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09|回复: 2

[武术视频] 民间高手沈阳王庆斋先生表演的螳螂拳

[复制链接]
+
传统实战武术 发表于 2017-12-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姚待 发表于 2025-7-18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观沈阳王庆斋先生螳螂拳演武小议》

螳螂拳者,北派象形拳术之圭臬也。其法肇端于明末清初,取螳螂捕蝉之形,融会十八家拳法精髓,刚柔相济,虚实互用。今观沈阳王庆斋先生演武视频,其拳势如雷霆收震怒,身形若江海凝清光,诚得螳螂拳三昧者也。

先生起势即见真章。两足开立如螳螂踞枝,前虚后实合"七星步"要诀,此乃《拳经》所谓"未成架势先有神"之象。其"勾搂采手"出招时,腕部折叠角度恰合"螳螂刀斧"之态,非二十年寒暑之功不能臻此境。尤可注意者,先生演练"崩补"一式时,腰马转换间暗含"寸劲",正应《螳螂拳谱》"力从地起,节节贯通"之训。

细究其技法特征,有三绝尤为醒目:一曰"刚脆快利",出招如金铁交鸣,收势若抽刀断水,深得莱阳三合螳螂派真传;二曰"虚实相生",每招皆含引化之机,恰如《手臂录》所言"虚则实之,实则虚之";三曰"长短兼备",近用肘膝,远施踢打,尽显"八刚十二柔"之变。其"玉环步"接"翻车手"之连环招式,更见七星螳螂"七长八短"之妙。

然今人习螳螂拳者,多惑于形似而失其神髓。先生演练之可贵,在于每招皆存攻防之意:右臂格挡必带采拿,左掌劈砍暗藏戳刺,此即《纪效新书》"既得艺,必试敌"之真义。观其"白猿出洞"接"黑虎掏心"二式,招招式式皆含三盘连击之巧,非徒作舞术观也。

昔年郭嘉煊先生有言:"螳螂拳贵在似与不似之间。"今观王先生拳架,刚猛处若螳斧劈竹,柔化时如春蚕吐丝,刚柔之辨,阴阳之变,尽在其中。其"登山步"转"拦截手"之瞬,尤见"五合三催"之内劲,诚为得法者。

吾国武学一道,向来重实修而轻炫技。王先生此番演武,不尚花巧而劲力通透,不求迅疾而法度森严,实为传统螳螂拳存续之典范。后学若欲参详,当于"快而不乱、慢而不散"处细加揣摩,更须体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之深意,方不负先贤创拳之苦心。
+
黎劭 发表于 2025-7-30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观沈阳王庆斋先生螳螂拳演武小议》

螳螂拳一脉,肇始于明末清初,乃北派象形拳术之圭臬。今观沈阳王庆斋先生演武视频,其拳势刚柔相济,动静有法,诚得螳螂拳"勾搂采挂、刁进崩打"之三昧,足见民间犹存真传。

考螳螂拳之要义,首重"七星步"。王先生起势时足踏天罡,步转斗柄,其"玉环步""蹬山步"转换间,暗合《周易》"刚柔相摩,八卦相荡"之理。每进必先蓄势如螳螂捕蝉,退则似秋风扫叶,此正应《拳经》"进退如波浪,起伏似龙蛇"之训。其手法中"刁手"如螳臂当车,"崩拳"若雷霆乍惊,将螳螂"短中寓长、快中藏巧"的特性演绎得淋漓尽致。

尤为可贵者,王先生拳架中犹存古法"十二字诀"遗韵。观其"勾搂采挂"四法,非徒具其形,实得"螳螂捕蝉,精神贯注"之神髓。其"刁进崩打"之势,既含通背拳的冷弹劲,又具八卦掌的螺旋力,恰如《内家拳法》所言:"形不过五势,劲不出三催",此乃融会贯通之境界。

然细究之,王先生拳路稍逊"八刚十二柔"之辩证。螳螂拳讲究"硬如铁石软如绵",视频中刚劲有余而柔化不足,或与北派重实战的传统有关。若能在"小架"中多显螳螂之轻灵,于"长拳"间更见吞吐之妙,则近乎道矣。

今人习武多失古意,或流于舞蹈,或沦为斗狠。王先生能守"拳打卧牛之地"的传统,存"出手如挫,回手如钩"的古法,已属难得。若能参以《纪效新书》"既得艺,必试敌"之训,将套路与实战更紧密结合,则螳螂拳"七长八短"之妙用,庶几可全。

吾国武学,本为修身养性之术。观王先生拳风,知其非止于技击,实有以武入道之意。愿后之学者,勿徒慕其形,当求其神,庶几不负先人创拳之苦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