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964|回覆: 2

[訓詁學] 【每日一字】柴·此木為柴山山出

[複製連結]
中央紀委監察部 發表於 2017-11-1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310b857462992e6ac18aa536b2daf4a.jpg
d9ce33b9032501d09dcd550a11e7fd88.png


173e6290d8ba9bfe0be93418aa885c04.jpg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這是王維的【鹿柴】,描寫空山深林在傍晚時刻的景色,無言而有畫意。鹿柴,是輞川的地名,這個柴,讀作zhài。


3b4891ceea8e6215f291c42946ad8ed5.png

  【說文解字】言『柴,小木散材。』柴的本義是指枯枝。這些枯枝散木不能做棟樑,人們便將其收集拾落,用來燒火、做飯、取暖,或者上山砍柴、打柴,下山賣柴,來維持生活。漢代的朱買臣,原本就是依靠上山砍柴、下山賣柴為生的。另外,柴又可用於祭祀之中。【禮記·月令】中說:『乃命四監收秩薪柴,以共郊、廟及百祀之薪燎。』收集柴火,以供各種祭祀所需。薪也是柴火,如果將薪與柴再作細分,其中那些大一點的可以劈開分小的是薪,而那些捆束的細木則是柴,『大者可析謂之薪,小者合束謂之柴』。


2881f7a7544642db690fc4e1f11ada6e.png

  除此之外,這些細細散散的小木材,也常常被人們用來搭建籬笆、柵欄,因此柴也就引申為用於防衛的籬笆或柵欄。古代軍隊在野外行進,半路駐紮的時候,會豎起一些散木以為區落,時人謂之『柴籬』,後來不知怎的,這個意義的『柴』的字音在流傳之中,轉入去聲,讀作zhài,也就是後來的『寨』字。


40d14ec415c09d99fb877a2e6ca133ba.png

  當然了,對於大部分貧苦百姓而言,柴還可以做成門。用柴木做門,可見人家之貧寒、房屋之簡陋了,因此柴門就與茅屋、草徑一起,構成了一種經典的陋室形象。不過在隱居士人看來,柴門又別有一種安逸與靜謐,與隱居生活聯繫起來,在簡陋之外顯現出一種安靜的隱士風味。


1229810fd25689108bcca15e194758b5.jpg

錢選 歸去來辭圖 局部

  扁舟乘興,讀書相映,不如高臥柴門靜。錢選畫陶淵明,就畫陶淵明乘着小船歸來,岸上柳樹掩映之下,是一道土牆、一扇柴門,不免讓人聯想起【歸去來兮辭】中的『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一段場景,柴門打開,迎接着歸隱而來的主人。在詩詞之中,柴門也多用來表現隱居生活和田園風味。比如王維有詩言『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詩人在柴門之外,倚杖聽風,傍晚的蟬聲隱隱約約,寒山的清泉叮叮咚咚,渡頭余落日,墟裏上孤煙,一片和諧靜謐。


dea95ed65bad1d48eeaff85bb70d8e07.jpg

  對於古代中國這樣一個農耕社會來說,漁樵耕讀,是大部分勞動人民的基本生活方式,其中漁父打魚為生,樵夫砍柴為生。這兩個看似普通的身份,在中國古代文學裏,卻煥發出不一樣的風采。【桃花扇】結尾,已經成為樵夫的蘇崑生,進城賣柴,看到當時場景,一路傷心,回來編成一套北曲,唱出了一段歷史滄桑。【水滸傳】第九十七回,也描寫了一個頗為不同的樵夫,他腰插柯斧,將扁擔做個拐杖,口中還唱着歌,歌詞富有意味:上山如挽舟,下山如順流。挽舟當自戒,順流常自由。我今上山者,預為下山謀。


9ef8f05a6a0862c965db0dafe19c326b.jpg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漁父和樵夫,好像是入世又出世的隱士高人,他們一個打魚,一個砍柴,在日常生計之外,卻能有『慣看風月』的胸懷,能將千古的功業當作閒話笑談。『多少六朝興廢事,盡入漁樵閒話。』古今世事便化為一曲樵歌一首漁唱,在他們輕盈的聲音裏,帶出歷史的沉重。


eba29e4acf7b4291a09df7d64bc5417c.jpg

  不過在文學之外,樵夫更多的還是過着平常的生活。日日上山,日日砍柴,背柴下山,挑柴換錢,延續着年復一年、代復一代的生活,一板一眼,一步一印,踏實、穩妥且安靜地度過每一個春夏秋冬。好像只有燃燒柴火發出的嗶嗶啵啵的聲音,證明這歲月在其所經之處留下的痕跡。


