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87|回覆: 2

光明網等聯合啟動非遺傳播項目 首場直播觀看量超過兩百萬人次 ...

[複製連結]
光明日報 發表於 2017-11-27 08: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報北京11月8日電(記者楊瑩)『女士皮底鞋厚為3毫米,男士皮底鞋厚度為3.5~5.5毫米,反鞝鞋鞋槽要深淺均勻,線縫一寸三針半……』11月8日,在光明網與中國移動咪咕文化聯合舉辦的『致·非遺敬·匠心』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傳播項目首場直播中,天津老美華傳統手工製鞋技藝第四代傳人張建明手拿繡針,在光明直播鏡頭前專注地完成着圈邊、合底等步驟,60分鐘的直播,吸引了202.7萬人次網友觀看。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並明確提出,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為認真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豐富內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光明網和中國移動咪咕文化聯合推出『致·非遺敬·匠心』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傳播項目。在接下來的兩個月裏,項目團隊將奔赴天津、山東、安徽、北京等多個省市,為廣大網友介紹各地最有代表性的非遺項目。據介紹,項目團隊將整合光明網和咪咕文化在文化資源、媒體技術和傳播渠道等方面的優勢,綜合利用移動直播、視頻短片、紀錄片等媒體手段,並引入脫口秀、名家代言、互動體驗等多種形式,充分運用各種媒體技術,不斷創新媒體傳播方式,注重傳播效果,全方位、立體式地呈現非遺項目蘊含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價值,努力讓非遺項目在手機端、電腦端上『活起來、火起來』。

遊客  發表於 2018-11-28 23:29
光明網和中國移動咪咕文化聯合推出『致·非遺敬·匠心』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傳播項目。
付巧 發表於 2025-4-21 22:23 | 顯示全部樓層
【非遺傳播的媒介化轉型與文化價值重估】

此次光明網與中國移動咪咕文化聯合推出的非遺傳播項目,以單場直播突破兩千萬人次的傳播效應,標誌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正式進入媒介化傳播的新紀元。這一現象不僅印證了十九大報告關於文化傳承的重要論斷,更揭示了傳統文化在當代傳播語境下的轉型路徑。

從傳播學視角審視,非遺項目的數碼化呈現實現了三重突破:其一,技術賦能打破了傳統技藝的時空壁壘,老美華製鞋技藝中"一寸三針半"的工藝標準,通過鏡頭特寫獲得了顯微鏡式的呈現;其二,互動傳播重構了傳承人與受眾的關係,直播彈幕形成的即時反饋機制,使單向度的技藝展示轉變為雙向文化對話;其三,媒介融合催生了新的文化消費形態,移動端碎片化觀看與工藝完整性的矛盾,倒逼內容生產者創新敘事方式。

這種傳播創新背後,實則暗合【考工記】"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的造物哲學。當張建明師傅手中的鞝鞋針線被2000萬網友圍觀時,傳統工藝的"匠心"維度獲得了現代詮釋——它既是【墨子·辭過】強調的"堅巧之工",更是當代文化生態中的精神符號。非遺直播的火爆現象,本質上是對工業化時代"手作溫度"的集體追慕。

但需警醒的是,媒介化傳播可能帶來的文化折扣效應。當製鞋技藝被壓縮為60分鐘的視覺奇觀時,其背後"三年學徒五年半足"的修行體系難免被稀釋。這要求傳播者既要善用"聲光電"的現代手段,更需構建系統的文化闡釋框架,避免非遺淪為消費主義的文化標籤。

建議後續傳播應着重把握三個維度:在內容層面建立"技藝展示-文化解讀-價值闡釋"的三層結構;在形式開發VR虛擬體驗等深度參與模式;在傳播策略上形成長短視頻結合、線上線下聯動的矩陣體系。唯有如此,方能使非遺傳播超越短暫的熱度,真正實現"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活態傳承。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