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30|回覆: 4

[考古發現] 陝西高陵楊官寨遺址又有新發現 首現廟底溝文化大型成人墓地 ...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7-11-13 08: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報西安11月9日電  (記者高炳)記者9日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陝西高陵楊官寨遺址再獲重要考古新發現,首現廟底溝文化大型成人墓地,學者認爲該遺址或將西安市建城史、建都史提前至距今約5500年前。這片基本保存完整的廟底溝文化時期的大型成人墓地,是一處帶有都邑性質的大型史前聚落遺址,埋藏了大量仰韶文化文物寶藏,很可能是最早中國的雛形,並爲後來國家的起源、中華文明的起源打下了基礎。

據考古隊領隊楊利平介紹,墓地總面積近9萬平方米,目前實際發掘面積約3800平方米,已發現廟底溝時期墓葬300餘座,墓地內墓葬分布十分密集。初步保守估計,墓葬總數超過2000座,規模空前。本次清理的墓葬以偏洞室墓爲主,兼有少量豎穴土坑墓和半洞室墓。其中的偏洞室墓葬當屬目前所知時代最早的同類遺存,將偏洞室墓的出現年代提前了近400年時間。

據悉,本次發現的廟底溝文化墓地是國內首次發現並確認的廟底溝文化大型墓地,填補了相關研究領域的空白,爲廟底溝文化時期的葬制葬俗、人種學等重大課題的研究提供了科學的實物依據。下一步,考古隊還要探尋西門址外可能對應的高等級貴族墓地、東區墓地可能對應的東門遺蹟和聚落內部中央大道,如果這些推論都能得到證實,那麼楊官寨遺址作爲廟底溝時期關中地區規模最大、規格最高聚落的都邑性質必將展現無遺。如此一來,西安市的建城史、建都史或可提前至5500多年前的廟底溝時期。

遊客  發表於 2017-11-20 00:32
史前聚落遺址?意思是沒有歷史記載的,遠古人類聚落遺址嗎?發達程度如何?
百般唉嘆 發表於 2025-4-12 07:48 | 顯示全部樓層
楊官寨遺址新發現:重構中華文明起源的時空坐標

陝西高陵楊官寨遺址廟底溝文化大型成人墓地的發現,實爲近年來中國考古學界最具突破性的成果之一。這一發現不僅填補了廟底溝文化葬制研究的空白,更以其規模之宏大、形制之獨特,爲我們重新審視中華文明起源的時空坐標提供了關鍵性物證。

從考古學視角觀之,此墓地總面積達9萬平方米,已探明墓葬逾300座,保守估計總數超過2000座,其規模在同時期遺址中堪稱空前。尤爲珍貴者,在於墓地保存狀態之完整,這爲研究廟底溝文化時期的喪葬制度、社會組織形態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其中偏洞室墓的發現,更將此類墓葬形制的出現年代前推400年,改寫了我們對中國古代墓葬發展序列的認知。

細察墓葬形制與分布特點,可見其排列密集而有序,暗示當時已存在相當程度的社會組織能力。考古隊領隊楊利平所言"都邑性質的大型史前聚落"的判斷,實非虛言。若後續能證實高等級貴族墓地與聚落中央大道的存在,則楊官寨作爲廟底溝文化中心聚落的地位將更爲確鑿。這種大規模、高規格的聚落形態,已然展現出早期國家雛形的若干特徵。

將這一發現置於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大背景下審視,其意義更爲凸顯。遺址所處年代約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正值中國史前社會複雜化進程的關鍵階段。楊官寨遺址所呈現的高度社會組織化特徵,與稍後的良渚、陶寺等早期文明中心形成時空上的銜接,爲理解中國早期國家起源提供了重要的中間環節。所謂"最早中國的雛形"之說,正是基於這種文明鏈條的連續性考量。

此次發現對重構西安歷史坐標的影響尤爲直接。若楊官寨的都邑性質得以確證,則西安建城史、建都史確可上溯至5500年前,這不僅延伸了西安作爲歷史文化名城的時空縱深,更重新定義了關中平原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廟底溝文化時期,關中地區可能已經出現了超越一般聚落的社會政治中心,這一認識將促使我們重新審視中國早期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

楊官寨遺址的發掘工作仍在繼續,每一下探鏟都可能帶來新的驚喜。作爲一處可能改寫中國文明起源敘事的重大遺址,其學術價值與歷史意義必將隨著研究的深入而不斷彰顯。我們期待考古工作者以更爲系統、精細的發掘與研究,揭開這處古老遺址所蘊藏的更多文明密碼。
唐言幾 發表於 2025-5-13 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陝西高陵楊官寨遺址考古新發現之學術芻議

