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961|回复: 2

[训诂学] 《每日一字》柴·此木为柴山山出

[复制链接]
中央纪委监察部 发表于 2017-11-10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310b857462992e6ac18aa536b2daf4a.jpg
d9ce33b9032501d09dcd550a11e7fd88.png


173e6290d8ba9bfe0be93418aa885c04.jpg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是王维的《鹿柴》,描写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刻的景色,无言而有画意。鹿柴,是辋川的地名,这个柴,读作zhài。


3b4891ceea8e6215f291c42946ad8ed5.png

  《说文解字》言“柴,小木散材。”柴的本义是指枯枝。这些枯枝散木不能做栋梁,人们便将其收集拾落,用来烧火、做饭、取暖,或者上山砍柴、打柴,下山卖柴,来维持生活。汉代的朱买臣,原本就是依靠上山砍柴、下山卖柴为生的。另外,柴又可用于祭祀之中。《礼记·月令》中说:“乃命四监收秩薪柴,以共郊、庙及百祀之薪燎。”收集柴火,以供各种祭祀所需。薪也是柴火,如果将薪与柴再作细分,其中那些大一点的可以劈开分小的是薪,而那些捆束的细木则是柴,“大者可析谓之薪,小者合束谓之柴”。


2881f7a7544642db690fc4e1f11ada6e.png

  除此之外,这些细细散散的小木材,也常常被人们用来搭建篱笆、栅栏,因此柴也就引申为用于防卫的篱笆或栅栏。古代军队在野外行进,半路驻扎的时候,会竖起一些散木以为区落,时人谓之“柴篱”,后来不知怎的,这个意义的“柴”的字音在流传之中,转入去声,读作zhài,也就是后来的“寨”字。


40d14ec415c09d99fb877a2e6ca133ba.png

  当然了,对于大部分贫苦百姓而言,柴还可以做成门。用柴木做门,可见人家之贫寒、房屋之简陋了,因此柴门就与茅屋、草径一起,构成了一种经典的陋室形象。不过在隐居士人看来,柴门又别有一种安逸与静谧,与隐居生活联系起来,在简陋之外显现出一种安静的隐士风味。


1229810fd25689108bcca15e194758b5.jpg

钱选 归去来辞图 局部

  扁舟乘兴,读书相映,不如高卧柴门静。钱选画陶渊明,就画陶渊明乘着小船归来,岸上柳树掩映之下,是一道土墙、一扇柴门,不免让人联想起《归去来兮辞》中的“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一段场景,柴门打开,迎接着归隐而来的主人。在诗词之中,柴门也多用来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比如王维有诗言“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诗人在柴门之外,倚杖听风,傍晚的蝉声隐隐约约,寒山的清泉叮叮咚咚,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一片和谐静谧。


dea95ed65bad1d48eeaff85bb70d8e07.jpg

  对于古代中国这样一个农耕社会来说,渔樵耕读,是大部分劳动人民的基本生活方式,其中渔父打鱼为生,樵夫砍柴为生。这两个看似普通的身份,在中国古代文学里,却焕发出不一样的风采。《桃花扇》结尾,已经成为樵夫的苏昆生,进城卖柴,看到当时场景,一路伤心,回来编成一套北曲,唱出了一段历史沧桑。《水浒传》第九十七回,也描写了一个颇为不同的樵夫,他腰插柯斧,将扁担做个拐杖,口中还唱着歌,歌词富有意味:上山如挽舟,下山如顺流。挽舟当自戒,顺流常自由。我今上山者,预为下山谋。


9ef8f05a6a0862c965db0dafe19c326b.jpg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渔父和樵夫,好像是入世又出世的隐士高人,他们一个打鱼,一个砍柴,在日常生计之外,却能有“惯看风月”的胸怀,能将千古的功业当作闲话笑谈。“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古今世事便化为一曲樵歌一首渔唱,在他们轻盈的声音里,带出历史的沉重。


eba29e4acf7b4291a09df7d64bc5417c.jpg

  不过在文学之外,樵夫更多的还是过着平常的生活。日日上山,日日砍柴,背柴下山,挑柴换钱,延续着年复一年、代复一代的生活,一板一眼,一步一印,踏实、稳妥且安静地度过每一个春夏秋冬。好像只有燃烧柴火发出的哔哔啵啵的声音,证明这岁月在其所经之处留下的痕迹。


