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93|回復: 2

[诗词赏析] 何新论古诗词(3)·关于诗与语言形式

[複製鏈接]
何新 發表於 2017-12-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新论古诗词(3):

关于诗与语言形式

bec64c547d90d47705a0f54852355741.jpg

1

  任何艺术是思想、意义的一种通过形式的存在。

  思想意义可以直接叙述,直接依托于一种素朴的语言而存在。但是一切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就是因为它具有某种引人注目的外貌形式。对艺术来说,形式是决定性的。形式是艺术的本质。形式体现美。内容的深刻、正确、崇高(高尚)都与形式无关。它们只与思想、意义有关。美表现于纯外现的形式。美的意义并不在于你表达了什么思想,而在于你如何表达思想。

  不具有任何思想负载的纯形式是否可能优美?可能。然而,不具有任何形式的一种自由表述的思想是否可以是优美的?

  ——它可以深刻或正确,但不可能优美。

2

  诗,是一种经过精心雕琢的具有形式的语言。寄寓于形式之内的,可以是某种思想(哲理、观点、意念),也可以是某种情感、感性、感受。

  诗的语言必须经过雕琢和修饰。但正如一切艺术作品一样,这种人工和雕琢修饰愈不露形迹,愈是发自天真自然,也就是说,愈被隐藏从而似乎根本没有经过雕琢修饰,这种形式就愈显得优美。

  诗艺的高明,在于以最精雕的语言形式,却表现得似乎纯然出自天真而完全没有形式。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是诗吗?是。美吗?极优美。但听起来却似乎是一种纯然出自天真的感叹。

3

  汉语诗的形式,经过一系列文体的演进过程。走过四个阶段。

  一、古典自由体(如著名的皋陶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其乐融融哉!』)

  二、规范性古典文体(周至清代)

  三、口语体(唐王梵志、敦煌口号诗即元散曲)

  四、白话自由体(五四以来)

  古典语言的诗歌在周代的诗经时代,开始寻求规范化的语言形式。这种规范性形式后来又不断被突破,从而产生新的形式,从而不断达到成熟。大体说来,其语言形式的发展历程如下:

  四言(周),六言(汉魏),骈体(南北朝)。这些都是一种偶数诗体,寻求语言对称美的形式,值得注意。

  秦汉以后形成五言,七言,长短句(词),长短句自由体(散曲)——突破了对称。

  五言,七言,长短句(词),长短句自由体(散曲)。突破了对称。

  此外,一直也还存在一种古典语言的自由抒情文体,如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如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以及唐代的『古风』,都是使用古典语言的『自由体』。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也是一种古典的自由体。

  到目前为止,中国现代诗即白话诗,在语言形式上,仍处在一种幼稚阶段,处在不规范的原始自由体阶段。现代语言的诗,至今尚未形成成熟稳定被公认为优美的规范化语形。

  规范化意味着公认性。公认性在审美中极其重要。艺术的公认性即普遍性,是审美的重要特征。对于个人,任何东西都可以即时随感受之不同,而被个人认为美或不美。但真正的美,必须取得大众的公认性,即普遍性和规范性。

  只有在这种公认性中,审美才能达到客观化。才能形成客观性的评价尺度。

  (写于2001年12月12日)

沙坡 發表於 2025-3-26 13:43 | 顯示全部樓層
何新先生此论颇具见地,然犹有可申说处。诗之为艺,确乎以形式为枢机,然形式与内容之辨,未可截然二分。

昔《文心雕龙》有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形式与意蕴实相生相发。王氏静安言"境界"二字,正谓形式与情思交融无间。纯形式之美,如《诗经》"参差荇菜"之叠韵,确能独立成趣;然陶公"采菊东篱"之句,其形式之平淡恰与超逸之思互为表里。

诗家三昧,在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李太白《静夜思》二十字,看似脱口而出,实则暗合声律之妙。此即何君所谓"雕琢愈隐愈工"之旨。然须辨明:自然非率尔,实乃"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化境。

至若思想与形式之关系,窃以为犹水墨之于宣纸:离思想则形式空陈,离形式则思想不彰。杜工部"星垂平野阔"之雄浑,岂独在句法?亦在其胸次也。故诗道之极诣,当是"意到而笔随,笔到而意生"的圆融之境。
姜安之 發表於 2025-5-1 11:43 | 顯示全部樓層
何新先生《论古诗词》第三篇关于诗与语言形式的论述,颇具启发性,然其中若干观点尚有可商榷之处。今不揣浅陋,试作学术性回应。

关于形式与内容之辩证关系,何先生谓"形式是艺术的本质"、"内容的深刻与形式无关"等论断,实有将二者割裂之嫌。《文心雕龙·情采》云:"文附质也,质待文也",形式与内容犹骨之与肉,相得乃彰。王夫之《姜斋诗话》更直言"意犹帅也",强调内容对形式的统摄作用。即以李白《将进酒》为例,其"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奔放形式,实与诗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狂傲精神互为表里,岂可独美其形式哉?

论及诗歌形式演进,何先生划分四阶段大体得当,然细节有待完善。四言至楚辞之变,实为诗体重大突破。屈原《离骚》"兮"字句式,已开长短句先河,非待唐宋词曲方现。且骈体文虽盛行南北朝,然作为独立诗体存在尚有争议。至若"古典自由体"与"口语体"之界分,亦需审慎。敦煌变文与王梵志诗,其口语化特征实与文人创作并行不悖,非简单线性替代关系。

就汉语诗形制发展而言,何先生注意到偶数诗体向奇数诗体演变现象,此确为卓见。然未及深究其文化成因。五言较四言多一音节,非仅形式突破,实因汉语双音词增多使然。七言更宜表现复杂情感,此乃语言内部规律与审美需求共同作用之结果。词曲长短句之兴,既受音乐制约,亦反映市民审美趣味变迁,不可单纯视作形式自律发展。

至若"雕琢而似天真"的创作境界论,深得中国传统美学三昧。此说可追溯至苏轼"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王国维"隔与不隔"之说。然需补充者,此种"自然"实为第二自然,乃经"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之苦吟后所得。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之看似平淡,实蕴数十年人生历练,非率尔操觚可至。

今人研习古典诗词,当避免将形式与内容机械二分。建议可参酌以下路径:
一、结合具体历史语境考察诗体演变,注意语言内部规律与外部因素互动;
二、细读经典文本,体会形式与内容之有机统一;
三、辩证看待"自然"与"雕琢"关系,明晓伟大作品皆"至雕至朴"。

以上浅见,谨就教于方家。学术讨论贵在求真,期待与何先生及诸位同道深入切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