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97|回覆: 2

[醫藥臨床] 周慎齋脈診特色

[複製連結]
劉銳劉凱軍彭天 發表於 2017-11-2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周之干,字慎齋,宛陵(今安徽宣城)人,明代著名醫家。周慎齋的學術思想以經典爲本,融匯各家,諳熟醫理,對脈象分析深刻,以脈論治,提綱挈領,通達實用,值得探究。 周慎齋有關脈理的論述,見於【周慎齋遺書·卷二·望色切脈】,此外,【醫家奧秘】中也有『脈法』專論。兩部分內容略有重疊,但均是其脈診學術思想精華之所在。

脈法解析

醫家奧秘·脈法】分兩卷,共七十八條,以脈論治,提綱挈領,通達實用。脈法雖詳於內傷,而對於外感各證,正體變局,皆論述的明白透徹。其脈診特色如下:

脈診與理法方藥

醫家奧秘·脈法】探討了脈診與理法方藥的關係,結合臨證,從不同層面分別對脈理、脈法、脈方、脈藥、脈證方藥、脈證預後等進行說明。周慎齋對脈位、脈象、方藥乃至醫理之間關係的闡釋直截了當,從中可見其對診治方藥把握的精準。特別是其中所論的脈藥經驗,非常值得後世借鑑。如:『下部見數,不得用乾薑,宜附子升起;上部見數,宜用乾薑,以其溫中達下也。』『左手寸心脈旺,右手尺命門脈亦旺,是心君不主令,而命門相火代之矣。宜六味地黃丸主之。如單左寸旺,爲肝盛生心火,生脈散加茯神、遠志、酸棗仁。』

對於疾病的預後,周慎齋在『脈法』中也給予了說明,不僅對疾病輕重、難治易治進行闡述,甚至對疾病療程也做出了判斷。如二十五條:『右尺浮而有力,系邪脈,後必喘促泄瀉而亡。浮而虛,補中益氣湯;沉而遲弱無力,命門無火,宜大補陽氣;數爲虛損,難治之症。』

用方特色鮮明

醫家奧秘·脈法】僅列七十八條,但所用方卻達到 31方,出現頻率高者可見十餘次,如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八味丸等。從其用方規律來看,說理簡明,規律突出。『脈法』中闡釋了六味地黃丸脈證、與八味地黃丸脈證及補中益氣湯脈證比較等,所總結的脈證具有規律性。臨證運用六味地黃丸與八味地黃丸的規律是:兩尺旺,用六味地黃丸;兩尺微細,用八味地黃丸。依據『脈法』的說明,凡尺脈沉細或微,用八味地黃丸,但見旺、數或有力方可用六味地黃丸。

切脈診病

周慎齋在【慎齋遺書·卷之二·望色切脈】強調『治病在看脈辨證』,並詳述脈證要理。

平脈辨虛實識神

周慎齋指出,看脈之法,只在有神無神、有力無力。言治病在看脈辨證,識得神之有無,則其人之死生可辨;識得力之有無,則其證之虛實可知。通過看脈,辨證,以證合脈,判斷虛實死生,內傷外感,且有規律可循。在具體應用上,則強調靈活性。如證虛而脈無力者可補,證實而脈無力者亦可補;證實脈有力者可瀉,證虛脈有力者亦可瀉。

平脈識脾胃

周慎齋強調,脈要有胃氣。指出:『看脈須先識五臟平脈,金短、木長、火浮、水沉,土則持重,各象五行之體也。』同時,還特別強調胃氣須重胃陽。對胃陽的正常與異常脈象進行了細緻的描述,闡述了胃陽病變對五臟的影響。胃陽與五臟相關,倘胃陽不足,則可致五臟病變,『心邪入則脈兼洪,洪則爲木火俱焚之證……肺邪入則脈兼浮毛,其證多鬱悶,蓋肺主氣,郁乎中而不下行也。脾邪入則脈兼緩,其證多痰郁胸滿之候,蓋濕入而成熱也,多氣塞於咽喉。腎邪入則脈兼沉石,其證多腰重脅痛,蓋腎主水,水入而成寒郁也。』

周慎齋在脈診時亦重視脾,指出『緩爲脾之本脈』,緩而有力爲太過,緩而無力爲不足。脾病可影響他髒。

平脈辨氣血精神

周慎齋強調脈診對於詳辨氣血精神的重要性,其辨查氣血的具體方法爲『三部全按,察其通身氣血。一指獨按,察其各經旺衰。』在三部中,尺脈沉微難辨,爲脈之根;兩手寸脈,分別主氣和血,統領一身諸經絡營衛。而氣血之上,辨神爲重要,辨神可斷疾病的轉歸及預後。周慎齋總結脈診辨神的規律是:若外無疾病,脈見枯寂,爲因病而神少,可救;若內傷疾病,脈見枯寂,不救;若七情所傷,爲思慮傷神,則需調神可生。

