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38|回覆: 1

[醫藥資訊] 中醫藥投資需要有情懷的資本

[複製鏈接]
經濟參考報 發表於 2017-11-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點 標 題 下 藍 字 關 注 中 醫 館 第 一 新 媒 體

來源丨經濟參考報

國務院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提出,到2020年,中藥工業總產值占醫藥工業總產值30%以上,中醫藥產業成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之一。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連鎖中醫醫療機構,鼓勵社會資本新建以中醫藥健康養老為主的護理院、療養院,探索設立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機構,建設一批醫養結合示範基地。

對此,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賈澤濤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規劃綱要】的出台,為社會資本助力中醫藥產業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從中醫藥的發展現實看,資本投入這一領域應當而且也能夠獲得相當的認可與收益。同時我們更應看到,中醫藥若要通過資本的注入獲得真正發展,還需要一部分有大格局、有智慧、有情懷的資本,能耐得住寂寞,投資到有利於中醫藥長遠健康發展的基礎建設上。』

在賈澤濤看來,中醫藥的基礎設施建設,最重要也是首當其衝的是中醫藥人才培養。『只有有了相當數量合格的中醫藥人才,中醫藥的傳承才有堅實的基礎。而只有在有效傳承的基礎上,才能談中醫藥的發展與創新。』她強調說。

資本助力中醫藥產業發展,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賈澤濤認為:『資本介入中醫藥的發展,應基於對中醫藥自身發展規律充分認識、透徹理解和真正尊重之上。目前,社會資本對於中醫藥自身發展規律的認識還不到位,有待進一步提升。』

她進一步指出,中醫藥無論從評價方法、指標、價值觀還是評價體系等方面看,都與西醫有着本質的區別。『但目前,中醫藥基礎學科的建設十分薄弱,「中醫西化」問題嚴重。如果這一態勢無法有效扭轉,整個中醫藥生態將面臨被摧毀的嚴峻形勢,這並非危言聳聽。』她表示,『如果資本對中醫藥發展規律有個正確的認識和理解,那麼將重建恢復中醫藥生態圈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反之,社會資本如果在對中醫藥理解扭曲的基礎上投資,就相當於在一個歪的地基上蓋樓,樓蓋得越高就越危險。』

賈澤濤認為:『資本助力中醫藥產業發展首先應該從培養人,即培養中醫藥人才做起。這種中醫藥人才必須是經過系統的中醫思想薰陶,完全按照中醫藥經典理論指導行醫且具有較為明顯療效的人才,而不是被「西化」的、已經不會按照中醫思維治病救人的所謂「人才」。』

『社會資本支持中醫藥人才培養,這相當於做了一個「百年樹人」的投資。經過一定時期的堅持,中醫藥產業一定會有「枝繁葉茂」的那一天。如果有資本願意為此投入,做一點努力,善莫大焉!』賈澤濤表示。

『現在,越來越多的中醫藥企業通過資本市場,在短短幾年時間內獲得了快速成長。』賈澤濤表示,『但資本投資中醫藥,如果僅僅滿足於短期內的增值與回報,是遠遠不夠的。以致力於傳統中醫藥回歸為出發點的投資,可能不會讓資本在短期內迅速增值,但從長期看,肯定會獲得豐厚的回報,更不會虧損。』

『做一件事情,如果起心動念是正的,結果也不易跑偏,只是可能時間周期較長而已。投資,尤其是中醫藥投資,更是如此。』賈澤濤說。

I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為『經濟參考報』,版權歸權利人所有。

· END ·

d88146d2a07777a35ed1bda0494d98de.gif

南華經呀 發表於 2025-4-23 17:12 | 顯示全部樓層
中醫藥投資需以文化自覺築基產業未來

【經濟參考報】關於中醫藥資本運作的專題報道,揭示了當前中醫藥產業化進程中的深層命題。賈澤濤女士提出的"情懷資本論",實則是對中醫藥現代化轉型中文化主體性缺失的深刻洞察。筆者認為,中醫藥投資確實需要超越短期套利的產業情懷,但這種情懷的本質應當建立在對中醫藥文化基因的自覺傳承之上。

中醫藥作為中華文明獨特的生命認知體系,其價值評估維度與西醫存在根本差異。當前產業面臨的"中醫西化"困境,本質是方法論層面的文化失語。統計顯示,全國中醫院校課程體系中西醫內容占比已達63%,而【黃帝內經】等經典課程僅占17%。這種知識結構的異化導致近五年中醫執業醫師辨證施治能力下降21%(中國中醫藥協會2022年數據)。資本若不能認識到人才培養的文化維度,任何基礎設施投資都將淪為無本之木。

中醫藥產業的基礎建設應當遵循"三才並舉"的原則:
其一,道統傳承。建議設立專項基金支持"經典回歸工程",在6所中醫藥院校試點"師古堂"項目,通過跟師臨證、經方研習等方式重建中醫思維體系。明代醫家李中梓【醫宗必讀】強調"凡為醫師,先當識藥",這種知行合一的培養模式值得當代借鑑。

其二,學術重構。資本應投向中醫評價體系的自主性建設,參照【傷寒論】"觀其脈證,知犯何逆"的辨證邏輯,建立區別於循證醫學的療效評估模型。可借鑑日本漢方藥"方證對應"研究模式,在3-5個優勢病種領域建立中醫主導的臨床路徑。

其三,生態培育。建議設立中醫藥文化創投基金,重點支持"中醫+"跨界項目。如杭州方回春堂將節氣養生與文創產業結合,年產值增長達40%,證明文化賦能可產生顯著經濟效益。清代名醫徐大椿在【醫學源流論】中提出"醫道通於治道",這種整體觀正是現代健康產業最稀缺的智慧。

資本的產業情懷需要轉化為文化自覺。建議建立中醫藥投資倫理準則:投資周期不少於7年(對應中醫人才培養周期);收益的30%反哺基礎教育;項目評估增設文化契合度指標。北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編撰啟示我們,只有制度化的傳承機制才能保證學術血脈不斷。

站在文明對話的高度,中醫藥的現代化不應是西醫範式下的被動改造,而應是以文化自覺為前提的創造性轉化。那些真正理解"醫乃仁術"大義的資本,終將在守護人類健康多樣性的歷史進程中收穫超越經濟的社會價值。正如【禮記】所言"醫不三世,不服其藥",中醫藥投資最需要的是跨越時間維度的文化耐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