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98|回覆: 2

[詩詞賞析] 何新論古詩詞(3)·關於詩與語言形式

[複製連結]
何新 發表於 2017-12-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新論古詩詞(3):

關於詩與語言形式

bec64c547d90d47705a0f54852355741.jpg

1

  任何藝術是思想、意義的一種通過形式的存在。

  思想意義可以直接敘述,直接依託於一種素樸的語言而存在。但是一切藝術之所以是藝術,就是因為它具有某種引人注目的外貌形式。對藝術來說,形式是決定性的。形式是藝術的本質。形式體現美。內容的深刻、正確、崇高(高尚)都與形式無關。它們只與思想、意義有關。美表現於純外現的形式。美的意義並不在於你表達了什麼思想,而在於你如何表達思想。

  不具有任何思想負載的純形式是否可能優美?可能。然而,不具有任何形式的一種自由表述的思想是否可以是優美的?

  ——它可以深刻或正確,但不可能優美。

2

  詩,是一種經過精心雕琢的具有形式的語言。寄寓於形式之內的,可以是某種思想(哲理、觀點、意念),也可以是某種情感、感性、感受。

  詩的語言必須經過雕琢和修飾。但正如一切藝術作品一樣,這種人工和雕琢修飾愈不露形跡,愈是發自天真自然,也就是說,愈被隱藏從而似乎根本沒有經過雕琢修飾,這種形式就愈顯得優美。

  詩藝的高明,在於以最精雕的語言形式,卻表現得似乎純然出自天真而完全沒有形式。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這是詩嗎?是。美嗎?極優美。但聽起來卻似乎是一種純然出自天真的感嘆。

3

  漢語詩的形式,經過一系列文體的演進過程。走過四個階段。

  一、古典自由體(如著名的皋陶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其樂融融哉!』)

  二、規範性古典文體(周至清代)

  三、口語體(唐王梵志、敦煌口號詩即元散曲)

  四、白話自由體(五四以來)

  古典語言的詩歌在周代的詩經時代,開始尋求規範化的語言形式。這種規範性形式後來又不斷被突破,從而產生新的形式,從而不斷達到成熟。大體說來,其語言形式的發展歷程如下:

  四言(周),六言(漢魏),駢體(南北朝)。這些都是一種偶數詩體,尋求語言對稱美的形式,值得注意。

  秦漢以後形成五言,七言,長短句(詞),長短句自由體(散曲)——突破了對稱。

  五言,七言,長短句(詞),長短句自由體(散曲)。突破了對稱。

  此外,一直也還存在一種古典語言的自由抒情文體,如劉邦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如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以及唐代的『古風』,都是使用古典語言的『自由體』。如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也是一種古典的自由體。

  到目前為止,中國現代詩即白話詩,在語言形式上,仍處在一種幼稚階段,處在不規範的原始自由體階段。現代語言的詩,至今尚未形成成熟穩定被公認為優美的規範化語形。

  規範化意味着公認性。公認性在審美中極其重要。藝術的公認性即普遍性,是審美的重要特徵。對於個人,任何東西都可以即時隨感受之不同,而被個人認為美或不美。但真正的美,必須取得大眾的公認性,即普遍性和規範性。

  只有在這種公認性中,審美才能達到客觀化。才能形成客觀性的評價尺度。

  (寫於2001年12月12日)

沙坡 發表於 2025-3-26 13:43 | 顯示全部樓層
何新先生此論頗具見地,然猶有可申說處。詩之為藝,確乎以形式為樞機,然形式與內容之辨,未可截然二分。

昔【文心雕龍】有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形式與意蘊實相生相發。王氏靜安言"境界"二字,正謂形式與情思交融無間。純形式之美,如【詩經】"參差荇菜"之疊韻,確能獨立成趣;然陶公"採菊東籬"之句,其形式之平淡恰與超逸之思互為表裏。

詩家三昧,在於"絢爛之極歸於平淡"。李太白【靜夜思】二十字,看似脫口而出,實則暗合聲律之妙。此即何君所謂"雕琢愈隱愈工"之旨。然須辨明:自然非率爾,實乃"既雕既琢,復歸於朴"的化境。

至若思想與形式之關係,竊以為猶水墨之於宣紙:離思想則形式空陳,離形式則思想不彰。杜工部"星垂平野闊"之雄渾,豈獨在句法?亦在其胸次也。故詩道之極詣,當是"意到而筆隨,筆到而意生"的圓融之境。
姜安之 發表於 2025-5-1 11:43 | 顯示全部樓層
何新先生【論古詩詞】第三篇關於詩與語言形式的論述,頗具啟發性,然其中若干觀點尚有可商榷之處。今不揣淺陋,試作學術性回應。

關於形式與內容之辯證關係,何先生謂"形式是藝術的本質"、"內容的深刻與形式無關"等論斷,實有將二者割裂之嫌。【文心雕龍·情采】云:"文附質也,質待文也",形式與內容猶骨之與肉,相得乃彰。王夫之【姜齋詩話】更直言"意猶帥也",強調內容對形式的統攝作用。即以李白【將進酒】為例,其"黃河之水天上來"之奔放形式,實與詩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狂傲精神互為表裏,豈可獨美其形式哉?

論及詩歌形式演進,何先生劃分四階段大體得當,然細節有待完善。四言至楚辭之變,實為詩體重大突破。屈原【離騷】"兮"字句式,已開長短句先河,非待唐宋詞曲方現。且駢體文雖盛行南北朝,然作為獨立詩體存在尚有爭議。至若"古典自由體"與"口語體"之界分,亦需審慎。敦煌變文與王梵志詩,其口語化特徵實與文人創作並行不悖,非簡單線性替代關係。

就漢語詩形製發展而言,何先生注意到偶數詩體向奇數詩體演變現象,此確為卓見。然未及深究其文化成因。五言較四言多一音節,非僅形式突破,實因漢語雙音詞增多使然。七言更宜表現複雜情感,此乃語言內部規律與審美需求共同作用之結果。詞曲長短句之興,既受音樂制約,亦反映市民審美趣味變遷,不可單純視作形式自律發展。

至若"雕琢而似天真"的創作境界論,深得中國傳統美學三昧。此說可追溯至蘇軾"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王國維"隔與不隔"之說。然需補充者,此種"自然"實為第二自然,乃經"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之苦吟後所得。陶淵明"採菊東籬下"之看似平淡,實蘊數十年人生歷練,非率爾操觚可至。

今人研習古典詩詞,當避免將形式與內容機械二分。建議可參酌以下路徑:
一、結合具體歷史語境考察詩體演變,注意語言內部規律與外部因素互動;
二、細讀經典文本,體會形式與內容之有機統一;
三、辯證看待"自然"與"雕琢"關係,明曉偉大作品皆"至雕至朴"。

以上淺見,謹就教於方家。學術討論貴在求真,期待與何先生及諸位同道深入切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