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97|回复: 1

[中医世家] “简验便廉”永嘉医派

[复制链接]
无端 发表于 2017-11-24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南宋“永嘉医派”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学派,以陈无择为首,其弟子王硕、孙志宁、施发、卢祖常、王𬀩为骨干,以《三因方》为理论基石,围绕编著、增修、校正、评述、批评《易简方》,开展热烈的学术研究和论争。

陈言,字无择,号鹤溪,南宋青田人,长期生活在温州,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创立三因说,主张由博返约、提纲挈要,走出一条方剂学的由博返约路径。弟子王硕,著《易简方》,仅载录30味药物、30首汤方以及10种成药,追求“易简”达于极致,但存在重大的缺陷。孙志宁为之增修,补充内容,增添方剂,以切合临床需要;施发,著《续易简方论》,广泛补充,规其过失,补其不逮;卢檀,著《易简方纠谬》,激烈批评,纠正其谬;王𬀩,著《续易简方脉论》,其学说形成完整的理法方药和以诊法、治法为主的理论体系。

永嘉医派的诊疗特色和理论认识

鲜明的地方色彩:陈无择根据温州地区湿气重的气候和本土医生的用药经验,创制养胃汤,风行一时;其弟子辈在著述中都引用这个方子,王硕扩充其用、孙志宁主张醒脾。现在的温州医生临床仍惯用平胃散、藿香正气散和养胃汤一类芳香化湿、理气和胃的方剂。

谨慎的使用辛温燥热药:永嘉医派诸医家组方用药并不偏离当时的大环境,仍习惯用《局方》中辛温燥热的药。但从某种程度上认识到其中的缺陷,在讨论伤寒证治时告诫医者需慎用温热药和艾灸法。

从片面易简到全面周到:王硕求易求简,但缺乏执简驭繁的思想和手段,缺乏辨证沦治的全面认识,故其学说过于粗略;孙志宁补充增修;施发补遗拾佚;卢祖常极力攻讦,有所纠正,却未能从根本解决问题;王𬀩注重四诊,强调因证立法、虚实补泻,组方用药依据君臣佐使之道,临床思维全面周到。

永嘉医派对中医学的贡献

永嘉医派活跃于南宋淳熙至淳祐(1174─1244年)前后,相当于北方刘完素、张子和、张元素、李东垣学术活动进入高潮,河间、易水两大学派形成之时。永嘉医派的学术成就与河间、易水鼎足而三,共同开创了宋金元时期医学学派争鸣、学术繁荣的局面,成为“医之门户分于金元”的标志。

将复杂的辨证论治归于简约:陈无择提出“浮沉迟数”四脉为纲说;以及“名、体、性、用”四字述药说。陈氏追求简约、切合实用的医学思想,为永嘉医派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永嘉医派追求实用、易简的创新特色,广受医学界欢迎。

永嘉医派学术活动带来温州医学的繁荣:王执中著《针灸资生经》,屠鹏著《四时治要方》,张声道著《注解胎产大通论》、《经验方》,何偁著《何氏方》,以及谢守灏、夏元鼎、周无所注的道教医学,都极尽一时之盛。

与《局方》互相影响:《局方》医学是南宋时期的主流医学,深刻地影响永嘉医派诸医家的学术思想;而在方剂相互转引运用上,永嘉医派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局方》。

对丹溪学说的影响:永嘉医派从气机着眼认识痰、郁诸证的病因病机,这对后来的丹溪学说有深刻影响。此外,陈无择君火说对于丹溪的相火论,王𬀩谨慎运用温燥用药对《局方发挥》在相关问题的阐述都有一定启发。(刘时觉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丁映文 发表于 2025-4-12 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永嘉医派:南宋医学简约化运动的学术争鸣与历史贡献》

永嘉医派作为中国医学史上首个明确以地域命名的学术流派,其"简验便廉"的核心理念体现了南宋医学由博返约的转型特征。陈无择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构建的"三因学说"(内因七情、外因六淫、不内外因),不仅系统整合了《金匮要略》的病因理论,更开创性地将宋代以前庞杂的病因学说简化为可操作的诊疗框架。这种理论创新为后续《易简方》系列著作的学术争鸣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在方剂学发展史上,王硕《易简方》的30味药物体系堪称极端简约化的实验。考其源流,实为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繁复方剂体系的批判性回应。孙志宁增修本新增方剂达原书三倍,施发《续易简方论》引入脉象辨证,卢祖常《易简方纠谬》强调因地制方,至王𬀩《续易简方脉论》形成"四诊-辨证-立法-遣药"的完整体系,这一演进过程生动展现了南宋医家对"简"与"繁"的辩证思考。值得注意的是,诸家论争始终围绕临床实效展开,如对养胃汤的化裁应用,反映出"永嘉医派"鲜明的实证倾向。

其诊疗特色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地域适应性创新。养胃汤将《局方》平胃散改造为适合东南湿瘴环境的变方,开创"因地制宜"的用药范式。其次,对辛温药物的警惕性使用。在普遍崇尚《局方》温燥药物的时代,该派提出"热病慎灸"等主张,显示出超前的临床理性。最后,诊断学的范式革新。陈无择"四脉为纲"说将二十八脉简化为浮沉迟数四纲,与同时代崔嘉彦《脉诀》的"浮沉迟数滑涩"六脉说形成有趣对照,共同推动脉学实用化转型。

从医学史维度审视,永嘉医派的特殊贡献在于:其一,开创了学派内部"批判-修正-发展"的学术范式,其围绕核心著作的争鸣模式,较之北方学派各自立说的形态更具学术共同体特征。其二,推动医学知识的地方化转型,其诊疗方案明显弱化了汴梁宫廷医学的贵族化倾向。据《温州府志》载,当时永嘉地区"户户知医,人人验方"的盛况,印证了该派"便廉"理念的社会渗透。

相较于河间学派侧重寒凉攻邪、易水学派专精脏腑辨证,永嘉医派在病因系统化和诊疗简约化方面的探索,共同构成金元医学"三足鼎立"的思想格局。该派虽未形成北方学派般的后世传承谱系,但其"因证简方"的思维深刻影响了明代《普济方》等大型方书的编撰理念。今日审视这段学术史,永嘉医派展现的"理论简约化而不失系统,实践便利化而注重实证"的学术品格,对当代中医发展仍具启示意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