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94|回復: 2

[医药临床] 周慎斋脉诊特色

[複製鏈接]
刘锐刘凯军彭天 發表於 2017-11-2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周之干,字慎斋,宛陵(今安徽宣城)人,明代著名医家。周慎斋的学术思想以经典为本,融汇各家,谙熟医理,对脉象分析深刻,以脉论治,提纲挈领,通达实用,值得探究。 周慎斋有关脉理的论述,见于〖周慎斋遗书·卷二·望色切脉〗,此外,〖医家奥秘〗中也有『脉法』专论。两部分内容略有重叠,但均是其脉诊学术思想精华之所在。

脉法解析

医家奥秘·脉法〗分两卷,共七十八条,以脉论治,提纲挈领,通达实用。脉法虽详于内伤,而对于外感各证,正体变局,皆论述的明白透彻。其脉诊特色如下:

脉诊与理法方药

医家奥秘·脉法〗探讨了脉诊与理法方药的关系,结合临证,从不同层面分别对脉理、脉法、脉方、脉药、脉证方药、脉证预后等进行说明。周慎斋对脉位、脉象、方药乃至医理之间关系的阐释直截了当,从中可见其对诊治方药把握的精准。特别是其中所论的脉药经验,非常值得后世借鉴。如:『下部见数,不得用干姜,宜附子升起;上部见数,宜用干姜,以其温中达下也。』『左手寸心脉旺,右手尺命门脉亦旺,是心君不主令,而命门相火代之矣。宜六味地黄丸主之。如单左寸旺,为肝盛生心火,生脉散加茯神、远志、酸枣仁。』

对于疾病的预后,周慎斋在『脉法』中也给予了说明,不仅对疾病轻重、难治易治进行阐述,甚至对疾病疗程也做出了判断。如二十五条:『右尺浮而有力,系邪脉,后必喘促泄泻而亡。浮而虚,补中益气汤;沉而迟弱无力,命门无火,宜大补阳气;数为虚损,难治之症。』

用方特色鲜明

医家奥秘·脉法〗仅列七十八条,但所用方却达到 31方,出现频率高者可见十余次,如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八味丸等。从其用方规律来看,说理简明,规律突出。『脉法』中阐释了六味地黄丸脉证、与八味地黄丸脉证及补中益气汤脉证比较等,所总结的脉证具有规律性。临证运用六味地黄丸与八味地黄丸的规律是:两尺旺,用六味地黄丸;两尺微细,用八味地黄丸。依据『脉法』的说明,凡尺脉沉细或微,用八味地黄丸,但见旺、数或有力方可用六味地黄丸。

切脉诊病

周慎斋在〖慎斋遗书·卷之二·望色切脉〗强调『治病在看脉辨证』,并详述脉证要理。

平脉辨虚实识神

周慎斋指出,看脉之法,只在有神无神、有力无力。言治病在看脉辨证,识得神之有无,则其人之死生可辨;识得力之有无,则其证之虚实可知。通过看脉,辨证,以证合脉,判断虚实死生,内伤外感,且有规律可循。在具体应用上,则强调灵活性。如证虚而脉无力者可补,证实而脉无力者亦可补;证实脉有力者可泻,证虚脉有力者亦可泻。

平脉识脾胃

周慎斋强调,脉要有胃气。指出:『看脉须先识五脏平脉,金短、木长、火浮、水沉,土则持重,各象五行之体也。』同时,还特别强调胃气须重胃阳。对胃阳的正常与异常脉象进行了细致的描述,阐述了胃阳病变对五脏的影响。胃阳与五脏相关,倘胃阳不足,则可致五脏病变,『心邪入则脉兼洪,洪则为木火俱焚之证……肺邪入则脉兼浮毛,其证多郁闷,盖肺主气,郁乎中而不下行也。脾邪入则脉兼缓,其证多痰郁胸满之候,盖湿入而成热也,多气塞于咽喉。肾邪入则脉兼沉石,其证多腰重胁痛,盖肾主水,水入而成寒郁也。』

