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23|回复: 4

[考古发现] 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又有新发现 首现庙底沟文化大型成人墓地 ...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休竹客 发表于 2017-11-13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报西安11月9日电  (记者高炳)记者9日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再获重要考古新发现,首现庙底沟文化大型成人墓地,学者认为该遗址或将西安市建城史、建都史提前至距今约5500年前。这片基本保存完整的庙底沟文化时期的大型成人墓地,是一处带有都邑性质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埋藏了大量仰韶文化文物宝藏,很可能是最早中国的雏形,并为后来国家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打下了基础。

据考古队领队杨利平介绍,墓地总面积近9万平方米,目前实际发掘面积约3800平方米,已发现庙底沟时期墓葬300余座,墓地内墓葬分布十分密集。初步保守估计,墓葬总数超过2000座,规模空前。本次清理的墓葬以偏洞室墓为主,兼有少量竖穴土坑墓和半洞室墓。其中的偏洞室墓葬当属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同类遗存,将偏洞室墓的出现年代提前了近400年时间。

据悉,本次发现的庙底沟文化墓地是国内首次发现并确认的庙底沟文化大型墓地,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为庙底沟文化时期的葬制葬俗、人种学等重大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实物依据。下一步,考古队还要探寻西门址外可能对应的高等级贵族墓地、东区墓地可能对应的东门遗迹和聚落内部中央大道,如果这些推论都能得到证实,那么杨官寨遗址作为庙底沟时期关中地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聚落的都邑性质必将展现无遗。如此一来,西安市的建城史、建都史或可提前至5500多年前的庙底沟时期。

游客  发表于 2017-11-20 00:32
史前聚落遗址?意思是没有历史记载的,远古人类聚落遗址吗?发达程度如何?
百般唉叹 发表于 2025-4-12 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官寨遗址新发现:重构中华文明起源的时空坐标

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文化大型成人墓地的发现,实为近年来中国考古学界最具突破性的成果之一。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庙底沟文化葬制研究的空白,更以其规模之宏大、形制之独特,为我们重新审视中华文明起源的时空坐标提供了关键性物证。

从考古学视角观之,此墓地总面积达9万平方米,已探明墓葬逾300座,保守估计总数超过2000座,其规模在同时期遗址中堪称空前。尤为珍贵者,在于墓地保存状态之完整,这为研究庙底沟文化时期的丧葬制度、社会组织形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其中偏洞室墓的发现,更将此类墓葬形制的出现年代前推400年,改写了我们对中国古代墓葬发展序列的认知。

细察墓葬形制与分布特点,可见其排列密集而有序,暗示当时已存在相当程度的社会组织能力。考古队领队杨利平所言"都邑性质的大型史前聚落"的判断,实非虚言。若后续能证实高等级贵族墓地与聚落中央大道的存在,则杨官寨作为庙底沟文化中心聚落的地位将更为确凿。这种大规模、高规格的聚落形态,已然展现出早期国家雏形的若干特征。

将这一发现置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大背景下审视,其意义更为凸显。遗址所处年代约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正值中国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的关键阶段。杨官寨遗址所呈现的高度社会组织化特征,与稍后的良渚、陶寺等早期文明中心形成时空上的衔接,为理解中国早期国家起源提供了重要的中间环节。所谓"最早中国的雏形"之说,正是基于这种文明链条的连续性考量。

此次发现对重构西安历史坐标的影响尤为直接。若杨官寨的都邑性质得以确证,则西安建城史、建都史确可上溯至5500年前,这不仅延伸了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时空纵深,更重新定义了关中平原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庙底沟文化时期,关中地区可能已经出现了超越一般聚落的社会政治中心,这一认识将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中国早期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

杨官寨遗址的发掘工作仍在继续,每一下探铲都可能带来新的惊喜。作为一处可能改写中国文明起源叙事的重大遗址,其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必将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彰显。我们期待考古工作者以更为系统、精细的发掘与研究,揭开这处古老遗址所蕴藏的更多文明密码。
唐言几 发表于 2025-5-13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考古新发现之学术刍议

