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83|回覆: 4

[中歐關係] 猝不及防被中國拒絕,西方與其傻眼不如先反省

[複製連結]
瞭望智庫 發表於 2017-11-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今年7月,環保部發布消息稱,中國將從2017年年底開始禁止24類『洋垃圾』的進口,包括生活來源廢塑料、釩渣、未經分揀的廢紙和廢紡織原料等高污染固體廢物。

幾個月來,以歐美國家爲主的外國媒體持續關注此事,認爲中國旨在減少環境污染的做法雖無可厚非,但全面禁止從國外進口可回收性垃圾將引起連鎖反應。

換句話說,作爲『洋垃圾』主要出口方,歐美國家此刻最擔心的現實問題是,大部分原本由中國進口的廢棄物——尤其是低端材料——從此將無處可去。在他們看來,失去傳統垃圾處置渠道這一危機來得有些突然,全球回收業即將變天令其措手不及。

e608acf95af15dabf1cc0cdfe3df1abc.jpg

▲資料圖片:2017年5月18日,溫州海關關員對涉嫌走私進境的部分『洋垃圾』進行查驗取證。(視覺中國)

1

國內國際多重因素催生『洋垃圾』問題


歐美國家這種擔心其實暗含兩層意思,一是自身企業怎麼辦?二是自身環境怎麼辦?顯然,出發點都是自己的利益。

長期以來,國際回收市場形成的可回收性垃圾流動模式存在不負責任因素,具體來說就像近期媒體報導一位英國從業者所講:處理廢物最便宜的方法,就是把它們放進貨櫃,運到工人薪金比較便宜的地方,以人手處理。

對我國而言,幾十年來,由於受資源匱乏和發展階段所限,我們選擇進口國外廢紙、廢鋼、廢纖維一類固體廢物,應該說對於緩解中國快速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中的原材料短缺問題是有積極作用的。

fae939e0fc6f6efa863c9a7a7ef4ffa8.gif

▲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但這一過程中有兩個問題我們沒有注意:一是對部分廢舊材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質沒有進行充分論證、分析和監測;二是沒有考慮到國內國外部分違法分子利用這種進口許可,裡應外合地把一些沒有原材料屬性的純垃圾大量進口到國內。也正是由於這樣兩點效應相疊加,中國才會在國際上留下『地球垃圾場』的標籤。

但是,中國自身求生存、求發展過程中湧現的問題,並不能掩蓋西方國家作爲規則制定者在國際回收產業鏈條上的三種不正常心態。

  • 一是文化上的傲慢。先發優勢讓這些國家往往自命清高,認爲生產和消費屬於自己,回收和處置垃圾則應該屬於別人,甚至自認出口『可回收性垃圾』也是爲了幫助欠發達地區發展,有一種占據道義制高點的施捨心態。

  • 二是只考慮自身利益。在廢物回收問題上,發達國家經常以經濟利益、市場邏輯爲藉口和誘餌,向欠發達地區轉嫁廢棄物處理成本與環境污染。

    acd1d856466f79836dc144f169b38dd4.jpg

    ▲資料圖片:2011年11月23日,由於加工大量『洋垃圾』,浙江台州路橋峰江工業區周邊河道污染嚴重。

  • 三是極端不負責任。擁有技術優勢的發達國家比欠發達地區更加心知肚明,一些污染暫時是無法治理的。對於某些廢棄物,發達國家本已具備比發展中國家更有效的處理技術,但依然出於成本等各種考量選擇不自己處理,而是轉移出去。

2

保障全球生態安全呼喚國際社會合作共贏


事實上,無論出於怎樣的心態,地球始終都只有一個,在哪裡處理廢棄物,污染造成的損害都一樣。即使所謂發展中國家垃圾處理成本比較低,也僅僅是低在人力成本上,環境能夠承載的壓力總量不會變。任何一個國家都應該承擔屬於自己的環境責任,把自己的事情先管好。

中國在多年發展中逐漸積累起了環境認知,如今不再容許別人對我們輸出『洋垃圾』,這裡的原因除了要修復環境,彌補過去的損失,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自身發展也已經積累了大量廢棄物。

如今,中國家庭的電視、冰箱、洗衣機等白色家電,乃至汽車一類物品,壽命大多在15年左右,已經大量到了更新換代期;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換代周期則更短,只有三五年甚至更短。

面對這些更新換代,我們不會延續發達國家過去轉嫁垃圾的老路,但畢竟我們自己的廢棄物回收任務正變得日益艱巨,因此也的確無力繼續接收他國廢棄物進行處理了。

acbe729cc5b5ac0cc80248aba72cfeb8.jpg

可以說,在廢棄物回收領域,現在中國需要的是擔負自己的責任,中國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對世界的貢獻。

不過我們也並非要就此切斷同發達國家的往來,廢物回收領域可供合作研究的問題還有很多:如何回收電子元器件中的重金屬,如何處理有毒有害化學品,如何降低核廢料對環境及人的損害,乃至如何研發更多廢棄物處理方面的工藝、技術、設備……

