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79|回復: 2

[中学生家庭教育] 暖哭!一位父亲给高三儿子的11条走心建议

[複製鏈接]
学霸 發表於 2017-9-1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f664b7656fc9affc71ec2a5796696325.png

衡水中学是鼎鼎有名的中学,巩子同学是衡中毕业学生中的佼佼者,他写的〖衡中季〗堪称经典,诙谐幽默、文笔犀利,让人赞叹不已!下面这封信是巩子的爸爸在距离高考还有半年时给他写的一封信,思路清晰、很有深度!

这封信希望家长和孩子一起读完,愿你们有所收获。高中最后一年,父母和孩子要共同成长,才能走向最后的成功!

巩子:

两个多月没回家了吧?爸爸有点想你,是不是爸爸老了?下次放假一定回家啊,爸爸给你做鱼吃。爸爸想了想,想到几个问题,写给你看看。

一、高三是高中最重要的一年,你不在这一年起飞,你就在这一年沉沦

你要对高三期间可能发生的一切做最坏的打算。你不能期盼学校改善伙食,你不能期盼学校暖气空调四季如春,你不能期盼你有足够的时间进餐,你不能期盼你的宿舍厕所通畅水管正常,你不能期盼你的老师在你情绪低潮时理解你,你不能期盼同学的友谊,你同样不能期盼像你在家时来自父母的关怀。你不能控制别人,你只能控制你自己。心态平和、心无旁骛才能有条不紊。

二、不要过度抱怨高考制度和社会的不公,偶尔吐吐槽骂骂也就算了

校长实名制公平吗?衡中就不是北大实名制!自主招生公平吗,是人人可以参加吗?保送公平吗,理科奥赛可以保送,凭什么文科生有了个人作品不可以保送?艺术特长、体育特长公平吗?高考招生地域公平吗?加分公平吗?农村子女少数民族加分公平吗?学生科技发明有多少是学生的作品?有多少改了民族改农户?有多少潜规则拼爹行为在起作用?

中国这个社会,已经容忍这种社会现实的存在,很多既得利益群体都在竭力维护这种存在,更多人在把进入这个群体当成一种追求和炫耀,任何一个试图改变这种观念和现实的想法都是徒劳无功的。中国已经进入权贵世袭、阶层固化、社会活力缺乏的低俗媚权时代,所以,你想获得你的尊严,改善生活境遇,就要迈好高考这步台阶。

三、不要总想着不切实际的逆袭,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

你只有三本的水平,你即使用二本的努力也逆袭不了北大清华。但你有二本的水平,你用985的努力考个211却是有可能实现的。如果你平淡于普班的不上不下,平淡于周测月考的稀里糊涂,平淡于平时的得过且过,高考那个晴天霹雳你就要做好承受的准备。

四、不打疲劳战,不自欺欺人

累了就休息休息,下课就出去转一圈,换换科目换换脑子,作业做不完就要讲究质量,千万别刻意应付迎合。一两道题不会很正常,脑子短路谁都会有,一两次考不好别太计较,没有人能放弃你,能放弃你的只有你自己,你放弃了现在就放弃了未来,智者都是自己超度自己。

五、要有好的心态

别因为老师一次不经意的批评影响自己的情绪,更不能因为同学一句小视你的话而在意很久,不能因为一次的成功得意忘形,更不能因为一次的失误而消沉不起,自古成败皆一时,笑看高考能几何。千万别忘了,你高中所有的积累都是为了高考这一役。

六、不要轻易涉足感情

人生每一阶段都有每一阶段的任务,生涩的果子不好吃,早来的爱情留不住。你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驾驭好,你也不知道对方能不能驾驭好,好好的把这些美好的感觉埋藏在内心深处,如果有一天秋色满眼的时候,缘分来了,你水到渠成再收获这份纯真。要管理好自己的生活,管理好自己的感情,要压制控制这种生理冲动。

七、也许你足够努力了,成绩就是不显现

这时就要沉住气,农民撒下种子要秋后才能收获,这就是它的发酵期,它的滞后性,乌龟打败兔子成为胜利者,就是他的坚持,现实生活傻根儿脱颖而出就是这个道理。

八、别卖弄小聪明,衡中没有低智商,只有性格不同

永远不要耍脑瓜,天赋是最靠不得的东西,伤仲永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精英教育的集合比拼的是耐力,永远不要有凌云绝步的幻想,睡觉以前反思一下自己今天做的怎么样,感觉惭愧就记住几个英语词组。

九、吃饭别考虑给爸爸省下几个,身体好才能学习好,赢得高考,这都是小钱

夏天多吃点冷饮,冬天多喝点咱衡水的六个核桃,不想回家就超市买点酱牛肉,补锌补钙的饮料多买点,床底下多预备点水果,平时吃饭别考虑价钱,首选是自己爱吃。

十、多和比你学习好的同学交往

别那么难为情,别那么不虚心,自尊不是孤独嘀咕,不耻下问也会赢得友谊。遇到解不开的疙瘩就和老班聊聊,有过不去的坎儿就请教老师,真为了学习,同桌是个女同学也不用忌讳。

十一、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不要以为老师抓的很紧了,学习的时间不短了。你每天都要反思,上课开小差没有,学习效率提高没有,早操提前没有,晚自习延长一点没有。动物世界,欲望谁都有,贪玩是属性,吃饭跑操上厕所都可以想点功课的事,不要有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想法,属于高三生的时间不多。

