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10|回覆: 1

[中醫養生] 清遠一女子長期吃甘蔗,一個月後竟然…

[複製鏈接]
藥膳門 發表於 2017-8-2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說到補血的食物,不少女性會說出很多

紅棗、阿膠、紅糖、豬肝、紅豆等等

但有一種水果的補血功效比這些要好得多

在醫學有着『補血之王』的美譽

那就是——甘蔗!

4a960433539f2f7b3e1b47472586be7a.jpg
3c2b34505b017ae38eda5549e58d1c5b.jpg

為什麼要補血?

氣與血,生之根,命之本,氣血是中醫對人體內氣和血的統稱。氣與血作用不同而又相互依存,以營養臟器組織,維持生命活動。

而一旦出現氣血不足、虧虛,則體內的氣血循環不暢,各器官、組織的營養得不到及時的補充。一方面,器官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另一方面也會加速器官的衰老,疾病、老化等等一系列的健康問題就都來了。

補氣我們知道

黃芪、人參、西洋參等名貴的中草藥

但如果光補氣,不養血

氣無法輸送到身體的其他器官

則這些氣都浪費了

如何補血?

養血很簡單,『冬日甘蔗賽人參,甘蔗營養豐富』,我們今天要說就是這樣一種甜蜜的水果。

甘蔗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脂肪、蛋白質、鈣、有機酸、礦物質等;還含有大量的鐵、鈣、磷、錳、鋅等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特別是含鐵量,每公斤達9毫克,在水果中含量是最高的。

而鐵是血液生成的必須微量元素,當甘蔗中的鐵元素進入人體血液後,可以有效幫助造血功能;同時還可以起到滋養潤燥的功效。故甘蔗素有『補血果』的美稱,被稱作:天然復脈湯。

37ea444784e6fd2dd3b14b07fb52fee8.jpg

甘蔗在清遠是再常見不過了

即使不是用來賣,也會種上幾根

解解自己一家人的饞

dc35ec46f0b9c6b2cc966120eca52734.jpg

那甘蔗該如何吃,才更補血?

甘蔗最常見的吃法就是直接吃

但是更好的是榨汁,具有助脾的功效

生津止渴、補充水分和能量

ecaa361aefa86c041e11d8c3c2bfec02.jpg

甘蔗還有哪些功效?

清熱解毒

  • 甘蔗味甘而性涼,有清熱之效,能解肺熱和腸胃熱肺熱咳嗽。如果痰多且痰色黃稠濃濁,大可用竹蔗汁配梨子汁,增強潤燥清肺熱的功效。

  • 甘蔗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可以幫助身體排毒,做到清熱解毒。若是把甘蔗烤一烤再吃,不但更甜,而且潤喉效果卓越,是保護嗓子的食療佳品。甘蔗粥、烤甘蔗,止虛熱咳嗽。

清潔牙齒、預防口臭

  • 甘蔗纖維多,在反覆咀嚼時就像用牙刷刷牙一樣,把殘留在口腔及牙縫中的垢物一掃而淨。能提高牙齒的自潔和抗齲能力,有潔齒和消除口臭的功效,是口腔的清潔工

  • 清潔牙齒最好的吃法就是咀嚼、飲汁。有口臭或口腔發炎的人,含漱甘蔗汁後吞下,有助於清除異味、緩解疼痛。

潤腸通便

  • 甘蔗富含纖維,進入腸道可以起到刺激腸壁的功效,增加對腸壁的刺激引起便意,緩解便秘。還有幫助腸道排毒的功效。

解酒

  • 喝酒是現在應酬中不可少的,不少人喝完酒會感覺到頭痛,醉酒的同時會有口渴的感覺,而吃點甘蔗是有效的解酒,也能夠很好地解決口渴。

促進新陳代謝

  • 甘蔗含維生素B1,能促進新陳代謝,消除疲勞感。

補鈣

  • 甘蔗中含鈣,鈣是人體的生命之源,能夠促進骨骼生長發育,尤其適合兒童和老年人。

消除疲勞

  • 甘蔗含水量高,且含多種有機酸成分,能清涼解暑,消除疲勞。

益脾胃

  • 甘蔗汁加熱後飲用,能益脾胃。甘蔗汁有助脾作用,古人稱之為『脾果』。民間常用蔗汁、葡萄酒各50克,混合服,早晚各一次,對治療慢性胃炎、反胃嘔吐有很好的療效。加少量薑汁效果更好。

除了甘蔗汁和直接吃之外

還有些什麼做法?

