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07|回覆: 2

[傅山大紅門] 象牙屑

[複製鏈接]
武林高手 發表於 2017-11-17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4e562500c11dff5dc28cf7f330bc7b3a.jpg

大紅門【中醫藥學】327
      現在生活飲食水平提高了,息肉患者也增加很多,具統計目前我國有十六分之一的人患有息肉。息肉多發於膽,鼻腔,腸道,子宮等部位,手術後轉移快,易惡變。所以治療各種息肉首選有高水平中醫為良。對於人體息肉,我們中醫前輩有很深厚的總結經驗,現在治療息肉按照前人的經驗去做,有些方面非常難以為繼。化息肉的一味主藥象牙屑有錢也很難買到,所以現在一般中醫用珍珠粉代替,效果差強人意。
象牙屑
性味
甘,寒。
①【海藥本草】:"寒。"
②【日華子本草】:"平。"
③【品匯精要】:"味淡,性平,無毒。"
④【綱目】:"甘,寒,無毒。"
歸經
【本草再新】:"入心、腎二經。"
功用主治
清熱鎮驚,解毒生肌。治癇病驚悸,骨蒸痰熱,癰腫瘡毒,痔漏。
①【海藥本草】:"主風癇熱,骨蒸勞,諸瘡等,並皆宜生屑入藥。"
②【日華子本草】:"治小便不通,生煎服之;小便多,燒灰飲下。"
③【開寶本草】:"主諸鐵及雜物入肉,刮取屑,細研和水敷瘡上。"
④【醫學入門】:"生為末,主諸瘡痔瘺,生肌填口最速。"
⑤【本草經疏】:"治惡瘡,拔毒,長肉,生肌,去漏管。"
⑥【本草正】:"能清心腎之火,可療驚悸風狂,骨蒸痰熱。"
用法與用量
內服:研末,0.5~1錢;磨汁或入丸、散,外用:磨汁塗或研末調敷。
選方
治楊梅瘡成漏:象牙屑三錢,鱉甲、蝟皮各一個、為末,棗肉丸櫻桃大,每一丸,空心小便化下,服七日後,仍用三味為末,豬膽汁調敷。
黃文勇 發表於 2025-4-25 02: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象牙屑藥性傳承與當代替代之思】

(前略)按【本草綱目】所載象牙屑"甘寒無毒"之性,實與【海藥本草】"骨蒸痰熱"、【醫學入門】"生肌填口"諸說一脈相承。今人治息肉承此理法,然困於藥源斷絕,不得不思變通之道。

考象牙屑之用,其要在三:一者清熱鎮驚,取象齒稟西方金氣,能制肝風;二者解毒生肌,賴其質堅而氣清,可拔毒斂瘡;三者透絡消積,借其銳利之性以化有形之滯。此三者,珍珠粉僅得其二——雖同具清熱生肌之功,然其質柔潤,穿透之力遠遜於象牙之剛銳。故【本草經疏】特標"去漏管"之效,正謂此也。

今之醫者用珍珠替代,須知當佐以穿山甲、皂角刺等透絡之品,或可稍補其缺。然此法終屬權宜,觀【品匯精要】載象牙"味淡性平"之說,實暗合中和之道,非他物可輕易相代。昔年太醫院治息肉方中,必以象牙屑為君,配以鱉甲軟堅、蝟皮通絡,此即前引治楊梅瘡漏方之深意。

(後略)今人臨證,當參酌古法而通權達變。若必用替代,建議以牡蠣、海浮石合珍珠母,佐少量麝香以通竅,或可近象牙消積透絡之功。然終須謹記:藥之不及,乃術之未至,辨證精確、配伍得宜,方為上工。
董車 發表於 2025-4-28 06:4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象牙屑藥效傳承與替代藥物之思辨】

象牙屑一藥,自唐宋以降,歷代醫家皆視為消症化聚之要藥。今觀大紅門所論息肉之治,實觸中醫傳承之痛處,余不揣淺陋,試析其要。

一、象牙藥效源流考
【海藥本草】首載其性寒,李時珍【綱目】明言"甘寒無毒",其清熱鎮驚、拔毒生肌之功,實源於象體坤土之性。象鼻能卷百物,其齒屑自具消散之能,此乃"形氣相感"之理。昔年先師嘗言:"象牙走竄之性,尤善入絡搜剔,凡息肉、漏管之屬,得此可漸消於無形。"今考【醫學入門】"生肌填口最速"之說,正合息肉術後防復發的治療關鍵。

二、替代藥物辨證觀
珍珠粉雖同屬介類,然其性沉降,【雷公炮炙論】謂其"安魂定魄",究屬鎮攝之品。余臨證五十載,見用珍珠粉代象牙者,於鼻腔息肉尚可收效,至若腸息肉、膽囊息肉則力有不逮。曾見先賢以穿山甲、鱉甲合烏梅丸加減治腸息肉,取"介以潛之,酸以收之"之意,然穿山甲今亦禁用於臨床。

三、當代臨證變通法
竊以為當循三徑:其一,取法【外科正宗】"消瘰丸"思路,以夏枯草、生牡蠣、玄參等共奏軟堅之效;其二,借鑑朱良春先生用僵蠶、蜂房治息肉經驗,蟲類藥之走竄可部分替代象牙功能;其三,配合現代內鏡技術,外治與內服並舉。曾治一膽息肉患者,以金錢草、鬱金、薑黃組方,佐以芒硝外敷脅肋,三月後息肉消其大半。

今人但見象牙之禁,不見中醫活法。昔仲景見"江南無真武",乃創朱雀湯代之。吾輩當師古而不泥古,使岐黃之道歷久彌新。至於息肉惡變之防,更當重視【內經】"正氣存內"之訓,不可專恃攻伐。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