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28|回覆: 1

[家庭教育方法] 愛孩子的三個階段·陪伴、教練、尊重,值得父母一看

[複製鏈接]
學霸 發表於 2017-9-1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32e733cf047a08ce9c28074d00cbc81e.jpg

(一)0-6歲,愛等於陪伴

  • 智力的塑造:0-6歲智力發育最快的,50%的智力在4歲前形成,聰明不是腦細胞有多少,而是腦細胞間的連接有多少。在某方面刺激多,腦神經元較粗。在某方面的智力就發達。

  • 情感培養:左腦發達→是邏輯思維強,右腦發達→是創造性思維強,想象力培育,以及完整的情感培養才會有完整的人格表現:這個時間段,不要對孩子約束太多,陪他玩,讓他贏。培育他的溫暖感。

  • 性格的塑造:建立概念,知對錯,把教育放在故事裡,少講道理。有句話說到:習慣於有求必應,必致驕橫無禮;習慣於有求無應,必致自卑消極。孩子的自信和自尊最重要。在這一點上家長要提起重視。

(二)6-12歲,愛等於教練

  • 自信養成:一定要跟着孩子的興趣走,不是為了讓他成名成家。我們要多用拇指教育,而不用食指教育。12歲前要完成2萬次的肯定。讚美一定要及時、當面批評要在寬鬆中嚴肅,這裡可以引用三明治教育:缺點夾在優點中講,批評夾在希望中講。做錯了,錯在哪裡?改掉一次錯,就會越來越好了。

  • 習慣養成:重視細節,所有得到都要經過自己的努力,對自己誠實。

  • 獎勵和懲罰:關注他的喜好,等到該獎勵的時候給他,讓他因肯定而感動。不當眾訓斥,保護好他的自尊。孩子即使做錯事,讓你生氣,也要把事情和愛分開,你犯錯,應批評和懲罰,但懲罰不是為了發泄不滿,而是為了教育,為了愛。每一次的教育都與愛連接在一起。

  • 責任養成:獨立或依賴都是培養出來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認真做、做完整。家長代替他做,卻無法代替一生;教會他做,他可受用一生。

  • 玩與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好玩,才能好好學。

(三)12-18歲,愛等於尊重

他正走在一條以自我為中心的路上:我長大了,要求平等了。你跟朋友怎麼說話,就跟孩子怎麼說話。

  • 家長和老師:別把老師的話當聖旨。讓老師用欣賞的眼光看孩子:孩子哪些地方有進步?所有的孩子都怕老師告黑狀。讓孩子喜歡老師很重要。

  • 學業和成績: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學習成績更重要。一時的成績,不能代表一生的成敗,不斷的成長,才能造就一生的成就。千萬不要因為成績差而讓孩子產生歉疚感、負罪感。

  • 給平台:鼓勵去圖書館,培養閱讀的習慣。勵參加文體團隊活動。鼓勵在安全的前提下,行萬里路。讓孩子熱愛生活,參加暑期親子夏令營。

  • 給榜樣:與誰同行,向誰學習。恰當的目標,鼓勵達成。多關心、多溝通、多撫摸。撫摸對孩子心理影響巨大,傳遞理解、信任、尊重。永遠記得讓家成為每個孩子心中溫暖的港灣,不要讓家成為競技場。

風清雲談 發表於 2025-4-30 05: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親子教育三階次第:從形神相守到德業相成】

(按:此篇依【學記】"時教必有正業"之理,參酌現代發展心理學,分疏親子教化三階要義)

一、童蒙養正階段(0-6歲)
此階段當法【周易】"蒙以養正"之旨。神經發育之速,猶若春苗勃發,【黃帝內經】所謂"稚陽未充,稚陰未長"之時。昔王弼注【老子】"專氣致柔"云:"任自然之氣,致至柔之和",正合此期教養要訣。

腦神經元連接之道,暗合【淮南子】"形者神之舍"之理。多感官刺激猶若五色染絲(【墨子·所染】),故事教化勝於直述道理,此【韓詩外傳】"夫明鏡者所以照形,往古者所以知今"之深意。情感培育當如【禮記】"溫柔敦厚"之教,遊戲互動間須守"讓則禮,爭則暴"(【晏子春秋】)的中和之道。

二、少儀立基階段(6-12歲)
此期宜取法【論語】"循循然善誘人"之教。自信養成當如孟子言"有如時雨化之者",今所謂"拇指教育"實與【顏氏家訓】"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古今呼應。

習慣培育須合【朱子家訓】"黎明即起,灑掃庭除"的踐履精神。獎懲之道,當效法【呂氏春秋】"賞罰信乎民"的慎刑思想,錯處當如【春秋】筆法"微而顯,志而晦"。責任意識培養,正是【尚書】"若考作室,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構"的現代詮釋。

三、弱冠明德階段(12-18歲)
此時當行【儀禮】"冠者禮之始也"的尊重之道。青少年"自我中心"實為【孟子】"萬物皆備於我"的成長序曲,平等對話乃【周易】"二人同心"的現代演繹。

學業指導宜本【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之訓,心理健康更重於【左傳】"太上有立德"之旨。平台給予當如孔子"游於藝"之教,榜樣選擇須契【荀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之誡。閱讀習慣養成,正是司馬遷"紬史記石室金匱之書"的現代延續。

(結語)三階教化,實乃【大學】"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的生動體現。由形神相守而德業相成,終達【孝經】"立身行道"之境。父母若能參透此中次第,則家教可臻【文心雕龍】"沿根討葉,思轉自圓"的化境。

(全篇凡798字,依經立論,古今互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