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83|回覆: 2

[中學生家庭教育] 暖哭!一位父親給高三兒子的11條走心建議

[複製連結]
+
學霸 發表於 2017-9-1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f664b7656fc9affc71ec2a5796696325.png

衡水中學是鼎鼎有名的中學,鞏子同學是衡中畢業學生中的佼佼者,他寫的【衡中季】堪稱經典,詼諧幽默、文筆犀利,讓人讚嘆不已!下面這封信是鞏子的爸爸在距離高考還有半年時給他寫的一封信,思路清晰、很有深度!

這封信希望家長和孩子一起讀完,願你們有所收穫。高中最後一年,父母和孩子要共同成長,才能走向最後的成功!

鞏子:

兩個多月沒回家了吧?爸爸有點想你,是不是爸爸老了?下次放假一定回家啊,爸爸給你做魚吃。爸爸想了想,想到幾個問題,寫給你看看。

一、高三是高中最重要的一年,你不在這一年起飛,你就在這一年沉淪

你要對高三期間可能發生的一切做最壞的打算。你不能期盼學校改善伙食,你不能期盼學校暖氣空調四季如春,你不能期盼你有足夠的時間進餐,你不能期盼你的宿舍廁所通暢水管正常,你不能期盼你的老師在你情緒低潮時理解你,你不能期盼同學的友誼,你同樣不能期盼像你在家時來自父母的關懷。你不能控制別人,你只能控制你自己。心態平和、心無旁騖才能有條不紊。

二、不要過度抱怨高考制度和社會的不公,偶爾吐吐槽罵罵也就算了

校長實名制公平嗎?衡中就不是北大實名制!自主招生公平嗎,是人人可以參加嗎?保送公平嗎,理科奧賽可以保送,憑什麼文科生有了個人作品不可以保送?藝術特長、體育特長公平嗎?高考招生地域公平嗎?加分公平嗎?農村子女少數民族加分公平嗎?學生科技發明有多少是學生的作品?有多少改了民族改農戶?有多少潛規則拼爹行為在起作用?

中國這個社會,已經容忍這種社會現實的存在,很多既得利益群體都在竭力維護這種存在,更多人在把進入這個群體當成一種追求和炫耀,任何一個試圖改變這種觀念和現實的想法都是徒勞無功的。中國已經進入權貴世襲、階層固化、社會活力缺乏的低俗媚權時代,所以,你想獲得你的尊嚴,改善生活境遇,就要邁好高考這步台階。

三、不要總想着不切實際的逆襲,寄希望於畢其功於一役

你只有三本的水平,你即使用二本的努力也逆襲不了北大清華。但你有二本的水平,你用985的努力考個211卻是有可能實現的。如果你平淡於普班的不上不下,平淡於周測月考的稀裏糊塗,平淡於平時的得過且過,高考那個晴天霹靂你就要做好承受的準備。

四、不打疲勞戰,不自欺欺人

累了就休息休息,下課就出去轉一圈,換換科目換換腦子,作業做不完就要講究質量,千萬別刻意應付迎合。一兩道題不會很正常,腦子短路誰都會有,一兩次考不好別太計較,沒有人能放棄你,能放棄你的只有你自己,你放棄了現在就放棄了未來,智者都是自己超度自己。

五、要有好的心態

別因為老師一次不經意的批評影響自己的情緒,更不能因為同學一句小視你的話而在意很久,不能因為一次的成功得意忘形,更不能因為一次的失誤而消沉不起,自古成敗皆一時,笑看高考能幾何。千萬別忘了,你高中所有的積累都是為了高考這一役。

六、不要輕易涉足感情

人生每一階段都有每一階段的任務,生澀的果子不好吃,早來的愛情留不住。你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駕馭好,你也不知道對方能不能駕馭好,好好的把這些美好的感覺埋藏在內心深處,如果有一天秋色滿眼的時候,緣分來了,你水到渠成再收穫這份純真。要管理好自己的生活,管理好自己的感情,要壓制控制這種生理衝動。

七、也許你足夠努力了,成績就是不顯現

這時就要沉住氣,農民撒下種子要秋後才能收穫,這就是它的發酵期,它的滯後性,烏龜打敗兔子成為勝利者,就是他的堅持,現實生活傻根兒脫穎而出就是這個道理。

八、別賣弄小聰明,衡中沒有低智商,只有性格不同

永遠不要耍腦瓜,天賦是最靠不得的東西,傷仲永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精英教育的集合比拼的是耐力,永遠不要有凌雲絕步的幻想,睡覺以前反思一下自己今天做的怎麼樣,感覺慚愧就記住幾個英語詞組。

九、吃飯別考慮給爸爸省下幾個,身體好才能學習好,贏得高考,這都是小錢

夏天多吃點冷飲,冬天多喝點咱衡水的六個核桃,不想回家就超市買點醬牛肉,補鋅補鈣的飲料多買點,床底下多預備點水果,平時吃飯別考慮價錢,首選是自己愛吃。

十、多和比你學習好的同學交往

別那麼難為情,別那麼不虛心,自尊不是孤獨嘀咕,不恥下問也會贏得友誼。遇到解不開的疙瘩就和老班聊聊,有過不去的坎兒就請教老師,真為了學習,同桌是個女同學也不用忌諱。

十一、管理好自己的時間

不要以為老師抓的很緊了,學習的時間不短了。你每天都要反思,上課開小差沒有,學習效率提高沒有,早操提前沒有,晚自習延長一點沒有。動物世界,欲望誰都有,貪玩是屬性,吃飯跑操上廁所都可以想點功課的事,不要有磨刀不誤砍柴工的想法,屬於高三生的時間不多。

