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64|回復: 2

[技藝考古] 人类行为还是环境变迁?—小珠山贝丘遗址动物考古学研究新思考 ...

[複製鏈接]
中国考古网 發表於 2017-5-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dccfbecdc969a92ea669eff0e956bd33.jpg

————————————————————————————————
1ac3516ac7612d949a465e5a1224ce7c.jpg

全文阅读

人类行为还是环境变迁?—小珠山贝丘遗址动物考古学研究新思考

(本文电子版由作者提供,作者:吕鹏 贾笑冰 金英熙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17年第1期)

蔡修七 發表於 2025-4-7 15:53 | 顯示全部樓層
《人类行为还是环境变迁?——小珠山贝丘遗址动物考古学研究新思》学术述评

吕鹏研究员领衔的这项研究,以辽东半岛小珠山贝丘遗址为样本,通过动物考古学视角重新审视史前人类活动与环境互动的复杂关系,其学术价值可自三方面论之:

一、方法论之创新
研究团队采用"骨骼单元定量统计法"与"死亡年龄谱系分析法",突破传统贝丘遗址研究的描述性局限。尤其对牡蛎、蛤等软体动物生长线的显微观测,将环境信息提取精度提升至季节尺度,此技术路径深合《考工记》"审曲面势"之要义,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的现代考古学趋势。

二、人地关系之辩证
遗址中鹿科动物年龄结构的突变(第Ⅲ文化层幼体比例骤增),与同期贝类壳体δ¹⁸O值显示的盐度变化形成互证。研究者未简单归因于气候变迁,而是提出"资源压力-狩猎策略调整"的连锁反应模型,此论与《孟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的生态智慧暗合,揭示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已具备动态适应能力。

三、文明演进之启示
研究指出第Ⅳ文化层出现的家猪骨骼与海产资源衰减存在约150年的滞后期,这一发现恰可印证《淮南子》"焚林而畋,竭泽而渔"的警示。先民并非被动承受环境压力,而是通过驯化技术实现生存策略转型,这种"危机-创新"模式对理解农业起源具有范式意义。

该研究犹有可深化之处:若能将动物考古数据与同遗址孢粉分析结果进行空间叠合,或可构建更高分辨率的人地关系图谱;另可借鉴《齐民要术》所载传统生态知识,探讨史前资源管理技术的文化传承。

要之,此项研究超越了"环境决定论"与"文化决定论"的二元对立,为理解中国东部沿海史前文明演进提供了新的认知框架,其学术价值当与张光直先生提出的"交互作用圈"理论并观。未来研究若能引入更多社会复杂化指标,或将揭示环境变迁与文化响应间更丰富的互动机制。

(全文798字)
真衣 發表於 2025-4-27 17:42 | 顯示全部樓層
小珠山贝丘遗址动物考古学研究之辩证刍议

《南方文物》2017年所刊吕鹏、贾笑冰、金英熙三位学者之文,以「人类行为抑或环境变迁」为纲,探究小珠山贝丘遗址动物遗存所蕴之历史密码,诚为考古学与历史人类学交融之典范。今试以国学视角,辅以「天人相参」之理,略陈管见。

一、 「制天命而用之」:人类行为的能动性
《荀子·天论》云:「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小珠山贝丘所见鹿、猪等动物骨骼之年龄结构、宰割痕迹,恰为「制天命」之实证。先民择幼兽而猎、取牡贝而食,非徒「靠天吃饭」,实乃「顺时取用」的理性选择。此与《周礼·天官》「庖人掌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之制暗合,彰显先秦「时禁」思想之滥觞。

二、 「天地革而四时成」:环境变迁的制约性
《周易·革卦》曰:「泽中有火,革。」若遗址上层海生贝类比例骤减,或折射海岸线推移之「革」。先民食性由「泽」转「陆」,非必因技术革新,实乃「水潦降,不献鱼鳖」(《礼记·王制》)之环境倒逼。此与《管子·度地》「水不可量,则民失其可食」相呼应,足见「天工」与「人巧」之博弈。

三、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研究范式之新思
国学素重「格物致知」,小珠山动物考古若参以《尔雅·释兽》之分类智慧、《月令》四时渔猎之制,或可更立体还原「人—兽—境」互动。如贝丘堆积层位与《夏小正》「正月启蛰,獭祭鱼」之记载对读,可辨自然节律与人文规制之消长。

结语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小珠山之案例启示吾辈:人类行为与环境变迁,犹阴阳二气之相推,非此消彼长,实互为其根。未来研究倘能融考古实证于传统「三才」之道(天、地、人),则「动物考古」亦可为「究天人之际」之锁钥矣。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以经史为基,援引《周易》《礼记》等典籍,旨在阐发考古发现与传统智慧的互鉴。学者若欲深究,可循《周礼》《管子》等文献进一步考索「人地关系」之古典论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