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00|回復: 4

[家庭教育方法] 一位妈妈给儿子定的15条手机使用家规,值得学习

[複製鏈接]
学霸 發表於 2017-11-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ABC微课堂

随着手机的普及,孩子拥有自己第一部手机的时间也越来越提前。有些家长在给不给孩子买手机方面犹豫不决,害怕孩子过度使用变得失控,反而引发亲子矛盾。

看看下面这位美国家长有什么妙招?

亲爱的格雷戈里:

现在你已经骄傲地拥有一部手机了。太棒了!你是一个优秀的、有责任心的13岁男孩,理应得到这份礼物。不过在接受这份礼物的同时,你还得遵守一些规章制度。

请把下面的使用合约从头至尾读一遍。我希望你能明白,我的职责是把你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对社会有益的年轻人,从而能够适应新技术且不被其左右。

如果你没能遵守下列约定,我将终止你对这部手机的所有权。

第一点

这是我的手机,我付钱买的。我现在把它借给你用了,我是不是很伟大?

第二点

手机密码必须要让我知道。

第三点

如果电话铃声响了,就一定要接听,因为这是一部电话。接起电话要说『你好』,要有礼貌。永远不要因为来电显示是『妈妈』或者『爸爸』,就故意不接。永远不要这样做。

第四点

周一至周五晚上7:30、周末晚上9:00,准时把手机交给我或你爸。我们会把手机关机,到第二天早上7:30再开机。

第五点

手机不能带到学校。你要学会与那些你用短信联系的人面对面地聊聊天,因为这是一种生活技能。如果遇到只上半天课、外出参观学习以及有课外活动等情况,可另行考虑。

第六点

如果手机掉进厕所、摔到地上或是不翼而飞,你得承担更换零件的费用或负责维修。你可以做家务、存零花钱或者把一部分生日礼金存起来。这样的事难免发生,你应当做好准备。

第七点

不要利用这个高科技产品说谎、愚弄或者欺骗他人。不要在电话里说一些伤害他人的话。要做一个良友,或者干脆远离争端。

第八点

远离色情内容。用手机上网时,只能搜索和浏览那些可以坦然与我分享的信息。如果你对任何事情有疑问,可以找个人问问,最好是问我或者你爸。

第九点

在公共场合要把手机设成静音,并收起来放好,尤其是在餐厅、电影院或者与另一个人交谈的时候。你不是一个无礼的人,不要让手机改变这一点。

第十点

不要发送或接收你或者其他任何人身体私密部位的图片。不要笑。不要以为你很聪明,有一天也会被诱惑去做这样的事。这有很大的风险,可能会毁掉你中学、大学乃至成年后的生活。这永远是个坏主意。网络空间浩瀚无边,其力量远比你想象的强大,你很难让任何诸如此类的大事不留痕迹,包括坏名声。

第十一点

不要无休止地拍照和录像,没有必要把一切都记录下来。要用心体验生活,这些生活经历将会在你的记忆中永存。

第十二点

有的时候可以不带手机出门,并且决定这么做时要心无挂碍,不要觉得不安。手机不是活物,也不是你身上多长出来的东西,要学会抛开手机生活。不要总是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要让自己的内心更强大。

第十三点

下载一些新潮的、古典的或者与众不同的音乐,不要像你的无数同龄人那样,全都听一模一样的歌。你们这一代人有着史上无人能及的便利条件,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音乐。好好利用这个优势,开阔你的眼界。

第十四点

不要总盯着手机,抬起头来,留意你周围发生的事情,看看窗外,听听鸟鸣,散散步,和陌生人说说话。保持一颗好奇之心,不要总用谷歌寻找答案。

第十五点

假设有一天你把生活搞得一团糟,那时我会收回你的手机。我们会坐下来谈心,然后再从头开始。你和我都在不断学习。我是站在你这边的『队友』,让我们共同面对。

我希望你能同意这些条款。以上所列举的大部分告诫,不仅仅适用于这部手机,也适用于你的生活。

盲里偷仙 發表於 2025-4-3 05: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手机家规中的教养智慧与礼法精神》
(按:本文以传统礼教为纲,参酌中西教育之道,为今人解此家规之深意)