平脈辨病因虛實

周慎齋深入研讀【內經】,指出『辨人迎氣口,爲千古心傳』。凡看病外辨六氣,內辨七情,內外只看人迎氣口,『欲知其風虛,只辨人迎氣口二處,大小軟潤便知』。如肝脈浮,當病風,而人迎不浮,非風證;脾脈沉,當病濕,而氣口不沉,非濕證。

周慎齋豐富的脈診經驗是臨證的一大特色,其歸納總結的脈診綱要值得借鑑。『浮沉遲數爲綱領,表里陰陽仔細分;緩脾滑大洪爲火,木性弦長短澀金;革散濡微芤沒里,伏牢細弱外無形;緊弦虛實無難辨,結促休將代等倫;動脈有胎還足喜,虛人豁大亦堪驚;和緩有神方是胃,力來亢厲客邪侵;總詳胃氣論生死,審力須知內外因。』

三部九候要法

周慎齋借鑑前人的理論,結合臨證經驗,對於三部九候提出了個人見解。其指出腎與尺脈的關係是『先天元陽足與不足,別之於右腎右尺;先天元陰足與不足,別之於左腎左尺。』這一觀點與後來溫補派代表醫家趙獻可的觀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周慎齋在探討脈診之三部九候時,還將陰陽、氣血、臟腑以及臟腑關係結合起來進行理論說明。陰陽、氣血、臟腑不僅生理相關,病變上亦有規律可循。如見『左寸之脈,多微弱,是後天之元陰不足也。』『其人必多火熾之患,蓋君不主令,而相火代之故也。不能多用心,不能多耐事,營養多不足,血脈多滯遲』。對此,周慎齋主張藥宜用當歸、芍藥、生地、麥冬、棗仁,以養心爲主。

周慎齋認爲,脾胃統屬右關,爲先後天之至要脈。因爲『脾不運,則胃不升;脾胃之氣,不升不運,則陰不生而陽不舒,血不長而氣不旺。』而肝膽在左關,爲脾胃生發收藏之要脈。關脈聯通寸尺,因此關脈之診爲三部九候要法。如其所言:『左關不利,則右關不安;兩關不利,則尺寸之脈,亦必不得其平。此則診三部九候之要法也。』

對於三候的分析,周慎齋指出每部均有三候,上、中、下三部中,仍分浮、中、沉三候。如上之上,心也,浮,心有通經處;則脾與胃,上之中也,浮而稍沉;腎肝,上之下,此脈均沉。

慎齋遺書】【醫家秘奧】爲醫論性著作,此二書對脈理、內傷證治的論述,文字雖不多,但說理透達,運用方劑明確,變裁藥味簡潔。周慎齋的脈診經驗不僅豐富了中醫的基礎理論,同時也爲臨床診療提供了極爲重要的參考。(劉銳 劉凱軍 彭天忠 江西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 彭天忠 南昌市洪都中醫院)

黎劭 發表於 2025-6-14 09:48 | 顯示全部樓層
【周慎齋脈診學術精要發微】

周慎齋先生爲明代脈學大家,其脈診體系以【內經】【難經】爲宗,融匯仲景、東垣諸家之學,形成"以脈統證、據脈用藥"的獨特診療範式。今就【醫家奧秘·脈法】與【慎齋遺書】所載脈學精要,析其樞機如次。

一、脈診體系建構特色
慎齋脈法以"脈-證-方"三維對應爲綱,將脈象分析細化爲脈位(三部九候)、脈勢(有力無力)、脈形(浮沉遲數)三重維度。其創新處在於建立"脈藥對應"法則,如右尺浮而有力判爲邪脈,禁用升提之品;左寸旺兼右尺旺則斷爲相火代位,此等診斷思路實開後世"脈象藥證學"之先河。尤重尺脈辨陰陽根本,兩尺旺者主腎陰虧,兩尺微細主命門火衰,此與景岳"二尺辨陰陽"之說暗合而更趨精微。

二、脈診方法論要義
1. 神機辨識法
提出"脈貴有神"的判讀標準,以"和緩有力"爲神機充沛之象。其辨神要訣在於:浮候取胃氣,沉候察根元,中候觀神機。此說較【三指禪】"胃神根"理論早出百餘年,可見其學術前瞻性。