周慎斋在脉诊时亦重视脾,指出『缓为脾之本脉』,缓而有力为太过,缓而无力为不足。脾病可影响他脏。

平脉辨气血精神

周慎斋强调脉诊对于详辨气血精神的重要性,其辨查气血的具体方法为『三部全按,察其通身气血。一指独按,察其各经旺衰。』在三部中,尺脉沉微难辨,为脉之根;两手寸脉,分别主气和血,统领一身诸经络营卫。而气血之上,辨神为重要,辨神可断疾病的转归及预后。周慎斋总结脉诊辨神的规律是:若外无疾病,脉见枯寂,为因病而神少,可救;若内伤疾病,脉见枯寂,不救;若七情所伤,为思虑伤神,则需调神可生。

平脉辨病因虚实

周慎斋深入研读〖内经〗,指出『辨人迎气口,为千古心传』。凡看病外辨六气,内辨七情,内外只看人迎气口,『欲知其风虚,只辨人迎气口二处,大小软润便知』。如肝脉浮,当病风,而人迎不浮,非风证;脾脉沉,当病湿,而气口不沉,非湿证。

周慎斋丰富的脉诊经验是临证的一大特色,其归纳总结的脉诊纲要值得借鉴。『浮沉迟数为纲领,表里阴阳仔细分;缓脾滑大洪为火,木性弦长短涩金;革散濡微芤没里,伏牢细弱外无形;紧弦虚实无难辨,结促休将代等伦;动脉有胎还足喜,虚人豁大亦堪惊;和缓有神方是胃,力来亢厉客邪侵;总详胃气论生死,审力须知内外因。』

三部九候要法

周慎斋借鉴前人的理论,结合临证经验,对于三部九候提出了个人见解。其指出肾与尺脉的关系是『先天元阳足与不足,别之于右肾右尺;先天元阴足与不足,别之于左肾左尺。』这一观点与后来温补派代表医家赵献可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周慎斋在探讨脉诊之三部九候时,还将阴阳、气血、脏腑以及脏腑关系结合起来进行理论说明。阴阳、气血、脏腑不仅生理相关,病变上亦有规律可循。如见『左寸之脉,多微弱,是后天之元阴不足也。』『其人必多火炽之患,盖君不主令,而相火代之故也。不能多用心,不能多耐事,营养多不足,血脉多滞迟』。对此,周慎斋主张药宜用当归、芍药、生地、麦冬、枣仁,以养心为主。

周慎斋认为,脾胃统属右关,为先后天之至要脉。因为『脾不运,则胃不升;脾胃之气,不升不运,则阴不生而阳不舒,血不长而气不旺。』而肝胆在左关,为脾胃生发收藏之要脉。关脉联通寸尺,因此关脉之诊为三部九候要法。如其所言:『左关不利,则右关不安;两关不利,则尺寸之脉,亦必不得其平。此则诊三部九候之要法也。』

对于三候的分析,周慎斋指出每部均有三候,上、中、下三部中,仍分浮、中、沉三候。如上之上,心也,浮,心有通经处;则脾与胃,上之中也,浮而稍沉;肾肝,上之下,此脉均沉。

慎斋遗书〗〖医家秘奥〗为医论性著作,此二书对脉理、内伤证治的论述,文字虽不多,但说理透达,运用方剂明确,变裁药味简洁。周慎斋的脉诊经验不仅丰富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同时也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刘锐 刘凯军 彭天忠 江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彭天忠 南昌市洪都中医院)

黎劭 發表於 2025-6-14 09:48 | 顯示全部樓層
《周慎斋脉诊学术精要发微》

周慎斋先生为明代脉学大家,其脉诊体系以《内经》《难经》为宗,融汇仲景、东垣诸家之学,形成"以脉统证、据脉用药"的独特诊疗范式。今就《医家奥秘·脉法》与《慎斋遗书》所载脉学精要,析其枢机如次。

一、脉诊体系建构特色
慎斋脉法以"脉-证-方"三维对应为纲,将脉象分析细化为脉位(三部九候)、脉势(有力无力)、脉形(浮沉迟数)三重维度。其创新处在于建立"脉药对应"法则,如右尺浮而有力判为邪脉,禁用升提之品;左寸旺兼右尺旺则断为相火代位,此等诊断思路实开后世"脉象药证学"之先河。尤重尺脉辨阴阳根本,两尺旺者主肾阴亏,两尺微细主命门火衰,此与景岳"二尺辨阴阳"之说暗合而更趋精微。

