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24|回覆: 2

[醫藥資訊] 人民日報·中藥『毒』性不等於有毒

[複製連結]
人民日報 發表於 2017-11-2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來源丨人民日報

中藥有毒成分往往是治病的有效成分,即以毒攻毒。中藥有毒無毒,關鍵是能否對證治療。只要對證治療,有毒的藥也安全;不對證治療,無毒的藥也有害。

最近,『馬兜鈴致癌』事件沸沸揚揚。此事源起發表在【轉化醫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文章提示馬兜鈴酸或爲肝癌發生的風險因素,但並沒有提供馬兜鈴酸導致肝癌的直接證據。對此,國家食藥監總局新聞發言人稱,根據流行病學大樣本、大數據分析,我國肝癌患者主要由B肝病毒感染引起。是否與馬兜鈴酸有直接關係,尚無有力的數據支撐。

上述那篇論文研究結果指出,中國台灣98例肝癌中的78%、大陸89例肝癌中的47%,顯示馬兜鈴酸相關突變特徵。其實,基因突變不等於癌,含馬兜鈴酸中藥與肝癌的內在聯繫尚不清楚。但是,在媒體的反覆傳播下,標題變得越來越聳人聽聞。例如,【『害人不淺』馬兜鈴酸是個什麼東西?台灣八成肝癌及大陸近五成肝癌兇手竟是它!】【傷肝傷腎還強致癌!『馬兜鈴酸』這個名字一定要記牢】【這個研究火了,馬兜鈴酸致肝癌?!】……這些標題讓不明真相的公眾心驚肉跳,不少人只看標題不看原文,也不去探究馬兜鈴酸和肝癌之間的因果聯繫,寧信其有、不信其無。一篇沒有確定結論的論文變得言之鑿鑿,搞得人心惶惶。

近年來,中藥有毒的說法一直在廣爲流傳。中藥傷肝傷腎,大多停留在講不清、道不明的傳說層面。但是,一些媒體和網站從中推波助瀾,不只是質疑中藥毒性,而且進一步推論『有毒的中草藥千萬別亂吃』,以『莫須有』的罪名抹黑整個中藥行業。

在中醫里,『毒』性指藥物的偏性,根據藥性的峻猛程度,有大毒、常毒、小毒、無毒之分。中藥有毒成分往往是治病的有效成分,即以毒攻毒。例如,馬錢子的番木鱉鹼、巴豆中的巴豆油等既是有毒成分,也是有效成分。有毒中藥的毒副作用,通過炮製或配伍可以減輕或消除。中藥有毒無毒,關鍵是能否對證治療。古人說:『藥之害在醫不在藥』。只要對證治療,有毒的藥也安全;不對證治療,無毒的藥也有害。誠如清代醫家徐靈胎所言:『雖甘草、人參,誤用致害,皆毒藥之類也。』離開中醫的指導,亂用或濫用中藥,就容易出問題。如果在醫生指導下,按照安全劑量、用藥時間服用,就不會引發毒性反應。

不少人擔心馬兜鈴將殃及整個中藥行業。中醫開方時,按照原則,如果某種藥物被禁止,連替代的藥物都找不到,處方都組不全,只能望藥興嘆,中醫還怎麼看病?反觀國外,馬兜鈴卻是另外一番光景。馬兜鈴科植物中有一種名爲漢防己的藥材,它的提取物漢防己鹼,是一種很有前景的抗伊波拉病毒候選藥物,美國和德國研究人員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相關論文。中國人用科學性來較真中藥的毒性,而國外科學家更關注毒性中藥的有效性。結果,老祖宗的寶貝成了外國人的搖錢樹。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中醫藥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要把它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離不開良好的輿論氛圍。在眾聲喧譁時,社會各界特別是各類媒體要摘掉有色眼鏡,少些污名化臆想,多些責任擔當,正本清源,還原岐黃術的本來面貌,不要讓『莫須有』毀了中醫藥。

