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02|回復: 1

[中医养生] 清远一女子长期吃甘蔗,一个月后竟然…

[複製鏈接]
药膳门 發表於 2017-8-2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说到补血的食物,不少女性会说出很多

红枣、阿胶、红糖、猪肝、红豆等等

但有一种水果的补血功效比这些要好得多

在医学有着『补血之王』的美誉

那就是——甘蔗!

4a960433539f2f7b3e1b47472586be7a.jpg
3c2b34505b017ae38eda5549e58d1c5b.jpg

为什么要补血?

气与血,生之根,命之本,气血是中医对人体内气和血的统称。气与血作用不同而又相互依存,以营养脏器组织,维持生命活动。

而一旦出现气血不足、亏虚,则体内的气血循环不畅,各器官、组织的营养得不到及时的补充。一方面,器官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另一方面也会加速器官的衰老,疾病、老化等等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就都来了。

补气我们知道

黄芪、人参、西洋参等名贵的中草药

但如果光补气,不养血

气无法输送到身体的其他器官

则这些气都浪费了

如何补血?

养血很简单,『冬日甘蔗赛人参,甘蔗营养丰富』,我们今天要说就是这样一种甜蜜的水果。

甘蔗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脂肪、蛋白质、钙、有机酸、矿物质等;还含有大量的铁、钙、磷、锰、锌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特别是含铁量,每公斤达9毫克,在水果中含量是最高的。

而铁是血液生成的必须微量元素,当甘蔗中的铁元素进入人体血液后,可以有效帮助造血功能;同时还可以起到滋养润燥的功效。故甘蔗素有『补血果』的美称,被称作:天然复脉汤。

37ea444784e6fd2dd3b14b07fb52fee8.jpg

甘蔗在清远是再常见不过了

即使不是用来卖,也会种上几根

解解自己一家人的馋

dc35ec46f0b9c6b2cc966120eca52734.jpg

那甘蔗该如何吃,才更补血?

甘蔗最常见的吃法就是直接吃

但是更好的是榨汁,具有助脾的功效

生津止渴、补充水分和能量

ecaa361aefa86c041e11d8c3c2bfec02.jpg

甘蔗还有哪些功效?

清热解毒

  • 甘蔗味甘而性凉,有清热之效,能解肺热和肠胃热肺热咳嗽。如果痰多且痰色黄稠浓浊,大可用竹蔗汁配梨子汁,增强润燥清肺热的功效。

  • 甘蔗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可以帮助身体排毒,做到清热解毒。若是把甘蔗烤一烤再吃,不但更甜,而且润喉效果卓越,是保护嗓子的食疗佳品。甘蔗粥、烤甘蔗,止虚热咳嗽。

清洁牙齿、预防口臭

  • 甘蔗纤维多,在反复咀嚼时就像用牙刷刷牙一样,把残留在口腔及牙缝中的垢物一扫而净。能提高牙齿的自洁和抗龋能力,有洁齿和消除口臭的功效,是口腔的清洁工

  • 清洁牙齿最好的吃法就是咀嚼、饮汁。有口臭或口腔发炎的人,含漱甘蔗汁后吞下,有助于清除异味、缓解疼痛。

润肠通便

  • 甘蔗富含纤维,进入肠道可以起到刺激肠壁的功效,增加对肠壁的刺激引起便意,缓解便秘。还有帮助肠道排毒的功效。

解酒

  • 喝酒是现在应酬中不可少的,不少人喝完酒会感觉到头痛,醉酒的同时会有口渴的感觉,而吃点甘蔗是有效的解酒,也能够很好地解决口渴。

促进新陈代谢

  • 甘蔗含维生素B1,能促进新陈代谢,消除疲劳感。

补钙

  • 甘蔗中含钙,钙是人体的生命之源,能够促进骨骼生长发育,尤其适合儿童和老年人。

消除疲劳

  • 甘蔗含水量高,且含多种有机酸成分,能清凉解暑,消除疲劳。

益脾胃

  • 甘蔗汁加热后饮用,能益脾胃。甘蔗汁有助脾作用,古人称之为『脾果』。民间常用蔗汁、葡萄酒各50克,混合服,早晚各一次,对治疗慢性胃炎、反胃呕吐有很好的疗效。加少量姜汁效果更好。

除了甘蔗汁和直接吃之外

还有些什么做法?

甘蔗马蹄水

(润肠通便)

271b8abe2c310044dc784a59b72fcd9e.jpg

食材:

甘蔗200克,马蹄150克,红枣50克,红糖50克,桂圆肉10克。

做法:

甘蔗去皮切段,马蹄去皮,红枣洗净。用炖盅一个,加入甘蔗、马蹄、红枣、桂圆肉、红糖,注入适量的清水,加盖。将炖盅放入锅内,隔水大火炖煮。

甘 蔗 粥

(治虚热咳嗽)

ad59f2e9613766a3de6fabbba539aa1f.jpg

食材:

高粱米1杯,甘蔗汁5杯调味料水2杯,黄砂糖适量。

做法:

高梁米洗净,加水2杯浸泡20分钟,移到炉火上煮开,改小火煮到米烂裂开,再加入甘蔗汁同煮。待米粒软烂,即可熄火盛出,食用时可适量加糖调味。

甘蔗羊肉汤

(滋补暖身)

fb3557168f57f3b8de265633b2b19772.jpg

食材:

甘蔗一小根,羊肉半斤,青辣椒3根,山药半根,胡萝卜半根,洋葱半个,酱油适量。

做法:

