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06|回覆: 2

[家庭教育方法] 老校長的8點建議,肯定讓孩子愛上學習!(真心不難)

[複製連結]
學霸 發表於 2017-9-1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我們看到很多報導,說孩子產生了厭學情緒,高考之後撕書燒書等等,這些都是最可悲的。人的一生離不開學習,學習不應該是孩子的負擔。

我們都知道,家庭類型多層多樣,不能一刀切,沒有一把萬能鑰匙的。我們也不能以能否進重點學校作爲評判孩子的唯一標準。不過,有一件事是所有家長都應該花精力去做的: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

那麼,如何才能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呢?一位老校長從這8各方面給了我們建議:

01—跳一跳就能達到的目標

193b16fdfc63d5854ca15ee42ba4fb5d.jpg

我以前帶學生去農村學農,看到孩子們在果園裡摘蘋果。孩子們蹦著跳著從樹上摘下蘋果,有時用水沖沖,有時洗也不洗,擦擦蘋果皮就把蘋果吃掉了。

再看看這些孩子平時在家裡吃水果,都是家長把蘋果皮削好了,把蘋果切成片,擺在果盤裡,牙籤插好了,遞到手上,孩子們還一副懶得吃的樣子。

這就是我們說的『跳一跳摘到的蘋果』。對孩子學習也是一樣。家長要把對孩子的期望值設置在合適的水平。既不要大包大攬,直接把『蘋果』送到孩子手上,否則孩子就沒興趣;又要確保這個目標是孩子跳一跳能碰到的,否則就會讓孩子失去信心。

02—承認差異 發現孩子的潛力所在—

6c703df0b8128d972ad3ce16af4c82b9.jpg

有些家長喜歡攀比,別人家的孩子怎麼那麼聰明?人家第一名,你呢?這樣孩子慢慢就形成『我比別人笨』的心理定勢,甚至產生『媽媽喜歡別人』的牴觸情緒。

不要攀比,要以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爲基礎。孩子現在能跳1.2米,那1.3米就是比較合適的目標,千萬不要因爲別的孩子都能跳1.5米了,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也要跳那麼高。

家長要發現自己孩子的特點和長處。人有差異性,要承認差異,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什麼方面更有潛力,更有優勢。不要只是爲了自己的面子逼著孩子讀書,在壓力下讀書是做不好的。

03—別把孩子當成裝知識的『米袋子』—

到底什麼樣的孩子是好孩子?是不是只有100分的是好孩子?如果孩子爲人很好,動手能力很強,常愛提問題,那也是好孩子。家長要尋找、激發孩子的優勢項目,在這方面多鼓勵孩子。

其實家長要想明白,你是要培養一個裝知識的『米袋子』,還是要培養一個完整的人?或者說,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知識型的還是智能的?

如果是要培養智能的孩子,就少一些灌輸,鼓勵孩子多問幾個爲什麼,對孩子的問題千萬不要迴避,甚至孩子不問,你還要啟發他問。提早認識ABCD不如讓孩子多問一個爲什麼。

04—遵循孩子成長規律—

08ff8ef123d31cd47ff96b6241cabafe.jpg

孩子的學習能力發展是有規律的。13歲以前,孩子的形象思維、直覺思維、模仿能力比較強,這個階段學語言最合適。比如小學背古詩就比大學再背要容易。到了高中,抽象思維、邏輯推理能力發展起來了,再學數學等學科會更容易。

但是現在很多家長倒過來了,小學學奧數,高中背外語,這就錯過機會了,事倍功半。什麼年齡要做什麼事。

05—讓孩子體會成就感—

6efaf9dcf2056c81d91457ff6621b442.jpg

我個人覺得,家長在學習上不要大包大攬,但是在培養孩子自信自強這方面要有意識的作爲。

莫言爲什麼會喜歡寫作?他自己回憶說,就因爲小學三年級的語文老師很喜歡他,把他的文章當做範文讀出來。

我爲什麼會喜歡數學?我讀中學的時候,有一次在全班第一個做出了老師布置的某個難題,老師從講台上奔過來,摸摸我的頭問,你現在的感覺是不是比吃一顆糖還高興?我說是的。從此以後就喜歡上了數學,認爲自己數學行啊。

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這給我們一個啟示:小孩子要鼓勵,要給他成功的體驗,培養孩子的成就感。有成就感才會有興趣。

作爲家長,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還有一點可以做,就是讓孩子做家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06—幫孩子解決具體問題—

對家長來說,只有鼓勵也不夠。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如果你只是在旁邊說『我相信你』『你一定可以的』也意義不大,要幫助孩子解決一些具體的問題。

比如有的孩子剛進小學時做數學口算題目比較困難,家長可以借鑑體育訓練中『分解動作』的做法,40道題目,孩子一下做不完,家長可以把題目分成8組,每組5道題,做完一組再做一組。

可以用『限題計時』提高效率,譬如每做對5題的時間記錄比較,或者『限時計數』的辦法,給他10分鐘看他做對幾道題。這方法同樣適用於抄寫詞彙等作業。

這樣把一個比較困難的大任務分解成若干個小任務,化難爲易,化繁爲簡,是教師和家長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體驗成功、提升自信心和興趣的有效方法。

07—用孩子喜歡的方法激發好奇心—

a4a1b0e83718dc1498f3c68b7444121b.jpg

保護和激發好孩子的好奇心對於激發學習動力也非常重要。

我記得小時候,生物老師教我們養小球藻,在一個廣口瓶里放上自來水,每天往水裡吹氣,慢慢水的顏色變綠了……我覺得像變魔術一樣,因此很喜歡生物課。

後來物理老師教我們做礦石收音機和電晶體收音機,自己裝的收音機接收到廣播那一刻真的很興奮,我又想做無線電發明家。

家長也可以帶孩子做些小實驗,對於培養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動手能力、探究習慣非常有用。

