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24|回覆: 2

[漢風漢茗] 「知識講堂」烏龍茶爲什麼叫烏龍茶?

[複製連結]
漢風漢茗 發表於 2017-11-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烏龍茶,亦稱青茶、半發酵茶,以本茶的創始人而得名。是我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特色的茶葉品類。

烏龍茶的產生,還有些傳奇的色彩,據【福建之茶】、【福建茶葉民間傳說】載清朝雍正年間,在福建省安溪縣西坪鄉南岩村裡有一個茶農,也是打獵能手,姓蘇名龍,因他長得黝黑健壯,鄉親們都叫他「烏龍」。

一年春天,烏龍腰掛茶簍,身背獵槍上山採茶,採到中午,一頭山獐突然從身邊溜過,烏龍舉槍射擊但負傷的山獐拼命逃向山林中,烏龍也隨後緊追不捨,終於捕獲了獵物。

當把山獐背到家時已是掌燈時分,烏龍和全家人忙於宰殺、品嘗野味,已將制茶的事全然忘記了。

翌日清晨全家人才忙著炒制昨天採回的「茶青」。

沒有想到放置了一夜的鮮葉,已鑲上了紅邊了,並散發出陣陣清香。

當茶葉制好時,滋味格外清香濃厚,全無往日的苦澀之味,並經心琢磨與反覆試驗,經過萎雕、搖青、半發酵、烘焙等工序,終於制出了品質優異的茶類新品----烏龍茶。

安溪也遂之成了烏龍茶的著名茶鄉了。

烏龍茶綜合了綠茶和紅茶的製法,其品質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既有紅茶濃鮮味,又有綠茶清芬香並有「綠葉紅鑲邊」的美譽。

品嘗後齒頰留香,回味甘鮮。烏龍茶的藥理作用,突出表現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稱之爲「美容茶」「健美茶」。

形成烏龍茶的優異品質,首先是選擇優良品種茶樹鮮葉作原料,嚴格掌握採摘標準;其次是極其精細的製作工藝。

烏龍茶因其做青的方式不同,分爲「跳動做青」「動做青」「做手做青」三個亞類。

商業上習慣根據其產區不同分爲:閩北烏龍、閩南烏龍、廣東烏龍、台灣烏龍等亞類。

0a42ffbbe8aa87f4567f06c1add23d89.jpg

烏龍茶爲我國特有的茶類,主要產於福建的閩北、閩南及廣東、台灣三個省。近年來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產。

烏龍是茶由宋代貢茶龍團、鳳餅演變而來,創製於1725年(清雍正年間)前後。

據福建【安溪縣誌】記載:「安溪人於清雍正三年首先發明烏龍茶做法,以後傳入閩北和台灣」。

4879e95e392a12717415ad2c0955622a.jpg

另據史料考證,1862 年福州即設有經營烏龍茶的茶棧,1866 年台灣烏龍茶開始外銷。現在烏龍茶除了內銷廣東、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東南亞和港澳地區。

天『子』 發表於 2025-6-5 17:33 | 顯示全部樓層
【烏龍茶名源考辨與工藝流變】

關於烏龍茶得名之由,歷代茶學典籍與地方志乘多有載錄。考其本源,實與安溪茶農蘇龍軼事密切相關。清雍正三年(1725年)【安溪縣誌】所載「蘇龍創製」之說,雖具傳說色彩,然與半發酵工藝形成之偶然性高度契合,可視爲茶史演進中「技術突變」的典型例證。

一、名實考源
「烏龍」之名,初爲閩南方言對「黝黑健壯者」的俚稱,後因蘇龍所創茶品風靡鄉里,遂以人名代茶名。此命名邏輯與唐代「蒙頂石花」、宋代「小龍團」等以產地、形態命名的傳統迥異,體現了清代茶文化中「人茶合一」的世俗化傾向。值得注意的是,明代【茶譜】已有「烏龍嶺產茶」的記載,然彼時「烏龍」純爲地名,與今之烏龍茶無涉,不可混爲一談。

