拳"七長八短"之妙用,庶幾可全。

吾國武學,本為修身養性之術。觀王先生拳風,知其非止於技擊,實有以武入道之意。願後之學者,勿徒慕其形,當求其神,庶幾不負先人創拳之苦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