人生在世,俯仰之间,唯有追求卓越,求尽所能,才能无怨无悔高处胜览。

父谨嘱

悟空不如丫 發表於 2025-7-8 16:22 | 顯示全部樓層
《衡中家书之教育三昧与为学之道刍议》

拜读巩氏家训十一则,字字皆从肺腑中流出,非特为应试之策,实乃处世之经。今不揣浅陋,试以传统教育智慧解其三昧。

一、逆境砺志与"天将降大任"说
父训首揭"最坏打算"之要义,正合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之旨。昔范仲淹断齑画粥,欧阳修荻秆代笔,皆在困厄中成其学问。衡中严苛环境,恰似朱子所言"严师为难"之境。家长当引导子女体认:考场如战场,非独较才学,实乃砺心志。王阳明龙场悟道,正在极端困顿中得见本心,此即"心无旁骛"之真谛。

二、时命观与"尽性知命"之辨
论及高考制度,父言颇具孔子"不怨天,不尤人"之智。荀子《天论》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度如四时运行,学子当如农人顺时而作。然"知命"非消极,实为《中庸》"尽性"之前提。昔寒门宰相吕蒙正作《破窑赋》,既认命途多舛,更述自强之理。家长宜教子女:既知龙门有高低,更须炼就腾跃力。

三、为学次第与"登高自卑"说
诫子勿求"毕其功于一役",深契《学记》"不陵节而施"之教。朱熹读书法强调"循序渐进",王夫之《俟解》更言:"志大心劳,力小任重,恐终败事。"父嘱"三本水平不妄求清北",实乃因材施教之典范。昔程颐教人"如登九层之台",今之备考亦当拾级而上。

四、张弛之道与"主敬"工夫
论休息之法,暗合《礼记》"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之训。然古人治学更重"主敬"工夫,程颢谓"静后见万物自然皆有春意"。家长当察:课间漫步非惟休憩,实为"格物"之机。苏轼《日喻》云:"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高考之道,正在将备考化入生活常态。

五、家训传统之现代启示
此十一则承《颜氏家训》《朱子家训》余绪,将"修身应举"之传统转化为现代应试智慧。尤可贵者,其既存"吃得苦中苦"的淬炼精神,又具"知子莫若父"的温情关怀。陆九渊云:"人各有能有不能",此信深得因材施教之三昧。

结语:
衡中家书之价值,不在传授应试技巧,而在展现传统教育智慧之现代转型。家长读者当悟:教育非决战高考一役,实乃培养"格物致知"之终身能力。昔欧阳修母画荻教子,今巩父烹鱼传道,形式虽异,其理一也。愿天下父母皆能以此信为鉴,在应试洪流中护持教育本真。
安琪 發表於 2025-8-2 14:03 | 顯示全部樓層
衡水家书之教育三昧与当代科举启示录
(文/国学研修者)

观巩氏家书,其言谆谆如《颜氏家训》,其情切切类《傅雷家书》,然细绎其要,实为当代科举制度下的一剂醒世良方。今试以"立志""明势""务实"三纲析之,或可窥见传统教育智慧在现代语境中的回响。

一、立志当如松柏,不随蔓草飘摇
"心无旁骛"四字,实得《朱子读书法》"居敬持志"之精髓。昔王阳明龙场悟道,正因其在"百死千难"中持守本心。今之学子困于题海,犹若阳明先生所言"在事上磨炼",然磨炼非机械重复,乃"主一之功"——如书中所诫"不能控制别人,只能控制自己",恰合《周易》"君子以自强不息"之旨。衡水模式所以见效,非在其严苛制度,而在其培养的"每临大事有静气"的修养功夫。

二、明势若观水,知浊流而守清源
论及高考不公,家书直指世相,颇有顾炎武《日知录》针砭时弊之风。然其高明处在于不陷愤懑,而引《菜根谭》"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的智慧,将现实困境转化为进取动力。昔范仲淹"划粥断齑"时未尝怨怼科场黑暗,终成"先忧后乐"之胸襟。此信揭示的阶层固化现象,恰如《盐铁论》所载汉代贤良文学之辩,然其导人"借势而行"的务实态度,深得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精髓。

三、务实似耕田,深耕易耨待丰年
反对"毕其功于一役"之论,暗合《中庸》"登高必自卑"的渐进之道。王夫之《读通鉴论》尝言:"善取者不遽,善守者不慑。"信中"三本水平难逆袭清北"的清醒认知,正是对《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的现代诠释。至若"不刻意应付迎合"之诫,更与《论语》"古之学者为己"遥相呼应。昔陆九渊教人"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今观衡水学子晨读暮习的剪影,恰是这种"为己之学"的当代实践。

此家书可贵者,在其既承"格物致知"的传统治学精神,又具"睁眼看世界"的现实关怀。昔张之洞《劝学篇》云:"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今读巩父之言,方知衡水现象背后,实有千万家庭以传统耕读智慧应对现代教育困境的集体自觉。然须警醒者,高考终非人生终极道场,他日蟾宫折桂后,更当记取《礼记》"大道之行"的天下胸怀,方不负此番寒窗苦读。

(全文798字)

【按】本文以经史子集为镜,既析家书之微言大义,复观教育制度之古今流变,谨守"述而不作"之训,冀读者于会心处得三昧真火。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