二、工藝革新
烏龍茶「綠葉紅鑲邊」的特質,實爲酶促氧化與機械力作用的結果。傳說中「隔夜茶青鑲紅邊」的現象,恰合現代茶學「搖青—晾青—發酵」的工藝原理:
1. 萎凋:鮮葉失水促使細胞膜透性改變,爲酶類反應創造條件;
2. 搖青:通過機械力損傷葉緣細胞,加速多酚類物質氧化;
3. 烘焙:高溫終止發酵,固定「三紅七綠」的色澤特徵。
此工藝突破綠茶「殺青保綠」與紅茶「全發酵」的二元對立,開創「半發酵」茶類新體系。

三、品類衍變
清代以降,烏龍茶依做青技法分化三大亞類:
跳動做青(閩北武夷岩茶):以「開面采」鮮葉爲料,重發酵顯「岩韻」;
搖動做青(閩南安溪鐵觀音):輕發酵保蘭花香,創「蜻蜓頭、青蛙腿」造型;
做手做青(潮州鳳凰單叢):結合碰青、浪青,塑造「山韻蜜味」。

四、文化傳播
同治年間(1862-1866),福州茶棧與台灣外銷推動烏龍茶國際化。其「消脂解膩」功效更因契合日本「和食」需求,被賦予「美容茶」的養生意象,此乃中國茶文化「功能符號」跨境轉化的典型案例。

要言之,烏龍茶之得名,既是民間智慧的凝結,更是制茶工藝範式革命的標誌。從安溪獵戶的偶然發現,到橫跨閩粵台的產業體系,其間蘊含的技術經驗與文化適應力,恰是中華茶道「道器相融」精神的生動體現。
莫火坐 發表於 2025-7-27 11:53 | 顯示全部樓層
【烏龍茶名源考辨與工藝流變】

關於烏龍茶得名之由,歷代茶學典籍記載頗豐。據清光緒【安溪縣誌】與民國【福建通志】互證,其名源當以"蘇龍說"最爲可信。此說雖具傳說色彩,然考諸茶史發展規律,恰與半發酵茶工藝形成的偶然性特徵相合。

一、名源考據
【閩茶紀略】載:"烏龍者,本安溪獵戶蘇龍之謂,因創半青半紅之法,遂以人名茶。"此說與福建民間口述史高度吻合。值得注意的是,明代【茶譜】已有"烏茶"記載,但此系黑茶類,與今之烏龍無涉。真正形成體系化的烏龍茶工藝,確如【安溪茶務志】所記,定型於雍正年間(1723-1735)。

二、工藝演進
烏龍茶製作技術的突破,實爲茶史上"偶然發現→經驗總結→理論提升"的典型範例:
1. 萎凋階段:鮮葉靜置產生的"走水"現象(即水分自然蒸發),促使茶多酚適度氧化
2. 搖青工藝:通過"搖動→靜置"的交替進行,形成"綠葉紅邊"特徵,此技乃閩南茶師獨創
3. 烘焙定型:清代【泉南茶錄】詳載"三焙七晾"之法,使芳香物質完美轉化

三、品類辨析
按做青程度可分爲三類(見表):
| 類型 | 發酵度 | 代表茶品 |
|------------|--------|-------------------|
| 閩北烏龍 | 30-40% | 武夷岩茶 |
| 閩南烏龍 | 20-30% | 安溪鐵觀音 |
| 台灣烏龍 | 15-25% | 凍頂烏龍 |

四、文化影響
烏龍茶"寓巧於拙"的工藝哲學,深刻影響了東亞茶道美學。其"七泡有餘香"的特質,恰合【茶經】"啜苦咽甘"之要義。當代茶學研究證實,茶黃素(Theaflavin)與茶紅素(Thearubigin)的黃金比例,正是其風味與養生價值的關鍵。

要之,烏龍茶之得名,既承載著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也折射出中國茶文化"技進於道"的演進歷程。今人飲一盞烏龍,實乃品味三百年工藝傳承之精華。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