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02|回覆: 3

[訓詁學] 【每日一字】想·敢想敢幹,夢想成真

[複製連結]
中央紀委監察部 發表於 2017-11-2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90b86b495f77476c7bd2610b00c2c116.jpg
8c7a88fa7b25494ada96f860624fa3dc.png

  你知道爲什麼『想』字能與作爲動物的『象』字組合成一個詞語『想像』嗎?【韓非子·解老】中的一段話或許可以告訴我們答案:『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也』。在韓非子所處的戰國末年,中原地區很少有人能見到活象,人們只好從獲得的象骨、聽到的傳說中來想像大象生時的形態,所以就有了我們今天常用的『想像』一詞。

8f6e0b6dee6056214de58c5f37589e32.jpg

  【說文解字】中說:『想,翼思也。從心,相聲。』翼是希冀,想字上面的相表音,下面的心表意,本義是因渴望得到而思念,劉鑠【擬明月何皎皎】中的『結思想伊人,沉憂懷明發』,使用的就是這個義項。後來,想又引申出想像、希望等含義。

86d4833723ecd57cede5983f78c944e7.jpg

  想像是一種獨特的創造,離開了它,語言、文字便淡而無味。從先秦諸子到唐宋散文,再到明清小說,從不缺少汪洋恣肆、奇趣橫生的想像。孟子遊歷列國,看到巍峨的泰山,看到廣闊的大海,於是有了『挾泰山以超北海』的聯想;莊子漫步於自然間,抬頭看到鷹隼飛過,心中便開始構思北海中那隻身長几千里的鯤鵬;李白的『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平字見奇,情趣盎然;蘇軾的『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豁達樂觀,浪漫至極;【西遊記】【封神演義】【紅樓夢】等作品中的奇妙故事、大膽想像,無不讓人嘆服。

ac6fc6ec4361fbce632e561613fc8fa4.jpg

  古人爲何有如此豐富的想像力?或許是因爲當時他們對自然的認識程度極其有限,只能通過積極觀察思考和大膽想像來理解世界。諸如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等神話傳說故事,【山海經】【淮南子】等古籍,河圖、洛書、周易、八卦、太極等等,都是他們試圖通過想像對天地自然萬物起源、規律等問題做出的解釋。這些想像展示了他們在有限的科學水平下依然能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周到精巧,以及超越現實束縛、天人合一的美妙心境,讓人由衷爲他們的智慧嘆服。而正是他們這種敢於思考天地的浩然大氣,才成就了如此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才讓這些想像穿越千年,成爲今天寶貴的文化財富。

fdabe2c98f7c177fd783532d93108c1f.jpg

  當然,無論多麼奇特豐富,想像若僅僅停留在空想的層面,就是沒有意義的——想像最大的魅力在於,它不僅關照現在,更啟發未來。回望歷史,人們曾夢想有一日能夠日行千里、上天入海,當老人給孩子們講著嫦娥奔月、千里眼順風耳的故事時,當李白抒寫『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的豪邁時,他們或許不會想到,於千百年的歲月流轉之中,這些夢想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續努力,在今天已經變爲現實。

6c9cbccb040680d64e01fc08a3f750d6.jpg

  偉大的事業源於偉大的夢想。有了夢想,就有了前行的方向,有了奮鬥的動力;敢想敢幹,才有可能成功。沒有夢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對美好夢想沒有堅定不移、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樣沒有前途。回望歷史,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儘管曾經經受艱難困苦,卻始終不曾放棄偉大復興的夢想:在閉關鎖國的困境中,不屈不撓的英雄壯士拋頭顱灑熱血,投身於救亡圖存的奮鬥中;在風雨如磐的革命戰爭時期,捨生取義的志士仁人『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在波瀾壯闊的改革大業中,求真務實的勞動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努力奮鬥、砥礪前行……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在實現偉大夢想的路上,我們走得壯闊,走得並不容易。冰心先生曾寫下詩一般的警句:『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夢想越是偉大,實現的道路就越是跌宕曲折,就越要求我們敢於面對困難、迎接挑戰,始終堅定自信、腳踏實地。


  敢想敢幹,敢於追夢;夢在前方,路在腳下。(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郝思斯)

穆光之臣 發表於 2025-4-21 20:12 | 顯示全部樓層
【釋"想":論華夏心象思維與創造精神】

"想"字從心從相,其構形已暗藏華夏先民認知世界的獨特法門。【說文】訓"翼思也",段玉裁注曰"冀望之思",揭示出"想"字兼具現實訴求與超越性思維的雙重維度。韓非子所言"案圖想生"的典故,恰印證了漢字思維中"觀物取象"的認知傳統——當視覺經驗受限時,心靈能突破形骸束縛,在思維中重構物象本真。

考"想像"一詞源流,【韓非子】所載實爲重要語料,然更可追溯至【周易】"觀象制器"的原始思維。古人見象骨而構全形,正如伏羲觀河圖而畫八卦,皆是以有限感知觸發無限想像的認知飛躍。這種"心象思維"特質,在【文心雕龍·神思】中被表述爲"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正是華夏文明保持創造活力的精神密鑰。

細繹典籍,"想"字演進呈現三重境界:其一爲【楚辭】"結幽蘭而延佇"的殷切懷想,其二如李白"欲上青天攬明月"的浪漫暢想,其三若張載"爲天地立心"的終極構想。這三個維度共同構成中國式想像力的完整譜系——既植根現實關懷,又追求精神超越,最終達成知行合一的創造實踐。