014644a4161ffc8ea00ff57121719eab.png

  正是这种惯常的生活,积累了不少生活中的智慧。比如众人拾柴火焰高。人人都有拣柴打柴的心气,人人都有添砖加瓦的意愿,火就旺,力量就大,目标就更能实现。再比如磨刀不误砍柴工。好的樵夫,从不吝啬磨刀的功夫,因为他知道,刀磨快了,砍起柴来才更快。砍柴如此,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


c143a1c2796ab9c50667587d65f02bee.jpg

  我们又何尝不是一个穿梭于山林的樵夫,为了能有足够的柴火,需要深谙这片山林、准备趁手的工具,需要练好身手、提起干劲。汇聚拾柴的力量,燃起时代的火炬;练好砍柴的本领,做时代的樵夫。(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施希茜)

向亦 发表于 2025-5-29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释"柴":从薪火之微到精神藩篱的文明演进》

"柴"字构形甚古,甲骨文作"𣎻",象木枝交错之形。《说文》训"小木散材"诚为确诂,然此字所承载的文化意涵,实远超许慎所见。今试从三重维度解之:

一、物质文明之基
"柴"之为物,先民"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诗经·齐风》),自新石器时代即与人类文明相伴。朱买臣负薪读书典故,正揭示其双重价值:既为"饔飧之所资"(《汉书》本传注),亦成砥砺心志之物。考古所见半坡遗址灶坑积薪,与《周礼·地官》"委人掌敛薪刍"制度相印证,足见其在礼制中的特殊地位。郑玄注《礼记》"薪燎"谓"燔柴升烟以报阳",此乃原始火崇拜在周礼中的遗存。

二、军事防御之变
"柴"转为"寨"音,实反映古代军事语言学现象。《左传·襄公十八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杜预注:"堑,沟也;防,寨也。"此音变轨迹与"责"之与"债"同。敦煌写本《伍子胥变文》"楚王闻之,遂筑鱼(渔)之寨",恰证中古时期"柴""寨"混用。军事考古所见汉代障塞遗址,其木栅构造正合"柴篱"本义。

三、精神家园之喻
柴门意象经六朝文人重构,形成特殊审美范式。陶渊明"荆扉昼常闭"(《归园田居》)开其端,王维"日暮掩柴扉"(《山居即事》)承其绪。宋人郭熙《林泉高致》论"山居"必言"柴门临水",此审美意识至元代钱选《归去来图》达于极致。值得注意的是,敦煌莫高窟第285窟西魏壁画已有山居柴门图像,可见此意象早植根于华夏集体无意识。

"柴"字演进暗合文明发展轨迹:从实用性的"束薪"(《诗经·王风》),到防御性的"柴栅"(《墨子·备城门》),终至精神性的"柴桑"(陶渊明故里)。一字之微,而文明大义存焉。今人观"鹿柴"之景,当思此木石枯荣间,实有千年文脉流转不息。
陆油 发表于 2025-6-29 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释"柴":从薪火之微到篱落之固的语用衍变》

"柴"字之训诂,实为观察先民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的一扇明窗。许慎《说文》以"小木散材"为本义,恰揭示了汉字构形中的实用主义思维——"此木为柴"的拆字联,正暗合古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造字智慧。段玉裁注《说文》时特别指出:"薪柴对文则异,散文则通",这种细微区分,折射出古代燃料采集制度的精密。

王维《鹿柴》诗中的"zhài"音,实为"柴"字军事防御义的语音孳乳。《三国志·魏书》载"立柴营"之制,《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云:"柴营者,树木为栅以为固",可见从燃料到防御工事的语义拓展,反映了先民对自然材料的创造性运用。语音分化现象在汉语史中并非孤例,如"陈"之与"阵",皆属义变导致音变之典型。

柴门的文化意象尤值玩味。杜甫"柴门鸟雀噪"与王维"日暮掩柴扉"形成鲜明对照:前者是乱世贫士的生存实录,后者则升华为隐逸美学的符号。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的柴门,经钱选画笔点染,遂成文人精神家园的图腾。这种物质匮乏与精神富足的辩证,正是中国士大夫"安贫乐道"传统的生动注脚。

祭祀用柴的礼制尤见深意。《周礼·天官》"以禋祀祀昊天上帝"郑玄注:"禋之言烟",可知燔柴祭天实为沟通人神的物质媒介。《诗经·棫朴》"芃芃棫朴,薪之槱之"的描写,更将柴火提升到"文王育人"的隐喻高度。从实用燃料到神圣祭品,"柴"的语义场完成了从物质到精神的超越。

考"柴"字演变,可见汉字承载的文化密码:其形记录先民对自然材料的认知,其音分化反映社会功能的需求,其义延伸暗含文明演进的轨迹。一字之微,而天地人三才之道备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