2. 陰陽升降法
創"上下部脈象用藥禁忌":下部數脈忌乾薑之守,宜附子升提;上部數脈反用乾薑溫通。此暗合【周易】"地天泰"卦象,體現"陽升陰降"的太極思維。其左手寸旺用生脈散加減之例,正是肝心母子相生理論的脈學轉化。

三、臨床運用範式
1. 方證對應體系
31首方劑構建出嚴密的脈證對應網絡。補中益氣湯治右尺浮虛,六味丸應兩尺旺象,八味丸對兩尺微細,形成"脈-證-方"鐵三角。尤值稱道者,其將六味、八味丸的運用差異精確量化:尺脈沉取有力方用六味,沉取無力則投八味,此辨脈用藥之精微,足爲後世法。

2. 預後判斷模型
建立脈象時序演變預測體系。如"右尺浮而有力,後必喘促泄瀉而亡"的論斷,體現脈象動態觀。其將脈象變化與病機轉歸相關聯的思維,實爲現代"疾病進程預測學"的古代雛形。

四、學術價值芻議
慎齋脈學突破當時"以證套脈"的流弊,開創"以脈統證"的新範式。其脈診特色在於:以陰陽爲綱,以五行生剋爲目,以方藥爲用,構建出理法方藥貫通的診療體系。今觀其"兩尺定陰陽""左右辨升降"的脈法要訣,對現代中醫疑難病診療仍具重要指導價值。

要之,慎齋脈學非徒診察之術,實爲融貫理法的診斷哲學。其將抽象脈理轉化爲具體方藥的能力,堪稱明代脈學"格物致知"的典範。學者若能參透其中"脈藥相應""脈勢轉歸"之奧旨,則臨證自可得其三昧矣。
張機及 發表於 2025-6-28 15:07 | 顯示全部樓層
周慎齋脈診學術特色闡微

周慎齋(名之干)作爲明代新安醫學重要傳人,其脈診體系以【內經】【傷寒】爲宗,融匯李東垣脾胃學說與薛己溫補思想,形成"以脈統證、脈藥相應"的獨特診療模式。今就其脈學要旨略陳三昧:

一、脈理與藏象的深度互參
慎齋脈法之精要,在於將脈位動態與臟腑氣化緊密結合。其以左尺候腎陰、右尺候命門的二分法,實脫胎於【難經】而有所發揮。如"左寸旺而右尺應"之論,揭示心腎不交時相火代君行令之機,取六味丸壯水制火,較之單純清心火更合"陽病治陰"之旨。其對脈象"有神無神"的辨析,實承襲【景岳全書】"得神者昌"思想,將脈之胃氣與臟腑精氣盛衰直接關聯。

二、脈-證-方三維對應體系
【醫家奧秘·脈法】所載31方,構建了明代罕見的脈象用藥圖譜。其特色有三:
1. 脈位定向:上部數脈用乾薑溫中達下,下部數脈取附子昇陽,體現"上下分治"的用藥準則。
2. 脈勢定法:兩尺旺者六味丸滋陰,微細者八味丸補火,暗合張介賓"陰陽相濟"之妙。
3. 脈形定方:補中益氣湯專治右尺浮虛之脾虛氣陷,較東垣原說更增脈象指征。此等配伍規律,實開後世"脈症方藥相應"之先河。

三、預後判定的脈學指標
慎齋脈診尤重疾病轉歸預測,其以右尺浮有力斷"喘瀉而亡",乃因相火離位、真陽外越;沉遲無力判命門火衰,正合【傷寒論】"脈微細,但欲寐"之少陰病機。此類論述將脈象變化與正氣存亡直接關聯,較【脈經】預後理論更具臨床操作性。

四、學術傳承的現代啟示
慎齋脈學之價值,在於突破"脈證對應"的平面思維,建立"脈-病-機-藥"立體框架。其以兩尺脈象辨腎陰腎陽之法,直接影響清代陳士鐸【辨證錄】的辨證思路;而"脈藥相應"說更爲吳鞠通【溫病條辨】三焦用藥提供脈學依據。今日臨床遇疑難雜症時,參酌其"從脈逆推病機"之法,往往可得辨證捷徑。

要之,慎齋脈學非徒執寸關尺之形跡,實乃以脈測氣、以脈審機之高層次診斷藝術。學者當於其"平脈辨虛實識神"處著力,方能得其三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