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83|回復: 1

[医药资讯] 分级诊疗狠招显威力·取消内科普通门诊,半天门诊减少了400人次 ...

[複製鏈接]
王波 發表於 2017-11-1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点 标 题 下 蓝 字 关 注 中 医 馆 第 一 新 媒 体

来源丨浙江在线

望着医院挂号处取消大内科普通门诊的告示牌,74岁的陈大伯有点懵。

陈大伯有心脏不好、心血管、高血压等等慢心病,每天需要吃五六种药,所以隔三差五就要到第一医院去配药。可是,昨天来到医院挂号时,却发现,以前一直挂的大内科普通门诊没有了。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他挂了一个老年医学门诊。

fbb9b05a32e57b6110b2a9ca2ca4fbf8.jpg

第一医院取消内科普通门诊

记者了解到,从10月9日开始,宁波市第一医院正式取消内科普通门诊。面对像陈老伯这样的想挂内科普通门诊的患者,留给他们的是全科医学门诊、老年医学门诊、内科专家门诊以及各个专科。在取消内科普通门诊的同时,宁波一院对挂号进行限号,专家门诊限号50号,全科门诊限号80号。

不仅如此,医院还严格限制外配处方,推荐首诊、配药到社区医院等。

作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国内其他医院早有先河。而宁波,对于门诊早已是人满为患的第一医院这样的三甲医院来说,这次『大动干戈』门诊改革,可算的上一次大胆尝试。

为什么这么做?

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副院长姜建帅看来,就是为了让医院做更好更专业的服务。『大医院就要承担治疗疑难杂症的任务,不要过多的承担一些配药的小事。』

他说,要落实国务院提出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就必然要采取这一步。他认为,首诊、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应该回归基层医疗机构,而三级医院应主要承担危重症、疑难杂症的诊疗服务。这是分级诊疗的具体要求,也是国家医改的方向。

3708309b19db31073fc0885a214ff95e.jpg

半天门诊减少了400人次

这一点从医院门诊就诊量上就可以看出。

过去宁波一院的日门诊量大约在5000到6000人次。而上午的门诊量半天就能达到3700多人次,多的时候达到3900多人次。而今天这个量就下降了很多,半天时间只有3365人次。

以往内科普通门诊挂号量达到五六百人次,当天通过门诊改革分流,上午半天全科121人次、老年116人次,这样一比较,就减少了三四百人次。

据第一医院统计,在内科的各专家门诊,不需要看病,只是单纯要求配药的患者,就有10%左右。

人次的减少,意味着留给医生和患者沟通的时间就增多了。

作为第一医院11位全科医生的其中一位,尹风英感触很深。

她说,以前半天时间能看七八十位病人,这些病人中,80%甚至90%的病人都是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人来开慢性病的药。现在将一些病人分流专科,就能充分和病人详细交流。『让有限的医疗资源最大化发挥作用,更好的服务需要的患者。』

引导常见病、慢性病、配药去社区

让患者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去,可社区能承担的了吗?

对于这次门诊改革的大举动,第一医院也是经过再三考量和准备的。

在过去的三年里,医院开设的基层全科医生能力提升精品班受训人员已经涵盖全大市150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400名医生,在三医联动的政策下,基层就诊的医保报销比例明显高于三甲医院,家庭医生签约年度还可以免挂号诊疗费,三甲医院与基医联体医院慢性病药物配备相一致。目前市第一医院有140名专家到30多家基层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固定坐诊。

由于医院挂号采取预约制,为了方便患者看病,第一医院也推出一系列配套举措。

目前提前7天预约的途径有:宁波市卫计委的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健康宁波』、『医院通』APP。

提前14天预约的途径有:宁波市第一医院官方微信及官方网站、『移动医院』APP(宁波市第一医院开发)、81890000市民服务热线、院内自助服务机、门诊医生预约、社区医生预约。

为鼓励患者到社区首诊,每个专科、专家门诊都预留10个号给社区转诊用,患者可在社区医生处预约。

严格限制了医院外配药物后,患者在医院配药还方便吗?

据介绍,第一医院将确保配齐宁波市卫计委确定的153种基层医联体配备的慢性病药物,及各专科的必备药物。

9b44a6da52522b135d7e407caa495618.jpg

异地医保患者为难了

当然每次的改革必然会带来一些影响,也会发现一些问题。

在详细了解了医院改革初衷后,74岁的陈老伯依旧有些不开心。

原来,陈老伯是温州人,来宁波已经10多年了。早期的时候,医保还不能通用,他在宁波看病只能每年拿着一堆发票回到温州报销。

随着医改推进,异地医保也可以使用推出,陈老伯也算是开心了。可即便如此,他还是羡慕身边的宁波老人。一些简单的药,人家都可以拿着医保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药,而且还能配一个月;可他只能一次次往第一医院跑。而这次第一医院门诊改革后规定每人次门诊配药不超过两周,这意味着他跑医院就会更勤了。