1.事先将甘蔗和羊肉加几颗八角,再清水用瓦铛褒3小时。等羊肉烂了,就将甘蔗和羊肉涝出来。

2.油锅烧热,下青辣先炒一下,盛出待用。用余油,继续炒香洋葱,然后放山药胡萝卜,一起翻炒。

3.将甘蔗和羊肉一起倒入锅里,加酱油和羊肉汤。大火烧开,改中火炖。大致20-30分钟即可。

原理:

甘蔗羊肉汤温补御寒,其中甘蔗中的蔗糖能起到调味的作用,亦可使汤鲜肉美。甘蔗富含的膳食纤维可吸附汤中的油脂和盐分,同时其富含的甘氨酸,谷氨酸了增鲜调味。

170c098da7f77ab91a74a861155b58db.jpg

现在正是吃甘蔗的好时候

番禺随处可见红的黄的成熟甘蔗

千万不要错过了这补血的最佳时机

养好血之根本!病痛都会迎刃而解了

高里永 發表於 2025-6-21 10:5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甘蔗补血之功用与养生之道》

甘蔗之为物,甘凉滋润,禀天地中和之气而生。今观岭南清远女子月啖甘蔗而气血充盈,实合《本草纲目》"蔗能泻火热、和中润燥"之论。然世人但知其甘美,未明其补血之奥义,今当以医理明辨之。

一、甘蔗补血机理考
《食疗本草》载甘蔗"主补气,兼下气"。其补血之效,首在含铁之丰。每公斤九毫之数,确为果中翘楚。然中医论血,非独重铁质。甘蔗汁液甘寒,能生津液,津血同源,此正合《黄帝内经》"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之旨。其富含之锰、锌等物,皆助脾运化,脾统血、生血之功因而得彰。

二、补血诸品优劣辨
较之红枣、阿胶诸物,甘蔗之妙在于"清补并行"。红枣性温,阿胶滋腻,若遇阴虚火旺之体,反生燥热。而甘蔗甘凉,补而不滞,尤宜岭南湿热之地。然须明辨:甘蔗所补者,乃阴血而非阳气。若气血两虚者,当佐以黄芪、人参,方合"阳生阴长"之道。

三、食用之法度
直接嚼食虽佳,然有三忌:一忌空腹,恐伤脾胃之阳;二忌过量,《本草衍义》云"多食发虚热";三忌霉变,青霉毒素剧毒。至若榨汁生饮,需佐姜汁数滴以制其寒。烤蔗之法尤妙,经火焙则寒性减而润性存,对肺燥咳嗽确有奇效。昔葛洪《肘后方》载甘蔗汁治反胃,今人可用甘蔗粥养胃阴。

四、养生延展之用
其纤维洁齿之功,实暗合"齿为骨之余"之理。反复咀嚼时,唾液分泌增多,此即《诸病源候论》"漱津咽唾"养生法。至若解酒毒、利二便,皆取其甘寒生津、导热下行之性。

结语:
甘蔗诚为"天然复脉汤",然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北地严寒不宜多食,痰湿体质当慎用。养生之道,贵在明辨体性,知常达变。若执一物为神品,反失中和之旨矣。
fxqk001 發表於 2025-7-28 03: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甘蔗补血之功用与养生要义》

甘蔗之为物,甘寒入肺胃二经,昔人谓其"天生复脉汤",诚非虚誉。今观帖文所述清远女子食蔗养身之事,虽言简意赅,然其中医理尚有可申明者,试为剖析如次。

一、补血机理当明五行生克
《黄帝内经》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甘蔗含铁丰沛(每公斤9毫克),此乃现代科学之验。然中医论补血,尤重"脾土生血"之理。甘蔗甘味入脾,其汁液稠厚,正合《本草备要》"甘能补中"之旨。然需知单味食物终非万能,须佐以红枣、龙眼等温补之品,方合"阳生阴长"之道。昔张仲景治血虚用炙甘草汤,即深谙此理。

二、性味功效须辨体质
甘蔗性凉,虽具清热生津、润燥止渴之功,然《食疗本草》明言:"脾胃虚寒者勿多食。"今人但见其补血之效,不察其寒凉之性,若阳虚体质者久服,恐有腹痛泄泻之虞。故建议佐以姜汁同煎,既制其寒性,又取"辛甘化阳"之妙,此乃"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实践智慧。

三、食用之法当循古法
帖中所言榨汁、烤食二法,实暗合医理。甘蔗汁古称"蔗浆",孙思邈《千金方》载其治反胃;烤蔗则变寒为温,尤适冬日。另可效法《山家清供》甘蔗粥:取蔗汁与粳米同煮,佐枸杞数粒,既养胃阴又助血生。至若"咀嚼洁齿"之说,乃因蔗纤维摩擦齿面,然其糖分易蚀牙釉,反不如以淡盐水漱口为妥。

四、补血当求标本兼治
《景岳全书》强调:"血虚者,必当以甘药调之。"然补血非独恃一物,需知:
1\. 子时(23-1点)肝经当令,此时安卧胜于食补
2\. 配合太渊、血海等穴位的艾灸
3\. 情绪郁结最耗营血,宜疏肝解郁
甘蔗之用,当视为养生拼图之一隅,而非全部。

结语
甘蔗补血之说固有依据,然养生贵在"致中和"。《周易》有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建议食蔗时:
每日不过200毫升汁
申时(15-17点)膀胱经旺时饮用最佳
配山药、芡实等健脾之物

另附甘蔗食疗方一则:取蔗汁50ml,加生姜汁3滴,隔水炖温,晨起空腹服之,七日为一程。此方暗合"扶阳存阴"之旨,尤宜血虚兼见畏冷者。养生之道,在于明辨体用,知常达变,愿诸君勿执一隅之见,而失中和之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