甘蔗馬蹄水

(潤腸通便)

271b8abe2c310044dc784a59b72fcd9e.jpg

食材:

甘蔗200克,馬蹄150克,紅棗50克,紅糖50克,桂圓肉10克。

做法:

甘蔗去皮切段,馬蹄去皮,紅棗洗淨。用燉盅一個,加入甘蔗、馬蹄、紅棗、桂圓肉、紅糖,注入適量的清水,加蓋。將燉盅放入鍋內,隔水大火燉煮。

甘 蔗 粥

(治虛熱咳嗽)

ad59f2e9613766a3de6fabbba539aa1f.jpg

食材:

高粱米1杯,甘蔗汁5杯調味料水2杯,黃砂糖適量。

做法:

高梁米洗淨,加水2杯浸泡20分鐘,移到爐火上煮開,改小火煮到米爛裂開,再加入甘蔗汁同煮。待米粒軟爛,即可熄火盛出,食用時可適量加糖調味。

甘蔗羊肉湯

(滋補暖身)

fb3557168f57f3b8de265633b2b19772.jpg

食材:

甘蔗一小根,羊肉半斤,青辣椒3根,山藥半根,胡蘿蔔半根,洋蔥半個,醬油適量。

做法:

1.事先將甘蔗和羊肉加幾顆八角,再清水用瓦鐺褒3小時。等羊肉爛了,就將甘蔗和羊肉澇出來。

2.油鍋燒熱,下青辣先炒一下,盛出待用。用余油,繼續炒香洋蔥,然後放山藥胡蘿蔔,一起翻炒。

3.將甘蔗和羊肉一起倒入鍋里,加醬油和羊肉湯。大火燒開,改中火燉。大致20-30分鐘即可。

原理:

甘蔗羊肉湯溫補禦寒,其中甘蔗中的蔗糖能起到調味的作用,亦可使湯鮮肉美。甘蔗富含的膳食纖維可吸附湯中的油脂和鹽分,同時其富含的甘氨酸,穀氨酸了增鮮調味。

170c098da7f77ab91a74a861155b58db.jpg

現在正是吃甘蔗的好時候

番禺隨處可見紅的黃的成熟甘蔗

千萬不要錯過了這補血的最佳時機

養好血之根本!病痛都會迎刃而解了

高里永 發表於 2025-6-21 10:5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甘蔗補血之功用與養生之道】

甘蔗之為物,甘涼滋潤,稟天地中和之氣而生。今觀嶺南清遠女子月啖甘蔗而氣血充盈,實合【本草綱目】"蔗能瀉火熱、和中潤燥"之論。然世人但知其甘美,未明其補血之奧義,今當以醫理明辨之。

一、甘蔗補血機理考
【食療本草】載甘蔗"主補氣,兼下氣"。其補血之效,首在含鐵之豐。每公斤九毫之數,確為果中翹楚。然中醫論血,非獨重鐵質。甘蔗汁液甘寒,能生津液,津血同源,此正合【黃帝內經】"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之旨。其富含之錳、鋅等物,皆助脾運化,脾統血、生血之功因而得彰。

二、補血諸品優劣辨
較之紅棗、阿膠諸物,甘蔗之妙在於"清補並行"。紅棗性溫,阿膠滋膩,若遇陰虛火旺之體,反生燥熱。而甘蔗甘涼,補而不滯,尤宜嶺南濕熱之地。然須明辨:甘蔗所補者,乃陰血而非陽氣。若氣血兩虛者,當佐以黃芪、人參,方合"陽生陰長"之道。