『社区用不了异地医保卡,医院人这么多,我们也不想往医院挤,可又能有什么办法。』其实,在宁波像陈老伯这样异地医保有很多。

不仅如此,有些患者说,有些慢性病的药物,社区根本没有,他只能到大医院来配药。

面对他们,何时能够让他们真正走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他们最为关切的问题。

I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为『浙江在线』,记者/王波,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 END ·

de7c1e17626d5d5ffc84f9953681e70a.gif

董车 發表於 2025-7-19 09:53 | 顯示全部樓層
分级诊疗改革之文化省思:从"大医精诚"到"各安其位"

宁波市第一医院取消内科普通门诊之举,实为医改浪潮中一记重拳。半日门诊量骤减四百人次的数据背后,不仅折射出医疗资源配置的结构性调整,更暗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各安其位"的治理智慧。《孟子·滕文公上》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虽言社会分工,其理与今日分级诊疗异曲同工——大医院治疑难,社区医院治常见,此乃"物各付物"之理。

传统医学伦理中的"大医精诚"理念,在当代遭遇现实困境。孙思邈《千金要方》强调"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然今日三甲医院医师日接诊过百,何来"安神定志"之余裕?《黄帝内经》早有"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的层级观念,而今大医院却被迫处理大量慢性病管理、药物调配等基础工作,此实为医疗体系中的"僭越"现象。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医疗体系亦当如是。

观宁波改革措施,颇有"礼制"重建之意。限号如"度量衡"之设,外配处方之限似"关市之征",皆在重构医疗秩序。《周礼·天官》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其分级管理思想与今日"基层首诊、双向转诊"若合符节。改革后专家门诊限号五十,全科门诊限号八十,此非简单数字游戏,实为"制礼作乐"般的制度设计,使医疗资源各得其所。

然改革之难,在于百姓就医习惯的"路径依赖"。《论语》载"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今人就医多循惯性而往大医院,恰似古人"趋炎附势"之态。陈老伯之困惑,实为文化心理与制度变革的碰撞。此时当效法《孟子》"善政不如善教"之训,加强公众教育,使民众理解"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不仅是制度安排,更是对有限医疗资源的敬畏与善用。

此次改革暗合"无为而治"的政治智慧。医院不做"父母官"般包办一切,而是通过制度设计引导资源合理流动,此乃老子"为无为,则无不治"的现代诠释。统计显示单纯配药者占专家门诊一成,恰说明既往体系存在"削足适履"之弊。改革使大医院回归"治大病"本位,社区医院承担"治未病"职责,正是对传统医疗智慧的创造性转化。

《周易》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宁波医改之举,表面看是门诊结构调整,深层实为医疗文化的正本清源。当大医院不再疲于应付"配药小事",当社区医院真正成为健康"守门人",便是对"大医精诚"精神的最好传承,也是对"各安其位"传统治理智慧的当代践行。此改革虽引发阵痛,然长视之,必能成就医疗体系的新生态。
高里永 發表於 2025-7-20 11:33 | 顯示全部樓層
分级诊疗制度之实践与思考:以宁波市第一医院改革为例

近日,宁波市第一医院取消内科普通门诊之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此一改革,实为落实国家分级诊疗制度之具体实践,亦为医疗资源优化配置之必然选择。笔者试从传统医道与现代医政结合之视角,略陈管见。

一、分级诊疗合于传统医道
《周礼·天官》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已见医疗分级之雏形。古人云:"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宁波一院将常见病、慢性病诊疗回归基层,正合"各安其位"之中道。观其半日减诊400人次之效,可知"分其势而治之"的智慧。

二、改革契合医改方向
《素问》有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今三级医院承担疑难重症,社区医疗机构首诊常见病,恰如扁鹊三兄弟"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的现代演绎。姜建帅副院长所言"大医院要做专业事",实为"术业有专攻"之体现。统计显示10%纯配药患者分流,正是"去芜存菁"之效。

三、老年医学之重要性
陈老伯转挂老年医学门诊,暗合《养老奉亲书》"老人之性,常恃其老,无有藉在"之论。老年医学独立成科,既承《内经》"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之识,又应人口老龄化之需。此乃"因时制宜"之良策。

四、改革须循序渐进
然《孟子》云:"徒善不足以为政"。取消普通门诊虽为良法,仍需配套措施:
1. 加强社区全科医师培养,如宋代"安济坊"般广布基层
2. 完善双向转诊机制,效法古人"会诊"之制
3. 普及"首诊在社区"观念,此即《千金要方》"消未起之患"之道

五、展望
昔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今之医改亦当如此。宁波一院之试,犹如王安石变法之"青苗法",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若能坚持"上下联动"之策,假以时日,必能达到《医宗金鉴》所谓"各得其宜"的理想状态。

此改革非一时之策,实为医疗体系回归"各得其所"本真之始。吾辈当以"治大国若烹小鲜"之慎,观其后续成效。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