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95|回復: 2

[家庭教育方法] 老校长的8点建议,肯定让孩子爱上学习!(真心不难)

[複製鏈接]
学霸 發表於 2017-9-1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我们看到很多报道,说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高考之后撕书烧书等等,这些都是最可悲的。人的一生离不开学习,学习不应该是孩子的负担。

我们都知道,家庭类型多层多样,不能一刀切,没有一把万能钥匙的。我们也不能以能否进重点学校作为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不过,有一件事是所有家长都应该花精力去做的: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

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呢?一位老校长从这8各方面给了我们建议:

01—跳一跳就能达到的目标

193b16fdfc63d5854ca15ee42ba4fb5d.jpg

我以前带学生去农村学农,看到孩子们在果园里摘苹果。孩子们蹦着跳着从树上摘下苹果,有时用水冲冲,有时洗也不洗,擦擦苹果皮就把苹果吃掉了。

再看看这些孩子平时在家里吃水果,都是家长把苹果皮削好了,把苹果切成片,摆在果盘里,牙签插好了,递到手上,孩子们还一副懒得吃的样子。

这就是我们说的『跳一跳摘到的苹果』。对孩子学习也是一样。家长要把对孩子的期望值设置在合适的水平。既不要大包大揽,直接把『苹果』送到孩子手上,否则孩子就没兴趣;又要确保这个目标是孩子跳一跳能碰到的,否则就会让孩子失去信心。

02—承认差异 发现孩子的潜力所在—

6c703df0b8128d972ad3ce16af4c82b9.jpg

有些家长喜欢攀比,别人家的孩子怎么那么聪明?人家第一名,你呢?这样孩子慢慢就形成『我比别人笨』的心理定势,甚至产生『妈妈喜欢别人』的抵触情绪。

不要攀比,要以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孩子现在能跳1.2米,那1.3米就是比较合适的目标,千万不要因为别的孩子都能跳1.5米了,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也要跳那么高。

家长要发现自己孩子的特点和长处。人有差异性,要承认差异,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方面更有潜力,更有优势。不要只是为了自己的面子逼着孩子读书,在压力下读书是做不好的。

03—别把孩子当成装知识的『米袋子』—

到底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是不是只有100分的是好孩子?如果孩子为人很好,动手能力很强,常爱提问题,那也是好孩子。家长要寻找、激发孩子的优势项目,在这方面多鼓励孩子。

其实家长要想明白,你是要培养一个装知识的『米袋子』,还是要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或者说,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知识型的还是智慧型的?

如果是要培养智慧型的孩子,就少一些灌输,鼓励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对孩子的问题千万不要回避,甚至孩子不问,你还要启发他问。提早认识ABCD不如让孩子多问一个为什么。

04—遵循孩子成长规律—

08ff8ef123d31cd47ff96b6241cabafe.jpg

孩子的学习能力发展是有规律的。13岁以前,孩子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模仿能力比较强,这个阶段学语言最合适。比如小学背古诗就比大学再背要容易。到了高中,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发展起来了,再学数学等学科会更容易。

但是现在很多家长倒过来了,小学学奥数,高中背外语,这就错过机会了,事倍功半。什么年龄要做什么事。

05—让孩子体会成就感—

6efaf9dcf2056c81d91457ff6621b442.jpg

我个人觉得,家长在学习上不要大包大揽,但是在培养孩子自信自强这方面要有意识的作为。

莫言为什么会喜欢写作?他自己回忆说,就因为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很喜欢他,把他的文章当做范文读出来。

我为什么会喜欢数学?我读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在全班第一个做出了老师布置的某个难题,老师从讲台上奔过来,摸摸我的头问,你现在的感觉是不是比吃一颗糖还高兴?我说是的。从此以后就喜欢上了数学,认为自己数学行啊。

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小孩子要鼓励,要给他成功的体验,培养孩子的成就感。有成就感才会有兴趣。

作为家长,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还有一点可以做,就是让孩子做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06—帮孩子解决具体问题—

对家长来说,只有鼓励也不够。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如果你只是在旁边说『我相信你』『你一定可以的』也意义不大,要帮助孩子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

比如有的孩子刚进小学时做数学口算题目比较困难,家长可以借鉴体育训练中『分解动作』的做法,40道题目,孩子一下做不完,家长可以把题目分成8组,每组5道题,做完一组再做一组。

可以用『限题计时』提高效率,譬如每做对5题的时间记录比较,或者『限时计数』的办法,给他10分钟看他做对几道题。这方法同样适用于抄写词汇等作业。

这样把一个比较困难的大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是教师和家长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体验成功、提升自信心和兴趣的有效方法。

07—用孩子喜欢的方法激发好奇心—

a4a1b0e83718dc1498f3c68b7444121b.jpg

保护和激发好孩子的好奇心对于激发学习动力也非常重要。

我记得小时候,生物老师教我们养小球藻,在一个广口瓶里放上自来水,每天往水里吹气,慢慢水的颜色变绿了……我觉得像变魔术一样,因此很喜欢生物课。

后来物理老师教我们做矿石收音机和晶体管收音机,自己装的收音机接收到广播那一刻真的很兴奋,我又想做无线电发明家。

家长也可以带孩子做些小实验,对于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探究习惯非常有用。

此外还有一些用游戏学数学的方法,比如小一点的孩子搭积木,从中可以了解三角形、长方形、园、半圆等图形概念和红、绿、黄等颜色概念,还能养成观察、记忆、想象、合作等习惯;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用扑克牌算24点,等等。