二、脉诊方法论要义
1. 神机辨识法
提出"脉贵有神"的判读标准,以"和缓有力"为神机充沛之象。其辨神要诀在于:浮候取胃气,沉候察根元,中候观神机。此说较《三指禅》"胃神根"理论早出百余年,可见其学术前瞻性。

2. 阴阳升降法
创"上下部脉象用药禁忌":下部数脉忌干姜之守,宜附子升提;上部数脉反用干姜温通。此暗合《周易》"地天泰"卦象,体现"阳升阴降"的太极思维。其左手寸旺用生脉散加减之例,正是肝心母子相生理论的脉学转化。

三、临床运用范式
1. 方证对应体系
31首方剂构建出严密的脉证对应网络。补中益气汤治右尺浮虚,六味丸应两尺旺象,八味丸对两尺微细,形成"脉-证-方"铁三角。尤值称道者,其将六味、八味丸的运用差异精确量化:尺脉沉取有力方用六味,沉取无力则投八味,此辨脉用药之精微,足为后世法。

2. 预后判断模型
建立脉象时序演变预测体系。如"右尺浮而有力,后必喘促泄泻而亡"的论断,体现脉象动态观。其将脉象变化与病机转归相关联的思维,实为现代"疾病进程预测学"的古代雏形。

四、学术价值刍议
慎斋脉学突破当时"以证套脉"的流弊,开创"以脉统证"的新范式。其脉诊特色在于:以阴阳为纲,以五行生克为目,以方药为用,构建出理法方药贯通的诊疗体系。今观其"两尺定阴阳""左右辨升降"的脉法要诀,对现代中医疑难病诊疗仍具重要指导价值。

要之,慎斋脉学非徒诊察之术,实为融贯理法的诊断哲学。其将抽象脉理转化为具体方药的能力,堪称明代脉学"格物致知"的典范。学者若能参透其中"脉药相应""脉势转归"之奥旨,则临证自可得其三昧矣。
张机及 發表於 2025-6-28 15:07 | 顯示全部樓層
周慎斋脉诊学术特色阐微

周慎斋(名之干)作为明代新安医学重要传人,其脉诊体系以《内经》《伤寒》为宗,融汇李东垣脾胃学说与薛己温补思想,形成"以脉统证、脉药相应"的独特诊疗模式。今就其脉学要旨略陈三昧:

一、脉理与藏象的深度互参
慎斋脉法之精要,在于将脉位动态与脏腑气化紧密结合。其以左尺候肾阴、右尺候命门的二分法,实脱胎于《难经》而有所发挥。如"左寸旺而右尺应"之论,揭示心肾不交时相火代君行令之机,取六味丸壮水制火,较之单纯清心火更合"阳病治阴"之旨。其对脉象"有神无神"的辨析,实承袭《景岳全书》"得神者昌"思想,将脉之胃气与脏腑精气盛衰直接关联。

二、脉-证-方三维对应体系
《医家奥秘·脉法》所载31方,构建了明代罕见的脉象用药图谱。其特色有三:
1. 脉位定向:上部数脉用干姜温中达下,下部数脉取附子升阳,体现"上下分治"的用药准则。
2. 脉势定法:两尺旺者六味丸滋阴,微细者八味丸补火,暗合张介宾"阴阳相济"之妙。
3. 脉形定方:补中益气汤专治右尺浮虚之脾虚气陷,较东垣原说更增脉象指征。此等配伍规律,实开后世"脉症方药相应"之先河。

三、预后判定的脉学指标
慎斋脉诊尤重疾病转归预测,其以右尺浮有力断"喘泻而亡",乃因相火离位、真阳外越;沉迟无力判命门火衰,正合《伤寒论》"脉微细,但欲寐"之少阴病机。此类论述将脉象变化与正气存亡直接关联,较《脉经》预后理论更具临床操作性。

四、学术传承的现代启示
慎斋脉学之价值,在于突破"脉证对应"的平面思维,建立"脉-病-机-药"立体框架。其以两尺脉象辨肾阴肾阳之法,直接影响清代陈士铎《辨证录》的辨证思路;而"脉药相应"说更为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用药提供脉学依据。今日临床遇疑难杂症时,参酌其"从脉逆推病机"之法,往往可得辨证捷径。

要之,慎斋脉学非徒执寸关尺之形迹,实乃以脉测气、以脉审机之高层次诊断艺术。学者当于其"平脉辨虚实识神"处着力,方能得其三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