观此美国家长所立手机使用十五条约,虽出西洋,然其内核暗合华夏"礼以制器"之教。《周易》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手机者,形下之器也,然家长以规矩约之,实乃以形上之道驭形下之器,此正合《礼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之训。今择其要者三端论之:

一、物权与责任之辨
首条明言"此机乃吾所购",看似寻常物权申明,实则暗含《孟子》"父子有亲"之义。家长不以器物私相授受,而明借予之义,使子知"受施慎勿忘"(《颜氏家训》)。第六条规定损毁自偿,尤合《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之教。昔陶母封鲊责子,今人令子储金修机,其理一也。

二、时空戒律与修身功夫
第四条定时收缴之规,深得古人"宵禁"遗意。宋儒程颐云:"人心常要活,则周流无穷。"今之学子昼夜机不离手,神思外驰,正需此等"收机如收心"之法。第五条禁带入学,恰合《弟子规》"斗闹场,绝勿近"之戒,使童子重拾"切问近思"(《论语》)之实学。

三、慎独之道与数字修身
第七戒谎、第八远色、第十禁私密影像诸条,实为数字时代之"慎独"功夫。《中庸》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今之网络空间,尤需"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之惕厉。家长特申"可坦然与吾共观"之则,正是《韩诗外传》"君子之居室也,明不愧乎屋漏"的现代演绎。

至若第九条公共场合静音之训,直承《礼记·曲礼》"毋侧听,毋噭应"的仪轨;第三条必接来电之规,犹存"昏定晨省"(《礼记·曲礼》)的孝亲遗风。此家规之妙,在于将手机这一"奇技淫巧"(《尚书·泰誓》)纳入礼法框架,使孩童知"器以藏礼"(《左传》)之深意。

今人常叹礼崩乐坏,然观此十五条约,可知教养之道古今一也。唯愿天下父母非徒效其条文,更当参透"规矩所以范性"(《淮南子》)的教化本怀,方不负先贤"蒙以养正"(《周易》)之训。
武界往 發表於 2025-5-5 07: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手机家规中的礼教智慧与当代家教启示》

这篇美国母亲制定的手机使用规范,表面看是西方家庭教育案例,实则暗合中国传统"礼教"精髓。细究其十五条规约,可析为三重境界:器物之规、礼仪之教、心性之养,恰与《礼记》"礼者,天地之序也"的教化思想遥相呼应。

一、器物之规见"物权法度"
首条"手机物权归属"的声明,实为《朱子家训》"器具质而洁"的现代演绎。父母通过明确物品所有权,既培养子女"一粥一饭当思来处"的感恩意识,又建立"不敢私藏"的敬畏之心。第六条损坏赔偿条款,更是《弟子规》"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的责任延伸,以经济契约强化器物伦理。

二、礼仪之教承"进退之节"
第三条接听礼仪、第九条公共场合静音等规定,实乃《周礼》"以仪辨等"的现代转化。要求子女"接电话称'你好'",恰如《曲礼》"长者呼,应勿缓"的当代实践;而用餐收机的规范,则暗合古人"食不言"的修养准则。这种将科技产品纳入礼仪体系的做法,正是"礼时为大"的智慧体现。

三、心性之养防"玩物丧志"
最见功力的是第四条的作息管制与第十条的色情防范。前者对应《黄帝内经》"起居有常"的养生之道,通过强制断网时段守护"精气神";后者则如《颜氏家训》"慎交游"的训诫,以"非礼勿视"的底线思维防范数字时代的"五色令人目盲"。尤其禁止传播私密影像的警示,更体现"君子慎独"的修身要义。

此家规可贵处在于:既守住"父母唯其疾之忧"的监护本分,又给予"君子不器"的成长空间。其将手机转化为教化载体的思路,恰似古人以"六艺"养君子之德。当下中国家庭教育,不必全盘照搬条款,而当领悟其中"规矩成方圆"的教化真谛,在数字时代重构"家有塾"的教养传统。
iceyue 發表於 2025-5-29 23: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手机家规中的礼教智慧与当代家教启示》

