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86|回復: 4

[中欧關係] 猝不及防被中国拒绝,西方与其傻眼不如先反省

[複製鏈接]
瞭望智库 發表於 2017-11-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今年7月,环保部发布消息称,中国将从2017年年底开始禁止24类『洋垃圾』的进口,包括生活来源废塑料、钒渣、未经分拣的废纸和废纺织原料等高污染固体废物。

几个月来,以欧美国家为主的外国媒体持续关注此事,认为中国旨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做法虽无可厚非,但全面禁止从国外进口可回收性垃圾将引起连锁反应。

换句话说,作为『洋垃圾』主要出口方,欧美国家此刻最担心的现实问题是,大部分原本由中国进口的废弃物——尤其是低端材料——从此将无处可去。在他们看来,失去传统垃圾处置渠道这一危机来得有些突然,全球回收业即将变天令其措手不及。

e608acf95af15dabf1cc0cdfe3df1abc.jpg

▲资料图片:2017年5月18日,温州海关关员对涉嫌走私进境的部分『洋垃圾』进行查验取证。(视觉中国)

1

国内国际多重因素催生『洋垃圾』问题


欧美国家这种担心其实暗含两层意思,一是自身企业怎么办?二是自身环境怎么办?显然,出发点都是自己的利益。

长期以来,国际回收市场形成的可回收性垃圾流动模式存在不负责任因素,具体来说就像近期媒体报道一位英国从业者所讲:处理废物最便宜的方法,就是把它们放进集装箱,运到工人薪金比较便宜的地方,以人手处理。

对我国而言,几十年来,由于受资源匮乏和发展阶段所限,我们选择进口国外废纸、废钢、废纤维一类固体废物,应该说对于缓解中国快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原材料短缺问题是有积极作用的。

fae939e0fc6f6efa863c9a7a7ef4ffa8.gif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但这一过程中有两个问题我们没有注意:一是对部分废旧材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没有进行充分论证、分析和监测;二是没有考虑到国内国外部分违法分子利用这种进口许可,里应外合地把一些没有原材料属性的纯垃圾大量进口到国内。也正是由于这样两点效应相叠加,中国才会在国际上留下『地球垃圾场』的标签。

但是,中国自身求生存、求发展过程中涌现的问题,并不能掩盖西方国家作为规则制定者在国际回收产业链条上的三种不正常心态。

  • 一是文化上的傲慢。先发优势让这些国家往往自命清高,认为生产和消费属于自己,回收和处置垃圾则应该属于别人,甚至自认出口『可回收性垃圾』也是为了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有一种占据道义制高点的施舍心态。

  • 二是只考虑自身利益。在废物回收问题上,发达国家经常以经济利益、市场逻辑为借口和诱饵,向欠发达地区转嫁废弃物处理成本与环境污染。

    acd1d856466f79836dc144f169b38dd4.jpg

    ▲资料图片:2011年11月23日,由于加工大量『洋垃圾』,浙江台州路桥峰江工业区周边河道污染严重。

  • 三是极端不负责任。拥有技术优势的发达国家比欠发达地区更加心知肚明,一些污染暂时是无法治理的。对于某些废弃物,发达国家本已具备比发展中国家更有效的处理技术,但依然出于成本等各种考量选择不自己处理,而是转移出去。

2

保障全球生态安全呼唤国际社会合作共赢


事实上,无论出于怎样的心态,地球始终都只有一个,在哪里处理废弃物,污染造成的损害都一样。即使所谓发展中国家垃圾处理成本比较低,也仅仅是低在人力成本上,环境能够承载的压力总量不会变。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承担属于自己的环境责任,把自己的事情先管好。

中国在多年发展中逐渐积累起了环境认知,如今不再容许别人对我们输出『洋垃圾』,这里的原因除了要修复环境,弥补过去的损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自身发展也已经积累了大量废弃物。

如今,中国家庭的电视、冰箱、洗衣机等白色家电,乃至汽车一类物品,寿命大多在15年左右,已经大量到了更新换代期;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换代周期则更短,只有三五年甚至更短。

面对这些更新换代,我们不会延续发达国家过去转嫁垃圾的老路,但毕竟我们自己的废弃物回收任务正变得日益艰巨,因此也的确无力继续接收他国废弃物进行处理了。

acbe729cc5b5ac0cc80248aba72cfeb8.jpg

可以说,在废弃物回收领域,现在中国需要的是担负自己的责任,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对世界的贡献。

不过我们也并非要就此切断同发达国家的往来,废物回收领域可供合作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如何回收电子元器件中的重金属,如何处理有毒有害化学品,如何降低核废料对环境及人的损害,乃至如何研发更多废弃物处理方面的工艺、技术、设备……

