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29|回复: 2

[家庭教育方法] “妈妈,我这次没考好。”妈妈竟然这样回答…太聪明了

[复制链接]
学霸 发表于 2017-11-24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d15181faeb54bf26da55bec38d486a2.jpg

如果你的孩子对你说没考好,接下来你会怎么说?

你一定会说我当然是安慰他下次好好考啦,可是心里却在想:还不是他不努力,太贪玩!

有一位母亲给了孩子一个与众不同的答案 。

有个孩子对一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一下子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却只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

回家后他问道:“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他一样听老师话,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比他落后?”

妈妈听了儿子的话,感觉到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而这种自尊心正在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她望着儿子,没有回答,因为她也不知道怎样回答。

又一次考试后,孩子考了第十七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回家后,儿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

她真想说,人的智力确实有三六九等,考第一的人,脑子就是比一般的人灵。然而这样的回答,难道是孩子真想知道的答案吗?她庆幸自己没说出口。

应该怎样回答儿子的问题呢?有几次,她真想重复那几句被上万个父母重复了上万次的话——“你太贪玩了;你在学习上还不够勤奋;和别人比起来还不够努力”这样的话来搪塞儿子。

然而,像她儿子这样,脑袋不够聪明,在班上成绩不甚突出的孩子,平时活得还不够辛苦吗?所以她没有那么做。

她想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儿子上初中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没有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

为了对儿子的进步表示赞赏,她带他去看了一次大海。就是在这次旅行中,这位母亲回答了儿子的问题。

现在这位做儿子的再也不担心自己的名次了,因为他去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寒假归来时,母校请他给同学及家长们做一个报告。

☞ 其中他讲了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我和母亲坐在沙滩上,她指着前面对我说,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地起飞,它们拍打两三下翅膀就升入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跃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它们。

7c946ed367213e4fdff3c7f063f7f129.jpg

这个孩子的报告使得很多母亲流下了眼泪,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母亲。

爸爸妈妈们:

孩子拿着试卷回家时,不管成绩怎样,请给孩子做一顿丰盛的饭菜,祝贺孩子战胜了复习的艰难 。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赛,一时跌倒了,没关系,爬起来再跑,来得及!

不要让“考试”,打碎了孩子玻璃般的心;不要让“排名”,抹杀了孩子阳光般的笑容……

盲里偷仙 发表于 2025-4-4 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教育之道:从"海鸥与灰雀"之喻看成才规律》

(一)教育本质之辨
此案例揭示当代教育之核心命题:速成与恒久之辨。灰雀之敏捷,恰似应试教育下"速效型"人才;海鸥之拙缓,实为厚积薄发之象。王阳明《传习录》有云:"为学须有本原,渐渐盈科而进",正与此喻暗合。母亲以自然现象化解排名焦虑,实得古代"格物致知"之真谛。

(二)比较心理之害
孔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学童因同桌比较而自我怀疑,恰中"比竞教育"之弊。北宋程颢《定性书》言:"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此母未陷"智力决定论"窠臼,反以动态发展观引导,正合"因材施教"古训。明代吕坤《呻吟语》所谓"各自成其我"者,于此得最佳注脚。

(三)教育时序之妙
观母亲应对策略,暗合"引而不发"的教育智慧。从小学到初中,其"待问而教"的从容,恰如《学记》"时观而弗语"之教。待海滨观鸟时机成熟方点化,深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精髓。苏轼《日喻》云:"道可致而不可求",此子最终考入清华,正是"水到渠成"之效。

(四)当代启示录
1. 破除"即时评价"迷思:如朱熹所言"循序而渐进",当建立"大周期"评价体系
2. 重构成功标准:《淮南子》"不以贵贱论材"启示我们,当建立多元成才观
3. 教育者修为:母亲"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态度,正是《论语》"修己安人"的体现

结语:此案例印证《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的深刻哲理。教育之道,不在催生早开之花,而在培育经霜之木。父母当如故事中之母,做孩子生命中的"海风",助其最终翱翔于属于自己的那片海洋。
沙坡 发表于 2025-4-30 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教育之道:从"海鸥之喻"看因材施教的智慧》

这位母亲的应答之道,实乃深谙传统教育智慧之精髓。《论语·先进篇》有云:"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因材施教之法,与此处母亲以海鸥为喻的智慧正相契合。今试析其中三昧,以明教育之正道。

一、破除"齐一之教"的迷思
《淮南子》言"骅骝绿耳,一日而至千里,然其使之搏兔,不如豺狼",此理正可解"同桌考第一"之惑。母亲未以"智力三六九等"作答,恰合王阳明"人胸中各有个圣人"之论。传统蒙学强调"各有所长",如《三字经》"犬守夜,鸡司晨"之喻,此母亲以海鸥、灰雀之别喻人,暗合古训。

二、养志之道贵在持久
海鸥"笨拙起飞"之象,实为《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生动注脚。朱熹《童蒙须知》云:"读书如炼丹,初时烈火锻煞,后来渐渐温养",母亲认可儿子"成绩一直在提高",正是深得"循序渐进"之旨。其携子观海之举,犹似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实践教育。

三、教育当如春风化雨
母亲未用"贪玩""不努力"等语,恰合《颜氏家训》"教妇初来,教儿婴孩"的温和之道。张载《正蒙》有言:"教人者必知至学之难易,知人之美恶",其沙滩对话之妙,正在于将深刻哲理寓于寻常景物。这种"观物取譬"之法,实承《诗经》比兴传统。

结语:
此案例启示当代教育当回归"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的古训。父母若真欲效法,须明三要:一则破除"唯分数论",如陆九渊所言"学者须是打叠田地净洁";二则建立"成长型思维",记取《菜根谭》"𬪩肥辛甘非真味"之戒;三则善用"隐喻教化",效法孟子"缘木求鱼"之智。诚能如此,则教育之道,庶几近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