014644a4161ffc8ea00ff57121719eab.png

  正是這種慣常的生活,積累了不少生活中的智慧。比如眾人拾柴火焰高。人人都有揀柴打柴的心氣,人人都有添磚加瓦的意願,火就旺,力量就大,目標就更能實現。再比如磨刀不誤砍柴工。好的樵夫,從不吝嗇磨刀的功夫,因為他知道,刀磨快了,砍起柴來才更快。砍柴如此,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


c143a1c2796ab9c50667587d65f02bee.jpg

  我們又何嘗不是一個穿梭於山林的樵夫,為了能有足夠的柴火,需要深諳這片山林、準備趁手的工具,需要練好身手、提起幹勁。匯聚拾柴的力量,燃起時代的火炬;練好砍柴的本領,做時代的樵夫。(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施希茜)

向亦 發表於 2025-5-29 00:08 | 顯示全部樓層
【釋"柴":從薪火之微到精神藩籬的文明演進】

"柴"字構形甚古,甲骨文作"𣎻",象木枝交錯之形。【說文】訓"小木散材"誠為確詁,然此字所承載的文化意涵,實遠超許慎所見。今試從三重維度解之:

一、物質文明之基
"柴"之為物,先民"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詩經·齊風】),自新石器時代即與人類文明相伴。朱買臣負薪讀書典故,正揭示其雙重價值:既為"饔飧之所資"(【漢書】本傳注),亦成砥礪心志之物。考古所見半坡遺址灶坑積薪,與【周禮·地官】"委人掌斂薪芻"制度相印證,足見其在禮制中的特殊地位。鄭玄注【禮記】"薪燎"謂"燔柴升煙以報陽",此乃原始火崇拜在周禮中的遺存。

二、軍事防禦之變
"柴"轉為"寨"音,實反映古代軍事語言學現象。【左傳·襄公十八年】"塹防門而守之廣裏"杜預註:"塹,溝也;防,寨也。"此音變軌跡與"責"之與"債"同。敦煌寫本【伍子胥變文】"楚王聞之,遂築魚(漁)之寨",恰證中古時期"柴""寨"混用。軍事考古所見漢代障塞遺址,其木柵構造正合"柴籬"本義。

三、精神家園之喻
柴門意象經六朝文人重構,形成特殊審美範式。陶淵明"荊扉晝常閉"(【歸園田居】)開其端,王維"日暮掩柴扉"(【山居即事】)承其緒。宋人郭熙【林泉高致】論"山居"必言"柴門臨水",此審美意識至元代錢選【歸去來圖】達於極致。值得注意的是,敦煌莫高窟第285窟西魏壁畫已有山居柴門圖像,可見此意象早植根於華夏集體無意識。

"柴"字演進暗合文明發展軌跡:從實用性的"束薪"(【詩經·王風】),到防禦性的"柴柵"(【墨子·備城門】),終至精神性的"柴桑"(陶淵明故裏)。一字之微,而文明大義存焉。今人觀"鹿柴"之景,當思此木石枯榮間,實有千年文脈流轉不息。
陸油 發表於 2025-6-29 0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釋"柴":從薪火之微到籬落之固的語用衍變】

"柴"字之訓詁,實為觀察先民物質生活與精神世界的一扇明窗。許慎【說文】以"小木散材"為本義,恰揭示了漢字構形中的實用主義思維——"此木為柴"的拆字聯,正暗合古人"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造字智慧。段玉裁注【說文】時特別指出:"薪柴對文則異,散文則通",這種細微區分,折射出古代燃料採集制度的精密。

王維【鹿柴】詩中的"zhài"音,實為"柴"字軍事防禦義的語音孳乳。【三國志·魏書】載"立柴營"之制,【資治通鑑】胡三省注云:"柴營者,樹木為柵以為固",可見從燃料到防禦工事的語義拓展,反映了先民對自然材料的創造性運用。語音分化現象在漢語史中並非孤例,如"陳"之與"陣",皆屬義變導致音變之典型。

柴門的文化意象尤值玩味。杜甫"柴門鳥雀噪"與王維"日暮掩柴扉"形成鮮明對照:前者是亂世貧士的生存實錄,後者則升華為隱逸美學的符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乃瞻衡宇,載欣載奔"的柴門,經錢選畫筆點染,遂成文人精神家園的圖騰。這種物質匱乏與精神富足的辯證,正是中國士大夫"安貧樂道"傳統的生動註腳。

祭祀用柴的禮制尤見深意。【周禮·天官】"以禋祀祀昊天上帝"鄭玄註:"禋之言煙",可知燔柴祭天實為溝通人神的物質媒介。【詩經·棫樸】"芃芃棫樸,薪之槱之"的描寫,更將柴火提升到"文王育人"的隱喻高度。從實用燃料到神聖祭品,"柴"的語義場完成了從物質到精神的超越。

考"柴"字演變,可見漢字承載的文化密碼:其形記錄先民對自然材料的認知,其音分化反映社會功能的需求,其義延伸暗含文明演進的軌跡。一字之微,而天地人三才之道備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