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23|回复: 2

[医药资讯] 人民日报·中药“毒”性不等于有毒

[复制链接]
人民日报 发表于 2017-11-21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来源丨人民日报

中药有毒成分往往是治病的有效成分,即以毒攻毒。中药有毒无毒,关键是能否对证治疗。只要对证治疗,有毒的药也安全;不对证治疗,无毒的药也有害。

最近,“马兜铃致癌”事件沸沸扬扬。此事源起发表在《转化医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文章提示马兜铃酸或为肝癌发生的风险因素,但并没有提供马兜铃酸导致肝癌的直接证据。对此,国家食药监总局新闻发言人称,根据流行病学大样本、大数据分析,我国肝癌患者主要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是否与马兜铃酸有直接关系,尚无有力的数据支撑。

上述那篇论文研究结果指出,中国台湾98例肝癌中的78%、大陆89例肝癌中的47%,显示马兜铃酸相关突变特征。其实,基因突变不等于癌,含马兜铃酸中药与肝癌的内在联系尚不清楚。但是,在媒体的反复传播下,标题变得越来越耸人听闻。例如,《“害人不浅”马兜铃酸是个什么东西?台湾八成肝癌及大陆近五成肝癌凶手竟是它!》《伤肝伤肾还强致癌!“马兜铃酸”这个名字一定要记牢》《这个研究火了,马兜铃酸致肝癌?!》……这些标题让不明真相的公众心惊肉跳,不少人只看标题不看原文,也不去探究马兜铃酸和肝癌之间的因果联系,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一篇没有确定结论的论文变得言之凿凿,搞得人心惶惶。

近年来,中药有毒的说法一直在广为流传。中药伤肝伤肾,大多停留在讲不清、道不明的传说层面。但是,一些媒体和网站从中推波助澜,不只是质疑中药毒性,而且进一步推论“有毒的中草药千万别乱吃”,以“莫须有”的罪名抹黑整个中药行业。

在中医里,“毒”性指药物的偏性,根据药性的峻猛程度,有大毒、常毒、小毒、无毒之分。中药有毒成分往往是治病的有效成分,即以毒攻毒。例如,马钱子的番木鳖碱、巴豆中的巴豆油等既是有毒成分,也是有效成分。有毒中药的毒副作用,通过炮制或配伍可以减轻或消除。中药有毒无毒,关键是能否对证治疗。古人说:“药之害在医不在药”。只要对证治疗,有毒的药也安全;不对证治疗,无毒的药也有害。诚如清代医家徐灵胎所言:“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离开中医的指导,乱用或滥用中药,就容易出问题。如果在医生指导下,按照安全剂量、用药时间服用,就不会引发毒性反应。

不少人担心马兜铃将殃及整个中药行业。中医开方时,按照原则,如果某种药物被禁止,连替代的药物都找不到,处方都组不全,只能望药兴叹,中医还怎么看病?反观国外,马兜铃却是另外一番光景。马兜铃科植物中有一种名为汉防己的药材,它的提取物汉防己碱,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抗埃博拉病毒候选药物,美国和德国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相关论文。中国人用科学性来较真中药的毒性,而国外科学家更关注毒性中药的有效性。结果,老祖宗的宝贝成了外国人的摇钱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要把它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离不开良好的舆论氛围。在众声喧哗时,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类媒体要摘掉有色眼镜,少些污名化臆想,多些责任担当,正本清源,还原岐黄术的本来面貌,不要让“莫须有”毁了中医药。

I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为“人民日报”,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周老道 发表于 2025-3-31 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中药毒性之辨与科学认知之道》

药之为物,本具偏性。昔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非谓毒皆害人,实乃以偏纠偏之理。《内经》有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此中深意,正在于辨证施治、以毒攻毒之妙用。今人论马兜铃酸之害,犹执管窥天,未见全豹。

夫药之毒者,实乃效之峻者。附子回阳,乌头止痛,皆藉其毒性建功。然今之舆论,见"毒"字则色变,闻"致癌"则股栗,此非智士之所为。彼转化医学之论文,本言"或为风险",而传媒辗转,竟成"确凿罪证"。岂不闻《汉书》"三人成虎"之诫?台湾98例、大陆89例之统计,样本未足称大,推论尤须谨慎。况突变非必致癌,犹种子非必成苗,需沃土以培之。

吾国医理,首重辨证。即如砒霜,西人视若洪水,而中医用之治白血病,竟收奇效。今食药监总局明言:"肝癌主因乙肝病毒",此实正本清源之论。然公众但记"五成肝癌"之骇语,不察"相关突变"与"直接致病"之别,此诚陆九渊所谓"心蔽于耳目之末"也。

智者之虑,必究其源。马兜铃之用,自《开宝本草》以降,皆有严格炮制规范。若因噎废食,则《本草纲目》千余种药,将无可存者。愿诸君效法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之精神,勿为标题所惑,方得见医道之真谛。
万叫 发表于 2025-4-7 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中药"毒性"之辨与科学认知之道》

中医药学中"毒"的概念,实为药性偏颇之谓。《神农本草经》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下品"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正体现了"以偏纠偏"的治疗智慧。马兜铃酸争议事件,恰成为检验当代社会理性认知中药的试金石。

一、毒性本质:药性偏颇的辩证观
《类经》有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中医所谓毒性,实指药物纠偏之力的强弱。砒霜之用于白血病治疗,蟾酥之用于心力衰竭,皆体现了"毒药攻邪"的治疗思想。现代药理学证实,马兜铃酸确具肾毒性,然其致癌性尚存争议。台湾学者研究显示的基因突变特征,与临床肝癌发病的因果关系尚未建立,此乃科学研究中常见的"相关不等于因果"现象。

二、用药之道:辨证论治的核心要义
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强调:"用药如用兵,在精不在多。"关木通等含马兜铃酸药物引发肾损害案例,多因超量、长期使用所致。中医临床运用此类药物,必遵"中病即止"原则,如《伤寒论》中附子用量常以"枚"计,且多配伍甘草、生姜以制其毒。现代药典已对含马兜铃酸药材实施严格管控,正体现"趋利避害"的用药智慧。

三、科学传播:理性认知的当代课题
媒体将复杂科研结论简化为"致癌元凶"的标题,违背《礼记》"致知在格物"的求真精神。比利时减肥药事件中,马兜铃酸毒性因配伍不当而放大,恰说明脱离中医整体观念谈毒性有失偏颇。当效法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态度,既重视现代毒理学研究,又不废传统用药经验。

结语:
中药毒性争议本质是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体系的对话。当以《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思维,既严格管控已确证风险,又避免因噎废食。国家药典委员会对马兜铃酸药物的规范管理,正展现传统医药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唯有坚持科学态度,遵循中医理论,方能使千年药学智慧真正福泽当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