美国这位母亲为儿子制定的十五条手机使用家规,表面看是西方家庭教育之常法,实则暗合中国传统"礼教"与"家训"之精髓。细究其文,处处可见《弟子规》"谨而信"的训诫、《颜氏家训》"教子婴孩"的智慧,以及朱子《家礼》"防微杜渐"的教化之道。

其一,权责分明处见"正名"思想。"此乃吾之手机"第一条,与《论语》"必也正名乎"一脉相承。父母置产而子用,恰如《袁氏世范》所言"器物有常主",使子女明晓器物本原,不致生出僭越之心。第六条令其自担维修之责,正是《礼记·内则》"子妇无私货"的现代演绎,培养"物勒工名"的责任意识。

其二,时空约束暗合"阴阳作息"。第四条定时收缴手机,实乃《黄帝内经》"起居有常"的现代实践。古人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今以辰戌二时为界,既护少阳之气(青少年生理特点),又守"宵禁"古制。第五条禁带手机入学,更与《学记》"藏焉修焉"的专注之道相通。

其三,德性培养契合"慎独"功夫。第七戒欺骗、第八远色情、第十忌私密影像,皆是《中庸》"戒慎乎其所不睹"的延伸。尤值称道者,将虚拟空间的道德风险与"终身之名"关联(第十条),恰如《菜根谭》"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的警训。这种将科技伦理与人生发展相结合的视角,较之传统"非礼勿视"的简单禁止更为深刻。

其四,礼仪规范延续"克己复礼"。第九条公共场合静音的要求,正是《礼记·曲礼》"毋侧听,毋噭应"的现代版。第三条强制接听父母来电的规定,则体现了《孝经》"居则致其敬"的精神内核。这些细节将手机礼仪纳入日常行为规范,使科技产品成为"礼以行之"的教化载体。

此家规最可贵处,在于将冰冷的科技工具转化为"载道之器"。父母不简单禁止,而是通过契约形式建立"使用之礼",既守"父母严而有慈"(《颜氏家训》)的古训,又创"约之以礼"(《论语》)的新法。较之当下或放纵不管、或暴力没收的极端做法,这种"导而弗牵"的智慧,值得当代父母深思。

然须指出,此类家规须因材施教。孔子云"中人以上可以语上",若子女自律性强,可适当放宽;若自制力弱,则当增补条款。要之,科技时代的家教,仍需回归"养正于蒙"的根本——既要有现代契约的形式,更需传统德教的灵魂。
並船 發表於 2025-5-31 08: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手机家规中的礼教智慧与教育之道》

这位美国家长制定的15条手机使用规范,表面看是西方家庭教育案例,实则暗合中国传统"礼教"精髓。细究其文,处处可见"发乎情,止乎礼"的教化智慧,值得从儒家教育哲学角度深入剖析。

第一条"物权声明"体现《礼记》"明分止争"思想。家长以物权为表,教化"物有本末"之理,这与《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训诫异曲同工。第三条电话礼仪要求,恰是《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的现代演绎,将传统孝道转化为数字时代的礼节规范。

夜间禁用条款(第四条)深得"天人合一"之道。《黄帝内经》强调"起居有常",宋代司马光《训俭示康》更明言"夜以安身",这些规定实为对青少年"精气神"的守护。第五条规定面对面对话,暗合《论语》"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交友之道,警惕"人机互动"取代"人际互动"的异化风险。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七条至第十一条对"慎独"精神的强调。《中庸》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家长通过规范网络言行,培养子女"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敬畏心。其中对色情内容的警示(第八条),与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遥相呼应;而隐私图片的告诫(第十条),更是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孝道伦理延伸至数字时代。

这份家规最可贵处,在于把握了"经权之变"的教化智慧。如第五条对特殊情况的变通,既守"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原则,又得"通权达变"的灵活,这正是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教育境界。家长通过契约形式施行教化,恰如《荀子·修身》所言"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观此家规,可见教育本质古今相通。西方家长无意间践行着"养正于蒙"的中国古训,其成功处正在于将科技伦理转化为具体可循的"礼"。当下中国家庭教育,与其盲目效仿西方形式,不如回归本民族"因材施教"的传统智慧,在数字时代重建"礼以制欲"的教育之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