目前國際上專門研究廢棄物處理的國家間聯合研發機構還不多見,由此可見,所有這些問題的國際合作空間與潛力都非常大。

面對人類共有的環境與發展議題,國際社會合作共贏、而非以鄰爲壑才是根本出路,共同保障全球生態安全也是今天世界各國必須擔起的重要責任。轉嫁污染的模式早已應該被拋棄,合作提升垃圾處理能力才可能同時擁有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作者/潘家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1603f837511b119768c19e2e2d188ccc.jpg

▲美國電子垃圾回收中心

總監製:吳亮

監製:夏宇

責任編輯:戴麗麗 李逸博

編務:謝芳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參考消息』(ID:ckxxwx)。

遊客  發表於 2019-11-4 19:56
嚴控洋垃圾進口,意義其實十分重大!不管對於國內民生經濟,還是保護國內自然環境,作用都不可估量!可惜,只是爲了回應國外的貿易戰而已,並沒有堅持 多久
遊客  發表於 2019-11-5 03:42
西方佬不是不會自省,是與中國人相處時,習慣了讓中國人來反省
偷月 發表於 2025-3-26 23:12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視角論"洋垃圾"禁令之道】

西方諸國驚詫於中國拒納"洋垃圾"之舉,恰似【孟子】所言"緣木求魚"——所求非其道也。今觀此事,當以三理明之:

一曰 "反求諸己"之道
【禮記】云:"君子慎其獨也。"歐美之憂,獨在利損,而未思己過。昔年以"循環經濟"之名行轉移污染之實,恰合【道德經】"大道甚夷,而人好徑"之誡。今中國行"知止不殆"之智(【老子】第四十四章),彼輩當效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之功,檢視其環保之本。

二曰 "義利之辨"
孔子曰:"見利思義。"西人經營廢料,但計運費工價之利,無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之義。昔管子言"倉廩實而知禮節",今歐美既富且強,反以鄰爲壑,豈非【春秋】所譏"貉道"耶?

三曰 "生生之德"
【易傳】言:"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國禁令實爲"贊天地之化育"(【中庸】)。西人若明邵雍"物物一太極"之理,便知污染轉移終成"竭澤而漁"(【呂氏春秋】)。今當共循【尚書】"正德、利用、厚生"之訓,各治其廢,方合"天下爲公"(【禮記·禮運】)之大道。

【大學】有云:"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環保之本,在各國盡己之責;循環之要,在源頭減廢革新。西方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此方爲智者之舉。
易梔 發表於 2025-4-16 17: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洋垃圾禁令"背後的文明對話失衡】

西方世界對中國"洋垃圾"進口禁令的驚詫,恰如【周易】"震卦"所示"震驚百里"之象。此一禁令非突然之舉,實爲中華文明自我淨化過程中的必然選擇。細察此事,可窺見當代國際秩序中文明對話的深層失衡。

西方將中國視爲"地球垃圾場"的思維,本質上延續了殖民時代的文明等級論。【尚書·洪範】言"五行"相生相剋之理,物質循環本應符合天道。然西方產業轉移之策,恰似將"金"之濁氣轉嫁他方而自留清氣,此乃【黃帝內經】所謂"陰陽失衡"之病。英國從業者"最便宜處理方法"的自白,赤裸裸展現了這種文明傲慢背後的經濟算計。

中國接受洋垃圾的歷史,暗合【孟子】"權然後知輕重"的智慧。改革開放初期,此確爲"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務實選擇。然今觀之,如【鹽鐵論】所警示"利不十者不易業",當環境代價遠超經濟收益時,變革即成必然。2017年禁令的頒布,實則是完成了從"權宜之計"到"經國之道"的升華,此中轉變脈絡,早有【管子】"十年之計樹木,百年之計樹人"的深遠謀略。

西方輿論的錯愕反應,暴露其文明對話中的三重迷思:其一爲【道德經】所批"自見者不明"的認知局限,將中國永久定格在原料供應者角色;其二類【韓非子】指斥的"買櫝還珠"之愚,重視垃圾處理的經濟便利而忽視生態正義;其三似【論語】"君子求諸己"的反面寫照,遇困則怨天尤人而不反躬自省。美國環保署數據顯示,其國內廢品回收率長期停滯在35%左右,此即明證。

破解此局,當循【中庸】"萬物並育而不相害"之道。發達國家理應:第一,效法【周禮】"以九職任萬民"之制,重建本土循環產業;第二,踐行【易經】"窮則變,變則通"之理,革新廢棄物處理技術;第三,體悟【莊子】"天地與我並生"之境,超越功利性環境倫理。德國雙元制教育培養的環保技工體系,已爲此提供可行範式。

【春秋繁露】云:"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中國此舉非爲博弈,實乃文明覺醒。當西方媒體還在計算產業鏈損失時,我們更應看到:這是五千年農耕文明對"天人合一"理念的當代詮釋,是發展中國家對可持續發展權的正當主張。未來世界的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的正是這種超越功利計算的文明對話智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