此外還有一些用遊戲學數學的方法,比如小一點的孩子搭積木,從中可以了解三角形、長方形、園、半圓等圖形概念和紅、綠、黃等顏色概念,還能養成觀察、記憶、想像、合作等習慣;大一點的孩子可以用撲克牌算24點,等等。

08—家長做榜樣—

6f34adf4fda32d8be59d369c432ed26e.jpg

一個人的成長需要三條途徑:自我學習,同伴合作,專家引領。 『專家引領』的這個『專家』對小朋友來說,不僅包括老師,還包括家長。

現在流行一句話:一流的家長做榜樣,二流的家長做教練,三流的家長做保姆。

我發現學生當中凡是發展的比較全面的,有自己想法的,都是家庭比較民主平等的,家長和孩子是討論式的,啟發式的,不是灌輸式的,壓制式的。家長有什麼事情會和孩子討論,家長陪伴孩子成長,是良師益友。這種家庭氛圍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

陸交 發表於 2025-4-16 04: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教育之道:從"跳摘蘋果"到"激發性靈"的八重境界】

教育之道,當如園丁育苗,既不可揠苗助長,亦不可任其荒蕪。老校長所提八策,暗合【學記】"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之古訓,今試以國學視角闡發其微言大義。

一、"跳摘蘋果"者,乃【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之現代詮釋。王陽明【傳習錄】云:"凡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恰如摘果需量力而取。教育當設"最近發展區",如古人習字先描紅後臨帖,循序漸進方見真功。

二、"承認差異"之說,實爲孔子"因材施教"的當代迴響。【論語】載"柴也愚,參也魯",而夫子皆能各成其才。明代呂坤【呻吟語】謂:"教人如醫用藥,必知其症候所宜",今之家長當戒除"鄰子情結",如園丁不責牡丹爲梅。

三、破除"米袋子"之喻,直指教育本質。【莊子·應帝王】言"渾沌之死",警示填鴨式教育之害。朱熹曾嘆:"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知識貴在化用,非在囤積。清代顏元主張"習行經濟",正與今倡實踐教育遙相呼應。

四、"遵循規律"者,合乎【孟子】"盈科而後進"之理。宋代張載【經學理窟】強調"教之有序",如草木生長必待時節。今人當知"幼兒養性,童蒙養正"之序,不可效宋人憫苗而助之長。

五至八策雖未詳述,然觀其大要,皆暗合傳統教育智慧。如"興趣引導"即程頤所謂"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自主探索"則如陸九淵"六經注我"之說;"情感聯結"類【孝經】"親親而仁民"之道;"終身學習"更是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現代演繹。

今人教育之弊,多在急功近利。王夫之【尚書引義】有云:"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教育非爲一時之考,實爲終身之養。老校長八策,表面言技術,內里蘊大道。若能參透其中三昧,則教育可如春風化雨,學者自然如草木欣榮。

教育之終極,不在塑造"標準件",而在成就"性靈人"。願天下父母皆能參此中道,使學子如【詩經】所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適度的挑戰與溫暖的陪伴中,自然生發出對學問的永恆熱愛。
今日平說 發表於 2025-5-7 04: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教育之本:從"摘蘋果"到"育全人"的智慧之道】

拜讀老校長八項建議,深感其深得教育三昧。今不揣淺陋,試以傳統教育智慧爲經緯,申而論之。

一、目標之設,當合"中庸"之道
"跳一跳摘蘋果"之喻,正合【學記】"不陵節而施"之旨。朱子曾言:"教人至難,必盡人之材乃不誤人",此即要求家長如良匠治木,須"隨其曲直而施斤斧"。目標過高則如"躐等",反損其志;過低則似"及泉棄井",難盡其才。王陽明【傳習錄】云:"凡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正是此理。

二、因材施教,本乎"各正性命"
老校長言"承認差異",實爲孔子"因材施教"的現代詮釋。【論語】載子路、冉有同問"聞斯行諸",而夫子答異,正是察其材質不同。程頤曰:"君子教人,或引之,或拒之,各因其材",家長當如醫者診脈,先識孩子"性之所近",而後"利導之"。如王羲之幼時木訥,其父獨見其書法天資,終成書聖,此即"知子莫若父"的典範。

三、由"記誦之學"到"格物致知"
批評"米袋子"教育,直指科舉積弊。顏元曾痛陳:"讀書愈多愈惑,審事機愈無識,辦經濟愈無力。"真正的教育當如張載所言:"爲學須是能變化氣質",既要"尊德性",也需"道問學"。曾國藩教子,必令其掃屋、種菜,正是深諳"知行合一"之要。

四、內在動力,源於"自得"之境
孟子云:"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老校長所言"內在動力",即古人所謂"爲己之學"。王夫之【俟解】有言:"學非有礙於思,而學愈博則思愈遠",家長當如園丁,創造"時雨化之"的環境,使孩子如草木之萌,自有"油然作雲,沛然下雨"之態。

五、教育之終,在成"大人"氣象
【易經】有言:"蒙以養正,聖功也。"老校長強調"完整的人",正是回歸傳統"成人"教育本質。司馬光【家范】云:"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分數不過枝葉,心性方爲根本。昔蘇軾之父蘇洵,不急於子弟應試,先教其通曉古今治亂,終成大家,此乃真智慧。

結語:老校長八法,暗合傳統教育"循序漸進""啟發誘導"之精髓。今日家長若能以"春風化雨"之心替代"拔苗助長"之念,使孩子如陽明所言"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則何愁學業不進?教育之道,終究是"栽培剪伐須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的持久功夫。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