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02|回覆: 1

[中醫世家] 『簡驗便廉』永嘉醫派

[複製鏈接]
無端 發表於 2017-11-24 13: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南宋『永嘉醫派』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學派,以陳無擇為首,其弟子王碩、孫志寧、施發、盧祖常、王暐為骨幹,以【三因方】為理論基石,圍繞編著、增修、校正、評述、批評【易簡方】,開展熱烈的學術研究和論爭。

陳言,字無擇,號鶴溪,南宋青田人,長期生活在溫州,著【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創立三因說,主張由博返約、提綱挈要,走出一條方劑學的由博返約路徑。弟子王碩,著【易簡方】,僅載錄30味藥物、30首湯方以及10種成藥,追求『易簡』達於極致,但存在重大的缺陷。孫志寧為之增修,補充內容,增添方劑,以切合臨床需要;施發,著【續易簡方論】,廣泛補充,規其過失,補其不逮;盧檀,著【易簡方糾謬】,激烈批評,糾正其謬;王暐,著【續易簡方脈論】,其學說形成完整的理法方藥和以診法、治法為主的理論體系。

永嘉醫派的診療特色和理論認識

鮮明的地方色彩:陳無擇根據溫州地區濕氣重的氣候和本土醫生的用藥經驗,創製養胃湯,風行一時;其弟子輩在著述中都引用這個方子,王碩擴充其用、孫志寧主張醒脾。現在的溫州醫生臨床仍慣用平胃散、藿香正氣散和養胃湯一類芳香化濕、理氣和胃的方劑。

謹慎的使用辛溫燥熱藥:永嘉醫派諸醫家組方用藥並不偏離當時的大環境,仍習慣用【局方】中辛溫燥熱的藥。但從某種程度上認識到其中的缺陷,在討論傷寒證治時告誡醫者需慎用溫熱藥和艾灸法。

從片面易簡到全面周到:王碩求易求簡,但缺乏執簡馭繁的思想和手段,缺乏辨證淪治的全面認識,故其學說過於粗略;孫志寧補充增修;施發補遺拾佚;盧祖常極力攻訐,有所糾正,卻未能從根本解決問題;王暐注重四診,強調因證立法、虛實補瀉,組方用藥依據君臣佐使之道,臨床思維全面周到。

永嘉醫派對中醫學的貢獻

永嘉醫派活躍於南宋淳熙至淳祐(1174─1244年)前後,相當於北方劉完素、張子和、張元素、李東垣學術活動進入高潮,河間、易水兩大學派形成之時。永嘉醫派的學術成就與河間、易水鼎足而三,共同開創了宋金元時期醫學學派爭鳴、學術繁榮的局面,成為『醫之門戶分於金元』的標誌。

將複雜的辨證論治歸於簡約:陳無擇提出『浮沉遲數』四脈為綱說;以及『名、體、性、用』四字述藥說。陳氏追求簡約、切合實用的醫學思想,為永嘉醫派奠定了堅實的學術基礎;永嘉醫派追求實用、易簡的創新特色,廣受醫學界歡迎。

永嘉醫派學術活動帶來溫州醫學的繁榮:王執中著【針灸資生經】,屠鵬著【四時治要方】,張聲道著【註解胎產大通論】、【經驗方】,何偁著【何氏方】,以及謝守灝、夏元鼎、周無所注的道教醫學,都極盡一時之盛。

與【局方】互相影響:【局方】醫學是南宋時期的主流醫學,深刻地影響永嘉醫派諸醫家的學術思想;而在方劑相互轉引運用上,永嘉醫派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局方】。

對丹溪學說的影響:永嘉醫派從氣機着眼認識痰、郁諸證的病因病機,這對後來的丹溪學說有深刻影響。此外,陳無擇君火說對於丹溪的相火論,王暐謹慎運用溫燥用藥對【局方發揮】在相關問題的闡述都有一定啟發。(劉時覺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丁映文 發表於 2025-4-12 01:48 | 顯示全部樓層
【永嘉醫派:南宋醫學簡約化運動的學術爭鳴與歷史貢獻】

永嘉醫派作為中國醫學史上首個明確以地域命名的學術流派,其"簡驗便廉"的核心理念體現了南宋醫學由博返約的轉型特徵。陳無擇所著【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構建的"三因學說"(內因七情、外因六淫、不內外因),不僅系統整合了【金匱要略】的病因理論,更開創性地將宋代以前龐雜的病因學說簡化為可操作的診療框架。這種理論創新為後續【易簡方】系列著作的學術爭鳴奠定了方法論基礎。

在方劑學發展史上,王碩【易簡方】的30味藥物體系堪稱極端簡約化的實驗。考其源流,實為對【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繁複方劑體系的批判性回應。孫志寧增修本新增方劑達原書三倍,施發【續易簡方論】引入脈象辨證,盧祖常【易簡方糾謬】強調因地制方,至王暐【續易簡方脈論】形成"四診-辨證-立法-遣藥"的完整體系,這一演進過程生動展現了南宋醫家對"簡"與"繁"的辯證思考。值得注意的是,諸家論爭始終圍繞臨床實效展開,如對養胃湯的化裁應用,反映出"永嘉醫派"鮮明的實證傾向。

其診療特色主要體現在三方面:首先,地域適應性創新。養胃湯將【局方】平胃散改造為適合東南濕瘴環境的變方,開創"因地制宜"的用藥範式。其次,對辛溫藥物的警惕性使用。在普遍崇尚【局方】溫燥藥物的時代,該派提出"熱病慎灸"等主張,顯示出超前的臨床理性。最後,診斷學的範式革新。陳無擇"四脈為綱"說將二十八脈簡化為浮沉遲數四綱,與同時代崔嘉彥【脈訣】的"浮沉遲數滑澀"六脈說形成有趣對照,共同推動脈學實用化轉型。

從醫學史維度審視,永嘉醫派的特殊貢獻在於:其一,開創了學派內部"批判-修正-發展"的學術範式,其圍繞核心著作的爭鳴模式,較之北方學派各自立說的形態更具學術共同體特徵。其二,推動醫學知識的地方化轉型,其診療方案明顯弱化了汴梁宮廷醫學的貴族化傾向。據【溫州府志】載,當時永嘉地區"戶戶知醫,人人驗方"的盛況,印證了該派"便廉"理念的社會滲透。

相較於河間學派側重寒涼攻邪、易水學派專精臟腑辨證,永嘉醫派在病因系統化和診療簡約化方面的探索,共同構成金元醫學"三足鼎立"的思想格局。該派雖未形成北方學派般的後世傳承譜系,但其"因證簡方"的思維深刻影響了明代【普濟方】等大型方書的編撰理念。今日審視這段學術史,永嘉醫派展現的"理論簡約化而不失系統,實踐便利化而注重實證"的學術品格,對當代中醫發展仍具啟示意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