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05|回復: 3

[训诂学] 【每日一字】想·敢想敢干,梦想成真

[複製鏈接]
中央纪委监察部 發表於 2017-11-2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90b86b495f77476c7bd2610b00c2c116.jpg
8c7a88fa7b25494ada96f860624fa3dc.png

  你知道为什么『想』字能与作为动物的『象』字组合成一个词语『想象』吗?〖韩非子·解老〗中的一段话或许可以告诉我们答案:『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在韩非子所处的战国末年,中原地区很少有人能见到活象,人们只好从获得的象骨、听到的传说中来想象大象生时的形态,所以就有了我们今天常用的『想象』一词。

8f6e0b6dee6056214de58c5f37589e32.jpg

  〖说文解字〗中说:『想,翼思也。从心,相声。』翼是希冀,想字上面的相表音,下面的心表意,本义是因渴望得到而思念,刘铄〖拟明月何皎皎〗中的『结思想伊人,沉忧怀明发』,使用的就是这个义项。后来,想又引申出想象、希望等含义。

86d4833723ecd57cede5983f78c944e7.jpg

  想象是一种独特的创造,离开了它,语言、文字便淡而无味。从先秦诸子到唐宋散文,再到明清小说,从不缺少汪洋恣肆、奇趣横生的想象。孟子游历列国,看到巍峨的泰山,看到广阔的大海,于是有了『挟泰山以超北海』的联想;庄子漫步于自然间,抬头看到鹰隼飞过,心中便开始构思北海中那只身长几千里的鲲鹏;李白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平字见奇,情趣盎然;苏轼的『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豁达乐观,浪漫至极;〖西游记〗〖封神演义〗〖红楼梦〗等作品中的奇妙故事、大胆想象,无不让人叹服。

ac6fc6ec4361fbce632e561613fc8fa4.jpg

  古人为何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或许是因为当时他们对自然的认识程度极其有限,只能通过积极观察思考和大胆想象来理解世界。诸如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神话传说故事,〖山海经〗〖淮南子〗等古籍,河图、洛书、周易、八卦、太极等等,都是他们试图通过想象对天地自然万物起源、规律等问题做出的解释。这些想象展示了他们在有限的科学水平下依然能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周到精巧,以及超越现实束缚、天人合一的美妙心境,让人由衷为他们的智慧叹服。而正是他们这种敢于思考天地的浩然大气,才成就了如此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才让这些想象穿越千年,成为今天宝贵的文化财富。

fdabe2c98f7c177fd783532d93108c1f.jpg

  当然,无论多么奇特丰富,想象若仅仅停留在空想的层面,就是没有意义的——想象最大的魅力在于,它不仅关照现在,更启发未来。回望历史,人们曾梦想有一日能够日行千里、上天入海,当老人给孩子们讲着嫦娥奔月、千里眼顺风耳的故事时,当李白抒写『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迈时,他们或许不会想到,于千百年的岁月流转之中,这些梦想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努力,在今天已经变为现实。

6c9cbccb040680d64e01fc08a3f750d6.jpg

  伟大的事业源于伟大的梦想。有了梦想,就有了前行的方向,有了奋斗的动力;敢想敢干,才有可能成功。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回望历史,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尽管曾经经受艰难困苦,却始终不曾放弃伟大复兴的梦想:在闭关锁国的困境中,不屈不挠的英雄壮士抛头颅洒热血,投身于救亡图存的奋斗中;在风雨如磐的革命战争时期,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大业中,求真务实的劳动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努力奋斗、砥砺前行……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在实现伟大梦想的路上,我们走得壮阔,走得并不容易。冰心先生曾写下诗一般的警句:『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梦想越是伟大,实现的道路就越是跌宕曲折,就越要求我们敢于面对困难、迎接挑战,始终坚定自信、脚踏实地。


  敢想敢干,敢于追梦;梦在前方,路在脚下。(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郝思斯)

穆光之臣 發表於 2025-4-21 20:12 | 顯示全部樓層
《释"想":论华夏心象思维与创造精神》

"想"字从心从相,其构形已暗藏华夏先民认知世界的独特法门。《说文》训"翼思也",段玉裁注曰"冀望之思",揭示出"想"字兼具现实诉求与超越性思维的双重维度。韩非子所言"案图想生"的典故,恰印证了汉字思维中"观物取象"的认知传统——当视觉经验受限时,心灵能突破形骸束缚,在思维中重构物象本真。

考"想象"一词源流,《韩非子》所载实为重要语料,然更可追溯至《周易》"观象制器"的原始思维。古人见象骨而构全形,正如伏羲观河图而画八卦,皆是以有限感知触发无限想象的认知飞跃。这种"心象思维"特质,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被表述为"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正是华夏文明保持创造活力的精神密钥。

细绎典籍,"想"字演进呈现三重境界:其一为《楚辞》"结幽兰而延伫"的殷切怀想,其二如李白"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浪漫畅想,其三若张载"为天地立心"的终极构想。这三个维度共同构成中国式想象力的完整谱系——既植根现实关怀,又追求精神超越,最终达成知行合一的创造实践。