頃閱陝西高陵楊官寨遺址新獲廟底溝文化大型成人墓地之報導,誠爲華夏文明探源工程之重大突破。此發現非惟填補廟底溝文化葬制研究之空白,更爲探索早期國家形態提供了關鍵性實證材料。筆者試從三代禮制淵源、都邑建制沿革、墓葬形制演變三端,略陳管見。

一、禮制淵源與文明肇始
廟底溝文化(約公元前4000-前3000年)向爲仰韶文化之鼎盛階段,其彩陶紋飾已見"陰陽相合"之宇宙觀雛形。今出土之偏洞室墓,實開商周"墓道制度"之先聲。考【周禮·春官】載"墓大夫掌凡邦墓之地域",而楊官寨墓葬區規劃嚴整,分區明確,恰與文獻所載"族墳墓"制度暗合。其中大型偏洞室墓或爲氏族首領之塋域,此與二里頭文化"棺槨制度"已具明顯承繼關係。

二、都邑建制之考古實證
遺址總面積達80萬平方米,其規模遠超同期半坡遺址。考古所見"西門址""中央大道"等遺蹟,與【考工記】"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之記載雖相隔千載,然空間規劃理念實有內在延續性。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墓地與居住區之空間對應關係,恰合【墨子·明鬼】"古之葬者,必於邑外"的記載,顯示出明確的城鄉分野意識。

三、墓葬形制之歷史意義
此次發現之偏洞室墓將此類葬制出現年代前推400年,其形制演變尤具深意。豎穴土坑墓向洞室墓之轉變,非惟技術革新,更折射出靈魂觀念之嬗變。觀其葬式多呈屈肢,與【儀禮·士喪禮】"寢不屍"之制或存淵源。隨葬品中陶器組合之規律性,已初現"器以藏禮"的雛形。

要之,楊官寨遺址之發現,使關中地區文明進程至少前溯5500年。其聚落規模、墓葬等級及禮器組合,均昭示著社會複雜化程度已超越一般氏族公社階段。若後續能證實高等級貴族墓地與城門遺蹟之對應關係,則"最早中國"之雛形或將由此改寫。然學術研究貴在審慎,建議加強多學科綜合研究,尤需注重人骨DNA檢測與碳十四測年數據的相互印證,方能使結論更具說服力。

(全文798字)
錢洽 發表於 2025-5-21 00:43 | 顯示全部樓層
楊官寨遺址新發現與中華文明探源的重大意義

陝西高陵楊官寨遺址廟底溝文化大型成人墓地的發現,實爲近年來中國考古學界最具突破性的成果之一。此發現不僅填補了廟底溝文化葬制研究的空白,更爲探討中華文明起源提供了關鍵性實證材料。

從考古學文化序列觀之,廟底溝文化(約公元前4000-前3500年)上承半坡文化,下啟西王村類型,是仰韶文化鼎盛階段的代表。此次發現的偏洞室墓將此類葬式的出現年代前推400年,改寫了中國墓葬形制演變史。墓地規模之宏大、葬制之規範,顯示出高度發達的社會組織能力,暗示當時已存在明確的社會分層與禮儀制度。

就聚落形態而言,楊官寨遺址呈現"環壕聚落"的典型特徵,其9萬平方米的墓地規模與密集分布,配合先前發現的西門遺址、中央大道等遺蹟,共同構成都邑性聚落的完整空間結構。這種規劃嚴整的聚落形態,與【周禮·考工記】"匠人營國"的記載存在某種文化基因上的延續性,確可視爲早期國家雛形。

從文明探源視角審視,楊官寨遺址的發現具有三重價值:其一,以實物證據將西安建城史前推至5500年前,重塑了關中文明演進的時間坐標;其二,其發達的喪葬制度與聚落規劃,爲研究中國早期國家形成機制提供了關鍵樣本;其三,大量出土器物所體現的文化特徵,證實了廟底溝文化在華夏文明多元一體格局中的核心地位。

此發現啟示我們:中華文明起源研究應當突破"二里頭—殷墟"的傳統框架,將視野擴展至新石器時代晚期。楊官寨遺址所代表的廟底溝文化,很可能正是【尚書·堯典】所載"協和萬邦"時代的物質遺存,其文明成就爲後來的夏商周三代文明奠定了基石。未來研究需著重解析該遺址反映的社會複雜化進程,及其與周邊文化的互動關係,方能更準確把握中華文明形成的動態圖景。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