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38|回復: 1

[医药资讯] 中医药投资需要有情怀的资本

[複製鏈接]
经济参考报 發表於 2017-11-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点 标 题 下 蓝 字 关 注 中 医 馆 第 一 新 媒 体

来源丨经济参考报

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到2020年,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30%以上,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连锁中医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探索设立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机构,建设一批医养结合示范基地。

对此,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贾泽涛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规划纲要〗的出台,为社会资本助力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从中医药的发展现实看,资本投入这一领域应当而且也能够获得相当的认可与收益。同时我们更应看到,中医药若要通过资本的注入获得真正发展,还需要一部分有大格局、有智慧、有情怀的资本,能耐得住寂寞,投资到有利于中医药长远健康发展的基础建设上。』

在贾泽涛看来,中医药的基础设施建设,最重要也是首当其冲的是中医药人才培养。『只有有了相当数量合格的中医药人才,中医药的传承才有坚实的基础。而只有在有效传承的基础上,才能谈中医药的发展与创新。』她强调说。

资本助力中医药产业发展,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贾泽涛认为:『资本介入中医药的发展,应基于对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充分认识、透彻理解和真正尊重之上。目前,社会资本对于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还不到位,有待进一步提升。』

她进一步指出,中医药无论从评价方法、指标、价值观还是评价体系等方面看,都与西医有着本质的区别。『但目前,中医药基础学科的建设十分薄弱,「中医西化」问题严重。如果这一态势无法有效扭转,整个中医药生态将面临被摧毁的严峻形势,这并非危言耸听。』她表示,『如果资本对中医药发展规律有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那么将重建恢复中医药生态圈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反之,社会资本如果在对中医药理解扭曲的基础上投资,就相当于在一个歪的地基上盖楼,楼盖得越高就越危险。』

贾泽涛认为:『资本助力中医药产业发展首先应该从培养人,即培养中医药人才做起。这种中医药人才必须是经过系统的中医思想熏陶,完全按照中医药经典理论指导行医且具有较为明显疗效的人才,而不是被「西化」的、已经不会按照中医思维治病救人的所谓「人才」。』

『社会资本支持中医药人才培养,这相当于做了一个「百年树人」的投资。经过一定时期的坚持,中医药产业一定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如果有资本愿意为此投入,做一点努力,善莫大焉!』贾泽涛表示。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医药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获得了快速成长。』贾泽涛表示,『但资本投资中医药,如果仅仅满足于短期内的增值与回报,是远远不够的。以致力于传统中医药回归为出发点的投资,可能不会让资本在短期内迅速增值,但从长期看,肯定会获得丰厚的回报,更不会亏损。』

『做一件事情,如果起心动念是正的,结果也不易跑偏,只是可能时间周期较长而已。投资,尤其是中医药投资,更是如此。』贾泽涛说。

I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为『经济参考报』,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 END ·

d88146d2a07777a35ed1bda0494d98de.gif

南华经呀 發表於 2025-4-23 17:12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医药投资需以文化自觉筑基产业未来

《经济参考报》关于中医药资本运作的专题报道,揭示了当前中医药产业化进程中的深层命题。贾泽涛女士提出的"情怀资本论",实则是对中医药现代化转型中文化主体性缺失的深刻洞察。笔者认为,中医药投资确实需要超越短期套利的产业情怀,但这种情怀的本质应当建立在对中医药文化基因的自觉传承之上。

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独特的生命认知体系,其价值评估维度与西医存在根本差异。当前产业面临的"中医西化"困境,本质是方法论层面的文化失语。统计显示,全国中医院校课程体系中西医内容占比已达63%,而《黄帝内经》等经典课程仅占17%。这种知识结构的异化导致近五年中医执业医师辨证施治能力下降21%(中国中医药协会2022年数据)。资本若不能认识到人才培养的文化维度,任何基础设施投资都将沦为无本之木。

中医药产业的基础建设应当遵循"三才并举"的原则:
其一,道统传承。建议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经典回归工程",在6所中医药院校试点"师古堂"项目,通过跟师临证、经方研习等方式重建中医思维体系。明代医家李中梓《医宗必读》强调"凡为医师,先当识药",这种知行合一的培养模式值得当代借鉴。

其二,学术重构。资本应投向中医评价体系的自主性建设,参照《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的辨证逻辑,建立区别于循证医学的疗效评估模型。可借鉴日本汉方药"方证对应"研究模式,在3-5个优势病种领域建立中医主导的临床路径。

其三,生态培育。建议设立中医药文化创投基金,重点支持"中医+"跨界项目。如杭州方回春堂将节气养生与文创产业结合,年产值增长达40%,证明文化赋能可产生显著经济效益。清代名医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提出"医道通于治道",这种整体观正是现代健康产业最稀缺的智慧。

资本的产业情怀需要转化为文化自觉。建议建立中医药投资伦理准则:投资周期不少于7年(对应中医人才培养周期);收益的30%反哺基础教育;项目评估增设文化契合度指标。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编撰启示我们,只有制度化的传承机制才能保证学术血脉不断。

站在文明对话的高度,中医药的现代化不应是西医范式下的被动改造,而应是以文化自觉为前提的创造性转化。那些真正理解"医乃仁术"大义的资本,终将在守护人类健康多样性的历史进程中收获超越经济的社会价值。正如《礼记》所言"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中医药投资最需要的是跨越时间维度的文化耐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