I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爲『人民日報』,版權歸權利人所有。

周老道 發表於 2025-3-31 04: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藥毒性之辨與科學認知之道】

藥之爲物,本具偏性。昔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非謂毒皆害人,實乃以偏糾偏之理。【內經】有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此中深意,正在於辨證施治、以毒攻毒之妙用。今人論馬兜鈴酸之害,猶執管窺天,未見全豹。

夫藥之毒者,實乃效之峻者。附子回陽,烏頭止痛,皆藉其毒性建功。然今之輿論,見"毒"字則色變,聞"致癌"則股慄,此非智士之所爲。彼轉化醫學之論文,本言"或爲風險",而傳媒輾轉,竟成"確鑿罪證"。豈不聞【漢書】"三人成虎"之誡?台灣98例、大陸89例之統計,樣本未足稱大,推論尤須謹慎。況突變非必致癌,猶種子非必成苗,需沃土以培之。

吾國醫理,首重辨證。即如砒霜,西人視若洪水,而中醫用之治白血病,竟收奇效。今食藥監總局明言:"肝癌主因B肝病毒",此實正本清源之論。然公眾但記"五成肝癌"之駭語,不察"相關突變"與"直接致病"之別,此誠陸九淵所謂"心蔽於耳目之末"也。

智者之慮,必究其源。馬兜鈴之用,自【開寶本草】以降,皆有嚴格炮製規範。若因噎廢食,則【本草綱目】千餘種藥,將無可存者。願諸君效法張仲景"勤求古訓,博採眾方"之精神,勿爲標題所惑,方得見醫道之真諦。
萬叫 發表於 2025-4-7 02: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藥"毒性"之辨與科學認知之道】

中醫藥學中"毒"的概念,實爲藥性偏頗之謂。【神農本草經】將藥物分爲上中下三品,其下品"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正體現了"以偏糾偏"的治療智慧。馬兜鈴酸爭議事件,恰成爲檢驗當代社會理性認知中藥的試金石。

一、毒性本質:藥性偏頗的辯證觀
【類經】有云:"藥以治病,因毒爲能。"中醫所謂毒性,實指藥物糾偏之力的強弱。砒霜之用於白血病治療,蟾酥之用於心力衰竭,皆體現了"毒藥攻邪"的治療思想。現代藥理學證實,馬兜鈴酸確具腎毒性,然其致癌性尚存爭議。台灣學者研究顯示的基因突變特徵,與臨床肝癌發病的因果關係尚未建立,此乃科學研究中常見的"相關不等於因果"現象。

二、用藥之道:辨證論治的核心要義
徐大椿在【醫學源流論】中強調:"用藥如用兵,在精不在多。"關木通等含馬兜鈴酸藥物引發腎損害案例,多因超量、長期使用所致。中醫臨床運用此類藥物,必遵"中病即止"原則,如【傷寒論】中附子用量常以"枚"計,且多配伍甘草、生薑以制其毒。現代藥典已對含馬兜鈴酸藥材實施嚴格管控,正體現"趨利避害"的用藥智慧。

三、科學傳播:理性認知的當代課題
媒體將複雜科研結論簡化爲"致癌元兇"的標題,違背【禮記】"致知在格物"的求真精神。比利時減肥藥事件中,馬兜鈴酸毒性因配伍不當而放大,恰說明脫離中醫整體觀念談毒性有失偏頗。當效法張仲景"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的態度,既重視現代毒理學研究,又不廢傳統用藥經驗。

結語:
中藥毒性爭議本質是傳統醫學與現代科學體系的對話。當以【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辯證思維,既嚴格管控已確證風險,又避免因噎廢食。國家藥典委員會對馬兜鈴酸藥物的規範管理,正展現傳統醫藥現代化的發展路徑。唯有堅持科學態度,遵循中醫理論,方能使千年藥學智慧真正福澤當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