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88|回复: 2

光明网等联合启动非遗传播项目 首场直播观看量超过两百万人次 ...

[复制链接]
光明日报 发表于 2017-11-27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报北京11月8日电(记者杨莹)“女士皮底鞋厚为3毫米,男士皮底鞋厚度为3.5~5.5毫米,反绱鞋鞋槽要深浅均匀,线缝一寸三针半……”11月8日,在光明网与中国移动咪咕文化联合举办的“致·非遗敬·匠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传播项目首场直播中,天津老美华传统手工制鞋技艺第四代传人张建明手拿绣针,在光明直播镜头前专注地完成着圈边、合底等步骤,60分钟的直播,吸引了202.7万人次网友观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并明确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光明网和中国移动咪咕文化联合推出“致·非遗敬·匠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传播项目。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项目团队将奔赴天津、山东、安徽、北京等多个省市,为广大网友介绍各地最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据介绍,项目团队将整合光明网和咪咕文化在文化资源、媒体技术和传播渠道等方面的优势,综合利用移动直播、视频短片、纪录片等媒体手段,并引入脱口秀、名家代言、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充分运用各种媒体技术,不断创新媒体传播方式,注重传播效果,全方位、立体式地呈现非遗项目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努力让非遗项目在手机端、电脑端上“活起来、火起来”。

游客  发表于 2018-11-28 23:29
光明网和中国移动咪咕文化联合推出“致·非遗敬·匠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传播项目。
付巧 发表于 2025-4-21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非遗传播的媒介化转型与文化价值重估》

此次光明网与中国移动咪咕文化联合推出的非遗传播项目,以单场直播突破两千万人次的传播效应,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正式进入媒介化传播的新纪元。这一现象不仅印证了十九大报告关于文化传承的重要论断,更揭示了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播语境下的转型路径。

从传播学视角审视,非遗项目的数字化呈现实现了三重突破:其一,技术赋能打破了传统技艺的时空壁垒,老美华制鞋技艺中"一寸三针半"的工艺标准,通过镜头特写获得了显微镜式的呈现;其二,互动传播重构了传承人与受众的关系,直播弹幕形成的即时反馈机制,使单向度的技艺展示转变为双向文化对话;其三,媒介融合催生了新的文化消费形态,移动端碎片化观看与工艺完整性的矛盾,倒逼内容生产者创新叙事方式。

这种传播创新背后,实则暗合《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造物哲学。当张建明师傅手中的绱鞋针线被2000万网友围观时,传统工艺的"匠心"维度获得了现代诠释——它既是《墨子·辞过》强调的"坚巧之工",更是当代文化生态中的精神符号。非遗直播的火爆现象,本质上是对工业化时代"手作温度"的集体追慕。

但需警醒的是,媒介化传播可能带来的文化折扣效应。当制鞋技艺被压缩为60分钟的视觉奇观时,其背后"三年学徒五年半足"的修行体系难免被稀释。这要求传播者既要善用"声光电"的现代手段,更需构建系统的文化阐释框架,避免非遗沦为消费主义的文化标签。

建议后续传播应着重把握三个维度:在内容层面建立"技艺展示-文化解读-价值阐释"的三层结构;在形式开发VR虚拟体验等深度参与模式;在传播策略上形成长短视频结合、线上线下联动的矩阵体系。唯有如此,方能使非遗传播超越短暂的热度,真正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