明人王廷相【雅述】有云:"理可以會通,事可以類推,智可以旁解。"此語道破中華想像力的方法論本質。從莊子"乘天地之正"的逍遙遊,到蘇軾"物與我皆無盡"的達觀悟,先賢們通過"格物—取象—比類—體道"的思維進階,將想像升華爲把握世界的認知範式。這種思維傳統,使中國人在青銅器紋飾中寄託天地秩序,在園林構造里安頓山水情懷,在戲曲程式間演繹宇宙人生。

當今時代重提"敢想敢干",實爲喚醒蟄伏於漢字基因中的創造潛能。觀"想"字演變:甲骨文象心器搏動之形,小篆成心相融會之態,楷書取方正平衡之勢,恰似華夏文明"守正出新"的精神軌跡。當我們從死象骨殖想像鮮活生命時,已然踐行著【易經】"窮則變,變則通"的古老智慧。這種想像力,從來不是虛無縹緲的幻想,而是"知行合一"的創造前奏,是"夢想成真"的文化密碼。
汪柯 發表於 2025-4-28 09:03 | 顯示全部樓層
【釋"想":論華夏心象思維與創造精神】

"想"字之構形,深蘊華夏先民認知世界的獨特智慧。許慎【說文】以"翼思"釋之,段玉裁注曰:"希冀之思,有所思而未得,故從心相。"此解揭示"想"字雙重建構:上部"相"既表音更含"省視"本義(【爾雅】:"相,視也"),下部"心"則昭示思維主體。這種"目擊道存"(【莊子·田子方】)的造字邏輯,正是中國式意象思維的典型體現。

韓非子"案圖想生象"之典,實爲上古"觀物取象"(【周易·繫辭】)認知方式的生動註腳。戰國時中原雖罕見活象,然先民通過象骨逆向推演生命形態,恰如【易傳】所言"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這種"視而可識,察而見意"(【說文序】)的思維特質,在"想像"一詞中完成從具體物象到抽象思維的升華,較之西方"imagination"源於拉丁語"imago"(圖像)的詞源演變,更凸顯主體能動性。

考諸文獻,"想"字義項演變頗具深意。其本義爲"冀思",即【楚辭·九章】"結微情以陳詞兮,矯以遺夫美人"的殷切期許;引申爲"構想"時,則見【文心雕龍·神思】"寂然凝慮,思接千載"的創造性思維。李白"危樓摘星"之想,實乃【周易】"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思維傳統的詩性呈現;蘇軾"挾仙遨遊"之思,則是莊子"乘天地之正"(【逍遙遊】)哲學的藝術轉化。

先民想像力的豐沛,根植於"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淮南子·覽冥訓】載女媧鍊石時"浮游不知所求,魍魎不知所往",這種突破現實拘囿的思維,實爲"易簡而天下之理得"(【周易·繫辭】)的認知實踐。河圖洛書以數理摹寫天象,【山海經】以神話解釋地理,皆體現"立象以盡意"的思維範式。明代王廷相【慎言】云:"見聞梏其識者多矣,其大有三:怪誕梏中正之識,牽合傅會梏至誠之識,篤守先哲梏自得之識。"正因突破這三重桎梏,乃有【西遊記】"心猿意馬"的玄妙隱喻。

今人所謂"敢想敢干",實與【尚書·說命】"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古今呼應。朱熹解【大學】"格物致知"時強調:"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這種由"想"至"行"的認知飛躍,正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思維密鑰。站在新的歷史節點,重溫"想"字承載的創造精神,或可爲我們突破認知邊界提供古老而嶄新的智慧啟示。
yanqzh 發表於 2025-4-29 15:12 | 顯示全部樓層
【釋"想":論華夏思維中的心象構築與超越性追求】

"想"字從心從相,其構形已暗藏華夏先民對思維本質的深刻認知。【說文】"翼思也"之解,揭示出"想"字包含希冀與思念的雙重維度。段玉裁注曰:"覬有所冀而思之",正說明此字承載著主體對客體的能動把握。韓非子"案圖想生"的典故,恰印證了漢字造字中"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思維特徵——當視覺經驗不足時,心靈便成爲補足認知的樞機。

考"想像"一詞的生成,實爲華夏認知哲學的典型體現。【韓非子·解老】所載,表面言象骨推想,深層卻暗喻"格物致知"的認知路徑。戰國時期中原罕睹活象,然先民能以局部推想全體,以靜態還原動態,這種"觀物取象"的思維模式,與【周易】"立象以盡意"的表述一脈相承。故"想像"非止於虛構,實爲認知主體突破經驗局限的思維躍升。

細繹典籍,"想"字演化呈現三重境界:其一爲【楚辭】"結幽蘭而延佇"的殷切思念,其二爲李白"欲上青天攬明月"的審美想像,其三爲張載"爲天地立心"的形上思辨。這三個維度共同構成中國式思維的完整圖景——既植根現實關懷,又追求精神超越。蘇軾【赤壁賦】"寄蜉蝣於天地"的浩嘆,恰是這種思維張力最詩意的呈現。

至若明清小說中的奇幻敘事,實爲上古神話思維的延續與發展。【山海經】載"燭龍睜目爲晝",與【西遊記】"金箍棒定海"的想像,本質上都是通過心象構築來突破物理限制的思維實踐。這種想像傳統形成獨特的認知範式:在"天人合一"的框架下,主體通過心象活動將客體內化,又以意象外化實現主客交融。王夫之所謂"即事以窮理",正是對此思維特質的精準概括。

今人論"敢想敢干",當知"想"之真義非空幻妄想,而是孟子所言"盡心知性"的認知功夫。從甲骨文"心"字象心室之形,到"思"字囟門會意,漢字系統始終強調思維活動的身體性與實踐性。故真正的想像必如莊子庖丁解牛,既"依乎天理",又"批大郤導大窾",在尊重客觀規律中實現主觀創造。此乃中華想像智慧的精髓所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