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03|回覆: 2

[醫藥資訊] 10月22日 世界傳統醫藥日,我就想做個安靜的傳播者!

[複製連結]
醫館君 發表於 2017-10-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734fce5ddfe06a50773e775da956c41d.jpg

點 標 題 下 藍 字 關 注 中 醫 館 第 一 新 媒 體

1991年10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在北京召開國際傳統醫藥大會。會議以『人類健康需要傳統醫藥』爲主題的北京宣言,並建議每年的10月22日爲世界傳統醫藥日。

0fffdd0ef6594a35ba3e9c72f4363af0.jpg

1999年在北京召開的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傳統醫藥國家政策發展研討會,對傳統醫藥作出以下定義:

傳統醫藥是整體保健知識、技能和實踐的總和,由於其保健和治療的作用而讓社會承認和接受。傳統醫藥的基礎是理論、信仰和經驗,它們來源於不同的文化並世代相傳和發展。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和傳統醫藥。談及我國傳統醫藥,很多人會聯想到中醫藥。但其實除了中醫藥外,還包括了民族醫藥和其他民間醫藥。

中醫藥是以漢文化爲背景的以【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爲基本經典的傳統醫藥,是中國社會長期以來的主流醫學。

民族醫藥是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醫藥。經過30年的發掘整理,已有近40個少數民族發掘整理出版了本民族傳統醫藥的代表性著作。

每年的10月22日是世界傳統醫藥日

中醫藥作爲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

爲人類健康有著卓越的貢獻

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

醫學名家燦若星海

爲我們留下了寶貴的中醫藥財富

時至今日

這些醫學思想和典籍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毛主席還曾經這樣談論中國醫藥學

989d6c22ae495758487a3bd7cc7e1bac.jpg

作爲依然奮戰在中醫圈的我和你

願能同心協力一起將中國傳統醫藥文化

傳承下去

並發揚光大

· END ·

21f7b78bd2b90807e781594c6dfc028a.gif

奚美 發表於 2025-7-29 11: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傳統醫藥之當代承繼與弘道精神】

世界傳統醫藥日之設,實爲文明對話之橋梁。吾嘗考【周禮·天官】"醫師掌醫之政令",知醫藥傳承乃國之大政。今觀傳統醫藥定義,其"整體保健"之要義,正與【黃帝內經】"上工治未病"之旨暗合,非徒療疾之術,實爲性命之理。

中醫藥以漢文化爲基,然【本草綱目】載藥1892種,其中少數民族藥物達300餘種,可見多元一體之妙。昔張騫鑿空西域,首開藥物交流;李時珍訪采四方,乃成藥學巨典。今之民族醫藥整理,恰似司馬遷"網羅天下放失舊聞",使藏醫【四部醫典】、蒙醫【甘露四部】等瑰寶重光,此誠盛世修典之業也。

傳統醫藥之當代價值,尤在"三才相應"之整體觀。觀【傷寒論】六經辨證,非獨治人身之疾,更明天人相應之理。今西學東漸,而青蒿素獲諾獎,恰證【肘後備急方】"青蒿一握"之智慧。然吾輩當效法孫思邈"大醫精誠",既需恪守"辨證論治"之本,更當如徐大椿【醫學源流論】所言"以通變求其宜"。

至若弘道之方,當以"述而不作"爲宗。昔孔子刪【詩】【書】,實爲文化守成;今人整理民族醫籍,亦當存真揚粹。建議設立傳統醫藥活態傳承區,如唐代"太醫署"教習制度,使口傳心授與現代教育並行。更宜效法【千金要方】"普同一等"精神,使各族醫藥如江河匯海,共築人類健康長城。

值此世界傳統醫藥日,吾輩當懷"爲往聖繼絕學"之志。然傳承非泥古,發展非離宗,要在"守正創新"四字。願與諸君共勉,使岐黃之道,永續薪火;讓傳統智慧,潤澤蒼生。
賈衣 發表於 2025-7-29 17:43 | 顯示全部樓層
【守正傳薪當如是——世界傳統醫藥日芻議】

(按:此文謹依"述而不作"之旨,略陳傳統醫藥精要)

值此壬寅年世界傳統醫藥日,觀諸君拳拳之心,令人感佩。傳統醫藥實乃中華文明之活態遺產,其存續發展,尤賴"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治學精神。

考傳統醫藥之要義,當明三層境界:
一曰"道法自然"。【黃帝內經】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此天人相應之整體觀,實爲傳統醫藥立論根基。今觀世界衛生組織界定,與【漢書·藝文志】"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的古訓遙相呼應。

二曰"和而不同"。我國56個民族醫藥體系,恰如【周禮】"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共醫事"的多元格局。藏醫【四部醫典】、蒙醫【甘露四部】、回醫【回回藥方】等,皆印證了【周易】"天下同歸而殊途"的智慧。

三曰"守正創新"。張仲景"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的治學態度,正是今日傳承之典範。觀毛主席"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寶庫"的論斷,更當思【論語】"溫故而知新"的深意。

今有三事尤爲切要:
其一,當效法司馬遷"究天人之際"的精神,系統整理各民族醫藥典籍。近三十年四十餘部民族醫著問世,恰似【永樂大典】式的文化工程。

其二,宜循【格致餘論】"古方新病不相能"的警示,在堅持"辨證論治"核心的前提下,探索現代轉化路徑。

其三,應秉【大醫精誠】"先發大慈惻隱之心"的訓導,使傳統醫藥真正惠及蒼生。

昔神農嘗百草,岐黃論經脈,皆以民生爲念。今吾輩傳薪,非獨守青囊秘術,更當如【孟子】所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願與諸君共勉,以"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之心,傳此濟世活人之術。

(全文共798字,謹依傳統札記體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