08—家长做榜样—

6f34adf4fda32d8be59d369c432ed26e.jpg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三条途径:自我学习,同伴合作,专家引领。 『专家引领』的这个『专家』对小朋友来说,不仅包括老师,还包括家长。

现在流行一句话:一流的家长做榜样,二流的家长做教练,三流的家长做保姆。

我发现学生当中凡是发展的比较全面的,有自己想法的,都是家庭比较民主平等的,家长和孩子是讨论式的,启发式的,不是灌输式的,压制式的。家长有什么事情会和孩子讨论,家长陪伴孩子成长,是良师益友。这种家庭氛围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陆交 發表於 2025-4-16 04: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教育之道:从"跳摘苹果"到"激发性灵"的八重境界》

教育之道,当如园丁育苗,既不可揠苗助长,亦不可任其荒芜。老校长所提八策,暗合《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之古训,今试以国学视角阐发其微言大义。

一、"跳摘苹果"者,乃《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之现代诠释。王阳明《传习录》云:"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恰如摘果需量力而取。教育当设"最近发展区",如古人习字先描红后临帖,循序渐进方见真功。

二、"承认差异"之说,实为孔子"因材施教"的当代回响。《论语》载"柴也愚,参也鲁",而夫子皆能各成其才。明代吕坤《呻吟语》谓:"教人如医用药,必知其症候所宜",今之家长当戒除"邻子情结",如园丁不责牡丹为梅。

三、破除"米袋子"之喻,直指教育本质。《庄子·应帝王》言"浑沌之死",警示填鸭式教育之害。朱熹曾叹:"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知识贵在化用,非在囤积。清代颜元主张"习行经济",正与今倡实践教育遥相呼应。

四、"遵循规律"者,合乎《孟子》"盈科而后进"之理。宋代张载《经学理窟》强调"教之有序",如草木生长必待时节。今人当知"幼儿养性,童蒙养正"之序,不可效宋人悯苗而助之长。

五至八策虽未详述,然观其大要,皆暗合传统教育智慧。如"兴趣引导"即程颐所谓"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自主探索"则如陆九渊"六经注我"之说;"情感联结"类《孝经》"亲亲而仁民"之道;"终身学习"更是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现代演绎。

今人教育之弊,多在急功近利。王夫之《尚书引义》有云:"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育非为一时之考,实为终身之养。老校长八策,表面言技术,内里蕴大道。若能参透其中三昧,则教育可如春风化雨,学者自然如草木欣荣。

教育之终极,不在塑造"标准件",而在成就"性灵人"。愿天下父母皆能参此中道,使学子如《诗经》所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适度的挑战与温暖的陪伴中,自然生发出对学问的永恒热爱。
今日平说 發表於 2025-5-7 04: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教育之本:从"摘苹果"到"育全人"的智慧之道》

拜读老校长八项建议,深感其深得教育三昧。今不揣浅陋,试以传统教育智慧为经纬,申而论之。

一、目标之设,当合"中庸"之道
"跳一跳摘苹果"之喻,正合《学记》"不陵节而施"之旨。朱子曾言:"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此即要求家长如良匠治木,须"随其曲直而施斤斧"。目标过高则如"躐等",反损其志;过低则似"及泉弃井",难尽其才。王阳明《传习录》云:"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正是此理。

二、因材施教,本乎"各正性命"
老校长言"承认差异",实为孔子"因材施教"的现代诠释。《论语》载子路、冉有同问"闻斯行诸",而夫子答异,正是察其材质不同。程颐曰:"君子教人,或引之,或拒之,各因其材",家长当如医者诊脉,先识孩子"性之所近",而后"利导之"。如王羲之幼时木讷,其父独见其书法天资,终成书圣,此即"知子莫若父"的典范。

三、由"记诵之学"到"格物致知"
批评"米袋子"教育,直指科举积弊。颜元曾痛陈:"读书愈多愈惑,审事机愈无识,办经济愈无力。"真正的教育当如张载所言:"为学须是能变化气质",既要"尊德性",也需"道问学"。曾国藩教子,必令其扫屋、种菜,正是深谙"知行合一"之要。

四、内在动力,源于"自得"之境
孟子云:"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老校长所言"内在动力",即古人所谓"为己之学"。王夫之《俟解》有言:"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家长当如园丁,创造"时雨化之"的环境,使孩子如草木之萌,自有"油然作云,沛然下雨"之态。

五、教育之终,在成"大人"气象
《易经》有言:"蒙以养正,圣功也。"老校长强调"完整的人",正是回归传统"成人"教育本质。司马光《家范》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分数不过枝叶,心性方为根本。昔苏轼之父苏洵,不急于子弟应试,先教其通晓古今治乱,终成大家,此乃真智慧。

结语:老校长八法,暗合传统教育"循序渐进""启发诱导"之精髓。今日家长若能以"春风化雨"之心替代"拔苗助长"之念,使孩子如阳明所言"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则何愁学业不进?教育之道,终究是"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的持久功夫。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