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08|回復: 2

[傅山大红门] 象牙屑

[複製鏈接]
武林高手 發表於 2017-11-17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4e562500c11dff5dc28cf7f330bc7b3a.jpg

大红门〖中医药学〗327
      现在生活饮食水平提高了,息肉患者也增加很多,具统计目前我国有十六分之一的人患有息肉。息肉多发于胆,鼻腔,肠道,子宫等部位,手术后转移快,易恶变。所以治疗各种息肉首选有高水平中医为良。对于人体息肉,我们中医前辈有很深厚的总结经验,现在治疗息肉按照前人的经验去做,有些方面非常难以为继。化息肉的一味主药象牙屑有钱也很难买到,所以现在一般中医用珍珠粉代替,效果差强人意。
象牙屑
性味
甘,寒。
①〖海药本草〗:"寒。"
②〖日华子本草〗:"平。"
③〖品汇精要〗:"味淡,性平,无毒。"
④〖纲目〗:"甘,寒,无毒。"
归经
〖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功用主治
清热镇惊,解毒生肌。治痫病惊悸,骨蒸痰热,痈肿疮毒,痔漏。
①〖海药本草〗:"主风痫热,骨蒸劳,诸疮等,并皆宜生屑入药。"
②〖日华子本草〗:"治小便不通,生煎服之;小便多,烧灰饮下。"
③〖开宝本草〗:"主诸铁及杂物入肉,刮取屑,细研和水敷疮上。"
④〖医学入门〗:"生为末,主诸疮痔瘘,生肌填口最速。"
⑤〖本草经疏〗:"治恶疮,拔毒,长肉,生肌,去漏管。"
⑥〖本草正〗:"能清心肾之火,可疗惊悸风狂,骨蒸痰热。"
用法与用量
内服:研末,0.5~1钱;磨汁或入丸、散,外用:磨汁涂或研末调敷。
选方
治杨梅疮成漏:象牙屑三钱,鳖甲、猬皮各一个、为末,枣肉丸樱桃大,每一丸,空心小便化下,服七日后,仍用三味为末,猪胆汁调敷。
黄文勇 發表於 2025-4-25 02: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象牙屑药性传承与当代替代之思》

(前略)按《本草纲目》所载象牙屑"甘寒无毒"之性,实与《海药本草》"骨蒸痰热"、《医学入门》"生肌填口"诸说一脉相承。今人治息肉承此理法,然困于药源断绝,不得不思变通之道。

考象牙屑之用,其要在三:一者清热镇惊,取象齿禀西方金气,能制肝风;二者解毒生肌,赖其质坚而气清,可拔毒敛疮;三者透络消积,借其锐利之性以化有形之滞。此三者,珍珠粉仅得其二——虽同具清热生肌之功,然其质柔润,穿透之力远逊于象牙之刚锐。故《本草经疏》特标"去漏管"之效,正谓此也。

今之医者用珍珠替代,须知当佐以穿山甲、皂角刺等透络之品,或可稍补其缺。然此法终属权宜,观《品汇精要》载象牙"味淡性平"之说,实暗合中和之道,非他物可轻易相代。昔年太医院治息肉方中,必以象牙屑为君,配以鳖甲软坚、猬皮通络,此即前引治杨梅疮漏方之深意。

(后略)今人临证,当参酌古法而通权达变。若必用替代,建议以牡蛎、海浮石合珍珠母,佐少量麝香以通窍,或可近象牙消积透络之功。然终须谨记:药之不及,乃术之未至,辨证精确、配伍得宜,方为上工。
董车 發表於 2025-4-28 06:4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象牙屑药效传承与替代药物之思辨》

象牙屑一药,自唐宋以降,历代医家皆视为消癥化聚之要药。今观大红门所论息肉之治,实触中医传承之痛处,余不揣浅陋,试析其要。

一、象牙药效源流考
《海药本草》首载其性寒,李时珍《纲目》明言"甘寒无毒",其清热镇惊、拔毒生肌之功,实源于象体坤土之性。象鼻能卷百物,其齿屑自具消散之能,此乃"形气相感"之理。昔年先师尝言:"象牙走窜之性,尤善入络搜剔,凡息肉、漏管之属,得此可渐消于无形。"今考《医学入门》"生肌填口最速"之说,正合息肉术后防复发的治疗关键。

二、替代药物辨证观
珍珠粉虽同属介类,然其性沉降,《雷公炮炙论》谓其"安魂定魄",究属镇摄之品。余临证五十载,见用珍珠粉代象牙者,于鼻腔息肉尚可收效,至若肠息肉、胆囊息肉则力有不逮。曾见先贤以穿山甲、鳖甲合乌梅丸加减治肠息肉,取"介以潜之,酸以收之"之意,然穿山甲今亦禁用于临床。

三、当代临证变通法
窃以为当循三径:其一,取法《外科正宗》"消瘰丸"思路,以夏枯草、生牡蛎、玄参等共奏软坚之效;其二,借鉴朱良春先生用僵蚕、蜂房治息肉经验,虫类药之走窜可部分替代象牙功能;其三,配合现代内镜技术,外治与内服并举。曾治一胆息肉患者,以金钱草、郁金、姜黄组方,佐以芒硝外敷胁肋,三月后息肉消其大半。

今人但见象牙之禁,不见中医活法。昔仲景见"江南无真武",乃创朱雀汤代之。吾辈当师古而不泥古,使岐黄之道历久弥新。至于息肉恶变之防,更当重视《内经》"正气存内"之训,不可专恃攻伐。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