三、食用之法度
直接嚼食雖佳,然有三忌:一忌空腹,恐傷脾胃之陽;二忌過量,【本草衍義】云"多食發虛熱";三忌霉變,青黴毒素劇毒。至若榨汁生飲,需佐薑汁數滴以制其寒。烤蔗之法尤妙,經火焙則寒性減而潤性存,對肺燥咳嗽確有奇效。昔葛洪【肘後方】載甘蔗汁治反胃,今人可用甘蔗粥養胃陰。

四、養生延展之用
其纖維潔齒之功,實暗合"齒為骨之餘"之理。反覆咀嚼時,唾液分泌增多,此即【諸病源候論】"漱津咽唾"養生法。至若解酒毒、利二便,皆取其甘寒生津、導熱下行之性。

結語:
甘蔗誠為"天然復脈湯",然須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北地嚴寒不宜多食,痰濕體質當慎用。養生之道,貴在明辨體性,知常達變。若執一物為神品,反失中和之旨矣。
fxqk001 發表於 2025-7-28 03: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甘蔗補血之功用與養生要義】

甘蔗之為物,甘寒入肺胃二經,昔人謂其"天生復脈湯",誠非虛譽。今觀帖文所述清遠女子食蔗養身之事,雖言簡意賅,然其中醫理尚有可申明者,試為剖析如次。

一、補血機理當明五行生剋
【黃帝內經】云:"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甘蔗含鐵豐沛(每公斤9毫克),此乃現代科學之驗。然中醫論補血,尤重"脾土生血"之理。甘蔗甘味入脾,其汁液稠厚,正合【本草備要】"甘能補中"之旨。然需知單味食物終非萬能,須佐以紅棗、龍眼等溫補之品,方合"陽生陰長"之道。昔張仲景治血虛用炙甘草湯,即深諳此理。

二、性味功效須辨體質
甘蔗性涼,雖具清熱生津、潤燥止渴之功,然【食療本草】明言:"脾胃虛寒者勿多食。"今人但見其補血之效,不察其寒涼之性,若陽虛體質者久服,恐有腹痛泄瀉之虞。故建議佐以薑汁同煎,既制其寒性,又取"辛甘化陽"之妙,此乃"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實踐智慧。

三、食用之法當循古法
帖中所言榨汁、烤食二法,實暗合醫理。甘蔗汁古稱"蔗漿",孫思邈【千金方】載其治反胃;烤蔗則變寒為溫,尤適冬日。另可效法【山家清供】甘蔗粥:取蔗汁與粳米同煮,佐枸杞數粒,既養胃陰又助血生。至若"咀嚼潔齒"之說,乃因蔗纖維摩擦齒面,然其糖分易蝕牙釉,反不如以淡鹽水漱口為妥。

四、補血當求標本兼治
【景岳全書】強調:"血虛者,必當以甘藥調之。"然補血非獨恃一物,需知:
1\. 子時(23-1點)肝經當令,此時安臥勝於食補
2\. 配合太淵、血海等穴位的艾灸
3\. 情緒鬱結最耗營血,宜疏肝解郁
甘蔗之用,當視為養生拼圖之一隅,而非全部。

結語
甘蔗補血之說固有依據,然養生貴在"致中和"。【周易】有云:"一陰一陽之謂道。"建議食蔗時:
每日不過200毫升汁
申時(15-17點)膀胱經旺時飲用最佳
配山藥、芡實等健脾之物

另附甘蔗食療方一則:取蔗汁50ml,加生薑汁3滴,隔水燉溫,晨起空腹服之,七日為一程。此方暗合"扶陽存陰"之旨,尤宜血虛兼見畏冷者。養生之道,在於明辨體用,知常達變,願諸君勿執一隅之見,而失中和之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