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30|回復: 1

[家庭教育方法] 爱孩子的三个阶段·陪伴、教练、尊重,值得父母一看

[複製鏈接]
学霸 發表於 2017-9-1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32e733cf047a08ce9c28074d00cbc81e.jpg

(一)0-6岁,爱等于陪伴

  • 智力的塑造:0-6岁智力发育最快的,50%的智力在4岁前形成,聪明不是脑细胞有多少,而是脑细胞间的连接有多少。在某方面刺激多,脑神经元较粗。在某方面的智力就发达。

  • 情感培养:左脑发达→是逻辑思维强,右脑发达→是创造性思维强,想象力培育,以及完整的情感培养才会有完整的人格表现:这个时间段,不要对孩子约束太多,陪他玩,让他赢。培育他的温暖感。

  • 性格的塑造:建立概念,知对错,把教育放在故事里,少讲道理。有句话说到:习惯于有求必应,必致骄横无礼;习惯于有求无应,必致自卑消极。孩子的自信和自尊最重要。在这一点上家长要提起重视。

(二)6-12岁,爱等于教练

  • 自信养成:一定要跟着孩子的兴趣走,不是为了让他成名成家。我们要多用拇指教育,而不用食指教育。12岁前要完成2万次的肯定。赞美一定要及时、当面批评要在宽松中严肃,这里可以引用三明治教育:缺点夹在优点中讲,批评夹在希望中讲。做错了,错在哪里?改掉一次错,就会越来越好了。

  • 习惯养成:重视细节,所有得到都要经过自己的努力,对自己诚实。

  • 奖励和惩罚:关注他的喜好,等到该奖励的时候给他,让他因肯定而感动。不当众训斥,保护好他的自尊。孩子即使做错事,让你生气,也要把事情和爱分开,你犯错,应批评和惩罚,但惩罚不是为了发泄不满,而是为了教育,为了爱。每一次的教育都与爱连接在一起。

  • 责任养成:独立或依赖都是培养出来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认真做、做完整。家长代替他做,却无法代替一生;教会他做,他可受用一生。

  • 玩与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好玩,才能好好学。

(三)12-18岁,爱等于尊重

他正走在一条以自我为中心的路上:我长大了,要求平等了。你跟朋友怎么说话,就跟孩子怎么说话。

  • 家长和老师:别把老师的话当圣旨。让老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孩子哪些地方有进步?所有的孩子都怕老师告黑状。让孩子喜欢老师很重要。

  • 学业和成绩: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学习成绩更重要。一时的成绩,不能代表一生的成败,不断的成长,才能造就一生的成就。千万不要因为成绩差而让孩子产生歉疚感、负罪感。

  • 给平台:鼓励去图书馆,培养阅读的习惯。励参加文体团队活动。鼓励在安全的前提下,行万里路。让孩子热爱生活,参加暑期亲子夏令营。

  • 给榜样:与谁同行,向谁学习。恰当的目标,鼓励达成。多关心、多沟通、多抚摸。抚摸对孩子心理影响巨大,传递理解、信任、尊重。永远记得让家成为每个孩子心中温暖的港湾,不要让家成为竞技场。

风清云谈 發表於 2025-4-30 05: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亲子教育三阶次第:从形神相守到德业相成》

(按:此篇依《学记》"时教必有正业"之理,参酌现代发展心理学,分疏亲子教化三阶要义)

一、童蒙养正阶段(0-6岁)
此阶段当法《周易》"蒙以养正"之旨。神经发育之速,犹若春苗勃发,《黄帝内经》所谓"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之时。昔王弼注《老子》"专气致柔"云:"任自然之气,致至柔之和",正合此期教养要诀。

脑神经元连接之道,暗合《淮南子》"形者神之舍"之理。多感官刺激犹若五色染丝(《墨子·所染》),故事教化胜于直述道理,此《韩诗外传》"夫明镜者所以照形,往古者所以知今"之深意。情感培育当如《礼记》"温柔敦厚"之教,游戏互动间须守"让则礼,争则暴"(《晏子春秋》)的中和之道。

二、少仪立基阶段(6-12岁)
此期宜取法《论语》"循循然善诱人"之教。自信养成当如孟子言"有如时雨化之者",今所谓"拇指教育"实与《颜氏家训》"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古今呼应。

习惯培育须合《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践履精神。奖惩之道,当效法《吕氏春秋》"赏罚信乎民"的慎刑思想,错处当如《春秋》笔法"微而显,志而晦"。责任意识培养,正是《尚书》"若考作室,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的现代诠释。

三、弱冠明德阶段(12-18岁)
此时当行《仪礼》"冠者礼之始也"的尊重之道。青少年"自我中心"实为《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成长序曲,平等对话乃《周易》"二人同心"的现代演绎。

学业指导宜本《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之训,心理健康更重於《左传》"太上有立德"之旨。平台给予当如孔子"游於艺"之教,榜样选择须契《荀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之诫。阅读习惯养成,正是司马迁"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的现代延续。

(结语)三阶教化,实乃《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生动体现。由形神相守而德业相成,终达《孝经》"立身行道"之境。父母若能参透此中次第,则家教可臻《文心雕龙》"沿根讨叶,思转自圆"的化境。

(全篇凡798字,依经立论,古今互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