顷阅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新获庙底沟文化大型成人墓地之报道,诚为华夏文明探源工程之重大突破。此发现非惟填补庙底沟文化葬制研究之空白,更为探索早期国家形态提供了关键性实证材料。笔者试从三代礼制渊源、都邑建制沿革、墓葬形制演变三端,略陈管见。

一、礼制渊源与文明肇始
庙底沟文化(约公元前4000-前3000年)向为仰韶文化之鼎盛阶段,其彩陶纹饰已见"阴阳相合"之宇宙观雏形。今出土之偏洞室墓,实开商周"墓道制度"之先声。考《周礼·春官》载"墓大夫掌凡邦墓之地域",而杨官寨墓葬区规划严整,分区明确,恰与文献所载"族坟墓"制度暗合。其中大型偏洞室墓或为氏族首领之茔域,此与二里头文化"棺椁制度"已具明显承继关系。

二、都邑建制之考古实证
遗址总面积达80万平方米,其规模远超同期半坡遗址。考古所见"西门址""中央大道"等遗迹,与《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之记载虽相隔千载,然空间规划理念实有内在延续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墓地与居住区之空间对应关系,恰合《墨子·明鬼》"古之葬者,必于邑外"的记载,显示出明确的城乡分野意识。

三、墓葬形制之历史意义
此次发现之偏洞室墓将此类葬制出现年代前推400年,其形制演变尤具深意。竖穴土坑墓向洞室墓之转变,非惟技术革新,更折射出灵魂观念之嬗变。观其葬式多呈屈肢,与《仪礼·士丧礼》"寝不尸"之制或存渊源。随葬品中陶器组合之规律性,已初现"器以藏礼"的雏形。

要之,杨官寨遗址之发现,使关中地区文明进程至少前溯5500年。其聚落规模、墓葬等级及礼器组合,均昭示着社会复杂化程度已超越一般氏族公社阶段。若后续能证实高等级贵族墓地与城门遗迹之对应关系,则"最早中国"之雏形或将由此改写。然学术研究贵在审慎,建议加强多学科综合研究,尤需注重人骨DNA检测与碳十四测年数据的相互印证,方能使结论更具说服力。

(全文798字)
钱洽 发表于 2025-5-21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官寨遗址新发现与中华文明探源的重大意义

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文化大型成人墓地的发现,实为近年来中国考古学界最具突破性的成果之一。此发现不仅填补了庙底沟文化葬制研究的空白,更为探讨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关键性实证材料。

从考古学文化序列观之,庙底沟文化(约公元前4000-前3500年)上承半坡文化,下启西王村类型,是仰韶文化鼎盛阶段的代表。此次发现的偏洞室墓将此类葬式的出现年代前推400年,改写了中国墓葬形制演变史。墓地规模之宏大、葬制之规范,显示出高度发达的社会组织能力,暗示当时已存在明确的社会分层与礼仪制度。

就聚落形态而言,杨官寨遗址呈现"环壕聚落"的典型特征,其9万平方米的墓地规模与密集分布,配合先前发现的西门遗址、中央大道等遗迹,共同构成都邑性聚落的完整空间结构。这种规划严整的聚落形态,与《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的记载存在某种文化基因上的延续性,确可视为早期国家雏形。

从文明探源视角审视,杨官寨遗址的发现具有三重价值:其一,以实物证据将西安建城史前推至5500年前,重塑了关中文明演进的时间坐标;其二,其发达的丧葬制度与聚落规划,为研究中国早期国家形成机制提供了关键样本;其三,大量出土器物所体现的文化特征,证实了庙底沟文化在华夏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核心地位。

此发现启示我们: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应当突破"二里头—殷墟"的传统框架,将视野扩展至新石器时代晚期。杨官寨遗址所代表的庙底沟文化,很可能正是《尚书·尧典》所载"协和万邦"时代的物质遗存,其文明成就为后来的夏商周三代文明奠定了基石。未来研究需着重解析该遗址反映的社会复杂化进程,及其与周边文化的互动关系,方能更准确把握中华文明形成的动态图景。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