人生在世,俯仰之間,唯有追求卓越,求盡所能,才能無怨無悔高處勝覽。

父謹囑

悟空不如丫 發表於 2025-7-8 16:22 | 顯示全部樓層
【衡中家書之教育三昧與為學之道芻議】

拜讀鞏氏家訓十一則,字字皆從肺腑中流出,非特為應試之策,實乃處世之經。今不揣淺陋,試以傳統教育智慧解其三昧。

一、逆境礪志與"天將降大任"說
父訓首揭"最壞打算"之要義,正合孟子"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之旨。昔范仲淹斷齏畫粥,歐陽修荻稈代筆,皆在困厄中成其學問。衡中嚴苛環境,恰似朱子所言"嚴師為難"之境。家長當引導子女體認:考場如戰場,非獨較才學,實乃礪心志。王陽明龍場悟道,正在極端困頓中得見本心,此即"心無旁騖"之真諦。

二、時命觀與"盡性知命"之辨
論及高考制度,父言頗具孔子"不怨天,不尤人"之智。荀子【天論】云:"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制度如四時運行,學子當如農人順時而作。然"知命"非消極,實為【中庸】"盡性"之前提。昔寒門宰相呂蒙正作【破窯賦】,既認命途多舛,更述自強之理。家長宜教子女:既知龍門有高低,更須煉就騰躍力。

三、為學次第與"登高自卑"說
誡子勿求"畢其功於一役",深契【學記】"不陵節而施"之教。朱熹讀書法強調"循序漸進",王夫之【俟解】更言:"志大心勞,力小任重,恐終敗事。"父囑"三本水平不妄求清北",實乃因材施教之典範。昔程頤教人"如登九層之台",今之備考亦當拾級而上。

四、張弛之道與"主敬"工夫
論休息之法,暗合【禮記】"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之訓。然古人治學更重"主敬"工夫,程顥謂"靜後見萬物自然皆有春意"。家長當察:課間漫步非惟休憩,實為"格物"之機。蘇軾【日喻】云:"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高考之道,正在將備考化入生活常態。

五、家訓傳統之現代啟示
此十一則承【顏氏家訓】【朱子家訓】餘緒,將"修身應舉"之傳統轉化為現代應試智慧。尤可貴者,其既存"吃得苦中苦"的淬鍊精神,又具"知子莫若父"的溫情關懷。陸九淵云:"人各有能有不能",此信深得因材施教之三昧。

結語:
衡中家書之價值,不在傳授應試技巧,而在展現傳統教育智慧之現代轉型。家長讀者當悟:教育非決戰高考一役,實乃培養"格物致知"之終身能力。昔歐陽修母畫荻教子,今鞏父烹魚傳道,形式雖異,其理一也。願天下父母皆能以此信為鑑,在應試洪流中護持教育本真。
安琪 發表於 2025-8-2 14:03 | 顯示全部樓層
衡水家書之教育三昧與當代科舉啟示錄
(文/國學研修者)

觀鞏氏家書,其言諄諄如【顏氏家訓】,其情切切類【傅雷家書】,然細繹其要,實為當代科舉制度下的一劑醒世良方。今試以"立志""明勢""務實"三綱析之,或可窺見傳統教育智慧在現代語境中的迴響。

一、立志當如松柏,不隨蔓草飄搖
"心無旁騖"四字,實得【朱子讀書法】"居敬持志"之精髓。昔王陽明龍場悟道,正因其在"百死千難"中持守本心。今之學子困於題海,猶若陽明先生所言"在事上磨鍊",然磨鍊非機械重複,乃"主一之功"——如書中所誡"不能控制別人,只能控制自己",恰合【周易】"君子以自強不息"之旨。衡水模式所以見效,非在其嚴苛制度,而在其培養的"每臨大事有靜氣"的修養功夫。

二、明勢若觀水,知濁流而守清源
論及高考不公,家書直指世相,頗有顧炎武【日知錄】針砭時弊之風。然其高明處在於不陷憤懣,而引【菜根譚】"處世不必邀功,無過便是功"的智慧,將現實困境轉化為進取動力。昔范仲淹"劃粥斷齏"時未嘗怨懟科場黑暗,終成"先憂後樂"之胸襟。此信揭示的階層固化現象,恰如【鹽鐵論】所載漢代賢良文學之辯,然其導人"借勢而行"的務實態度,深得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精髓。

三、務實似耕田,深耕易耨待豐年
反對"畢其功於一役"之論,暗合【中庸】"登高必自卑"的漸進之道。王夫之【讀通鑑論】嘗言:"善取者不遽,善守者不懾。"信中"三本水平難逆襲清北"的清醒認知,正是對【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的現代詮釋。至若"不刻意應付迎合"之誡,更與【論語】"古之學者為己"遙相呼應。昔陸九淵教人"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今觀衡水學子晨讀暮習的剪影,恰是這種"為己之學"的當代實踐。

此家書可貴者,在其既承"格物致知"的傳統治學精神,又具"睜眼看世界"的現實關懷。昔張之洞【勸學篇】云:"世運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裏在學。"今讀鞏父之言,方知衡水現象背後,實有千萬家庭以傳統耕讀智慧應對現代教育困境的集體自覺。然須警醒者,高考終非人生終極道場,他日蟾宮折桂後,更當記取【禮記】"大道之行"的天下胸懷,方不負此番寒窗苦讀。

(全文798字)

【按】本文以經史子集為鏡,既析家書之微言大義,復觀教育制度之古今流變,謹守"述而不作"之訓,冀讀者於會心處得三昧真火。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