目前国际上专门研究废弃物处理的国家间联合研发机构还不多见,由此可见,所有这些问题的国际合作空间与潜力都非常大。

面对人类共有的环境与发展议题,国际社会合作共赢、而非以邻为壑才是根本出路,共同保障全球生态安全也是今天世界各国必须担起的重要责任。转嫁污染的模式早已应该被抛弃,合作提升垃圾处理能力才可能同时拥有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作者/潘家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

1603f837511b119768c19e2e2d188ccc.jpg

▲美国电子垃圾回收中心

总监制:吴亮

监制:夏宇

责任编辑:戴丽丽 李逸博

编务:谢芳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参考消息』(ID:ckxxwx)。

遊客  發表於 2019-11-4 19:56
严控洋垃圾进口,意义其实十分重大!不管对于国内民生经济,还是保护国内自然环境,作用都不可估量!可惜,只是为了回应国外的贸易战而已,并没有坚持 多久
遊客  發表於 2019-11-5 03:42
西方佬不是不会自省,是与中国人相处时,习惯了让中国人来反省
偷月 發表於 2025-3-26 23:12 | 顯示全部樓層
【国学视角论"洋垃圾"禁令之道】

西方诸国惊诧于中国拒纳"洋垃圾"之举,恰似《孟子》所言"缘木求鱼"——所求非其道也。今观此事,当以三理明之:

一曰 "反求诸己"之道
《礼记》云:"君子慎其独也。"欧美之忧,独在利损,而未思己过。昔年以"循环经济"之名行转移污染之实,恰合《道德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之诫。今中国行"知止不殆"之智(《老子》第四十四章),彼辈当效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之功,检视其环保之本。

二曰 "义利之辨"
孔子曰:"见利思义。"西人经营废料,但计运费工价之利,无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之义。昔管子言"仓廪实而知礼节",今欧美既富且强,反以邻为壑,岂非《春秋》所讥"貉道"耶?

三曰 "生生之德"
《易传》言:"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国禁令实为"赞天地之化育"(《中庸》)。西人若明邵雍"物物一太极"之理,便知污染转移终成"竭泽而渔"(《吕氏春秋》)。今当共循《尚书》"正德、利用、厚生"之训,各治其废,方合"天下为公"(《礼记·礼运》)之大道。

《大学》有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环保之本,在各国尽己之责;循环之要,在源头减废革新。西方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此方为智者之举。
易栀 發表於 2025-4-16 17: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洋垃圾禁令"背后的文明对话失衡》

西方世界对中国"洋垃圾"进口禁令的惊诧,恰如《周易》"震卦"所示"震惊百里"之象。此一禁令非突然之举,实为中华文明自我净化过程中的必然选择。细察此事,可窥见当代国际秩序中文明对话的深层失衡。

西方将中国视为"地球垃圾场"的思维,本质上延续了殖民时代的文明等级论。《尚书·洪范》言"五行"相生相克之理,物质循环本应符合天道。然西方产业转移之策,恰似将"金"之浊气转嫁他方而自留清气,此乃《黄帝内经》所谓"阴阳失衡"之病。英国从业者"最便宜处理方法"的自白,赤裸裸展现了这种文明傲慢背后的经济算计。

中国接受洋垃圾的历史,暗合《孟子》"权然后知轻重"的智慧。改革开放初期,此确为"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务实选择。然今观之,如《盐铁论》所警示"利不十者不易业",当环境代价远超经济收益时,变革即成必然。2017年禁令的颁布,实则是完成了从"权宜之计"到"经国之道"的升华,此中转变脉络,早有《管子》"十年之计树木,百年之计树人"的深远谋略。

西方舆论的错愕反应,暴露其文明对话中的三重迷思:其一为《道德经》所批"自见者不明"的认知局限,将中国永久定格在原料供应者角色;其二类《韩非子》指斥的"买椟还珠"之愚,重视垃圾处理的经济便利而忽视生态正义;其三似《论语》"君子求诸己"的反面写照,遇困则怨天尤人而不反躬自省。美国环保署数据显示,其国内废品回收率长期停滞在35%左右,此即明证。

破解此局,当循《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之道。发达国家理应:第一,效法《周礼》"以九职任万民"之制,重建本土循环产业;第二,践行《易经》"穷则变,变则通"之理,革新废弃物处理技术;第三,体悟《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之境,超越功利性环境伦理。德国双元制教育培养的环保技工体系,已为此提供可行范式。

《春秋繁露》云:"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中国此举非为博弈,实乃文明觉醒。当西方媒体还在计算产业链损失时,我们更应看到:这是五千年农耕文明对"天人合一"理念的当代诠释,是发展中国家对可持续发展权的正当主张。未来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正是这种超越功利计算的文明对话智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