明人王廷相《雅述》有云:"理可以会通,事可以类推,智可以旁解。"此语道破中华想象力的方法论本质。从庄子"乘天地之正"的逍遥游,到苏轼"物与我皆无尽"的达观悟,先贤们通过"格物—取象—比类—体道"的思维进阶,将想象升华为把握世界的认知范式。这种思维传统,使中国人在青铜器纹饰中寄托天地秩序,在园林构造里安顿山水情怀,在戏曲程式间演绎宇宙人生。

当今时代重提"敢想敢干",实为唤醒蛰伏于汉字基因中的创造潜能。观"想"字演变:甲骨文象心器搏动之形,小篆成心相融会之态,楷书取方正平衡之势,恰似华夏文明"守正出新"的精神轨迹。当我们从死象骨殖想象鲜活生命时,已然践行着《易经》"穷则变,变则通"的古老智慧。这种想象力,从来不是虚无缥缈的幻想,而是"知行合一"的创造前奏,是"梦想成真"的文化密码。
汪柯 發表於 2025-4-28 09:03 | 顯示全部樓層
《释"想":论华夏心象思维与创造精神》

"想"字之构形,深蕴华夏先民认知世界的独特智慧。许慎《说文》以"翼思"释之,段玉裁注曰:"希冀之思,有所思而未得,故从心相。"此解揭示"想"字双重建构:上部"相"既表音更含"省视"本义(《尔雅》:"相,视也"),下部"心"则昭示思维主体。这种"目击道存"(《庄子·田子方》)的造字逻辑,正是中国式意象思维的典型体现。

韩非子"案图想生象"之典,实为上古"观物取象"(《周易·系辞》)认知方式的生动注脚。战国时中原虽罕见活象,然先民通过象骨逆向推演生命形态,恰如《易传》所言"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这种"视而可识,察而见意"(《说文序》)的思维特质,在"想象"一词中完成从具体物象到抽象思维的升华,较之西方"imagination"源于拉丁语"imago"(图像)的词源演变,更凸显主体能动性。

考诸文献,"想"字义项演变颇具深意。其本义为"冀思",即《楚辞·九章》"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的殷切期许;引申为"构想"时,则见《文心雕龙·神思》"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的创造性思维。李白"危楼摘星"之想,实乃《周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思维传统的诗性呈现;苏轼"挟仙遨游"之思,则是庄子"乘天地之正"(《逍遥游》)哲学的艺术转化。

先民想象力的丰沛,根植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淮南子·览冥训》载女娲炼石时"浮游不知所求,魍魉不知所往",这种突破现实拘囿的思维,实为"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周易·系辞》)的认知实践。河图洛书以数理摹写天象,《山海经》以神话解释地理,皆体现"立象以尽意"的思维范式。明代王廷相《慎言》云:"见闻梏其识者多矣,其大有三:怪诞梏中正之识,牵合傅会梏至诚之识,笃守先哲梏自得之识。"正因突破这三重桎梏,乃有《西游记》"心猿意马"的玄妙隐喻。

今人所谓"敢想敢干",实与《尚书·说命》"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古今呼应。朱熹解《大学》"格物致知"时强调:"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这种由"想"至"行"的认知飞跃,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思维密钥。站在新的历史节点,重温"想"字承载的创造精神,或可为我们突破认知边界提供古老而崭新的智慧启示。
yanqzh 發表於 2025-4-29 15:12 | 顯示全部樓層
《释"想":论华夏思维中的心象构筑与超越性追求》

"想"字从心从相,其构形已暗藏华夏先民对思维本质的深刻认知。《说文》"翼思也"之解,揭示出"想"字包含希冀与思念的双重维度。段玉裁注曰:"觊有所冀而思之",正说明此字承载着主体对客体的能动把握。韩非子"案图想生"的典故,恰印证了汉字造字中"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思维特征——当视觉经验不足时,心灵便成为补足认知的枢机。

考"想象"一词的生成,实为华夏认知哲学的典型体现。《韩非子·解老》所载,表面言象骨推想,深层却暗喻"格物致知"的认知路径。战国时期中原罕睹活象,然先民能以局部推想全体,以静态还原动态,这种"观物取象"的思维模式,与《周易》"立象以尽意"的表述一脉相承。故"想象"非止于虚构,实为认知主体突破经验局限的思维跃升。

细绎典籍,"想"字演化呈现三重境界:其一为《楚辞》"结幽兰而延伫"的殷切思念,其二为李白"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审美想象,其三为张载"为天地立心"的形上思辨。这三个维度共同构成中国式思维的完整图景——既植根现实关怀,又追求精神超越。苏轼《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的浩叹,恰是这种思维张力最诗意的呈现。

至若明清小说中的奇幻叙事,实为上古神话思维的延续与发展。《山海经》载"烛龙睁目为昼",与《西游记》"金箍棒定海"的想象,本质上都是通过心象构筑来突破物理限制的思维实践。这种想象传统形成独特的认知范式:在"天人合一"的框架下,主体通过心象活动将客体内化,又以意象外化实现主客交融。王夫之所谓"即事以穷理",正是对此思维特质的精准概括。

今人论"敢想敢干",当知"想"之真义非空幻妄想,而是孟子所言"尽心知性"的认知功夫。从甲骨文"心"字象心室之形,到"思"字囟门会意,汉字系统始终强调思维活动的身体性与实践性。故真正的想象必如庄子庖丁解牛,既"依乎天理",又"批大郤导大窾",在尊重客观规律中实现主观创造。此乃中华想象智慧的精髓所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