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18|回復: 1

最长寿的走路法,你知道吗???

[複製鏈接]
盘安药膳 發表於 2017-10-2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

嘿嘿嘿~我想人一天吃掉的卡路里如果不运动消耗掉,那一天一天的就变成脂肪了吧哈哈哈~胖子就是这样子来的~只进不出哈哈哈~但是大部分的人一天没什么运动量,而且运动量大的一些运动大部分的人也吃不消,所以该怎么办呢?下面就来介绍一种天天都要做的一项基本简单运动!

当当当~就!是!走路!!!

bfee3265fd16e5379489665f2117fcbf.gif
一定要看噢~

这可是有根据的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走路是世界最佳运动之一既简单易行,强身效果又好,不论男女老少,什么时候开始这项运动都不晚。

6c5d563b34caaccfae4fd666654b3002.gif

最养生的走路法

在走路之前,我们首先要做好3项准备工作:1。正确穿着。穿一双软底跑鞋,保护脚踝关节免受伤害,穿一身舒适的运动装,有利身体活动。2。热身充分。做做伸展,拉伸四肢的运动。防止运动损伤。3。带瓶水,运动时少次多量地补充水分可以防止脱水。

快走防病

多项权威研究发现,坚持每天快走,能有效对抗糖尿病、减少中风,预防老年痴呆等。每天快步走可以提高免疫力,使感冒几率降低30%。对更年期女性来说,快走的保健作用更明显,为保证锻炼效果,快走应至少每次40~60分钟。刚开始锻炼的人可以逐渐增加运动频率和时长,先每隔一天走一次,从半小时开始,逐步适应后就要坚持每天锻炼。

但是一般人快走时,感觉有点气喘,身体出汗,就说明运动量达标了哦

6a839f50135fcee0ce2bda2b2ba37e1d.gif
~

3c5b7f739dd8f3c7500978d9697c16a7.jpg

有的人走路喜欢背着手,这样走的锻炼价值几乎为零,正确的姿势应该是挺胸抬头,收腹提臀,曲臂摆动.

倒着走治腰疼

倒走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一些田径运动员受伤后,通过这种方法进行身体恢复练习。后来就有运动专家指出,倒走其实是一种很好的运动方法。倒走可以锻炼平时很少用到的腰部和背部肌肉,平衡锻炼效果。对久坐的人来说,通过倒走能够有效缓解身体疲劳和腰背酸痛之苦。

走一字步缓便秘

运动本身就是改善便秘的天然处方。走一字步针对性更强。走一字步的要领是左右脚要轮番踩在两脚之间中线的位置,左右脚掌着地的同时,分别向左右两侧扭胯,上身保持放松。这种走路方式会带动胯部扭动,有助于增强腰部力量,刺激肠胃蠕动,能有效防治便秘。走一字步的运动量不用太大哦。当成每天健走运动的一个环节,走500米就够了。走路时需要注意,摆髋扭胯的动作幅度不要太大,尽量保持身体平衡,以免扭伤脚踝。

边拍边走呼吸畅

走路的时候,两手半握,虎口张开成弧形。左脚向前迈步的同时,双手向身体两侧打开,在左脚落地的同时,右手轻轻拍打左胸,左手则向右侧后腰处拍打。然后迈右腿,左手拍打右胸,右手拍打左后腰,一边前进,一边拍。这种走路方式可以锻炼肺部,有助于呼吸通畅。行走时,要保持身体直立,眼睛向前看。

甩手大步走不驼背

老人常常因背部肌肉薄弱,松弛,造成脊柱变形,驼背。走路时,不妨甩开手大步走,可让腰背部肌肉得到舒张,同时,还能锻炼背部和腹部肌肉,减轻腰部负担。行走时要注意上身挺直,下巴前伸,高抬头,两肩向后舒展,迈步大小以两臂伸直的距离为宜,同时前后甩臂,一般以每分钟80~90步为宜。

走走跑跑燃脂肪

先做短时间高强度运动,再换一种时间稍长的低强度运动,从而给身体留出恢复的时间,叫做间隔式训练。与持续的有氧运动相比,间隔式训练法的运动强度更高,并且能减少运动后的酸痛和疲劳感。同时,高强度的运动也使得脂肪燃烧速度加快。可以先快跑15秒,然后走路45秒,这样交替运动20分钟。也可以快跑60秒,然后快走3分钟,这样交替进行30分钟,长期坚持就能看到效果。这种方式强度比较大,运动完要抖抖腿,甩甩胳膊,放松全身,以缓解肌肉的紧张感。

正步走气质佳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始终以身体健朗、富有朝气的形象示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女王有一套独特的养生法。几十年来,女王一直坚持周末走步,她走步的方式很特别,采用的是『正步法』。正步走不用像军人一样姿势很标准,只要全脚掌着地,抬头挺胸,目视前方,持续到身体有出汗的感觉,就达到锻炼目的了。

踮脚走能护肾

随着年龄增长,老人肾气逐渐衰退,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与骨骼、牙齿,耳朵关系密切,因此,老人肾气衰退主要表现为双腿乏力、牙齿松动、听力减退等。有这些症状的老人,不妨尝试踮脚走路。

踮脚走路时,前脚掌内侧、足大拇指起支撑作用,而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太阴脾经经过此处。这样可以按摩足三阴,通过足少阴肾经温补肾阳。每天踮起脚走10分钟左右,中间可以走走停停,累了休息,达到刺激穴位的目的就可以。但踮起脚尖走路有一定难度,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一定要循序渐进,一开始练习时最好身边有帮扶物。长期坚持,每次不可过量;患有重度骨质疏松的老人,不建议踮脚走路。

4cd63119534d32284c7d0d0a0a0a89e5.jpg

ok今天就分享到这啦~要想有个好身体一定要先学会养生哦~记得关注我们哦每天更新养生知识~

盘安药膳,为健康而生

覃冒 發表於 2025-4-7 10: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传统养生视域下的行步导引法》

(按:本文依《黄帝内经》"久行伤筋"之诫,参合孙思邈《千金方》导引之术,辨正时人行走养生之误)

一、行步养生源流考
《庄子·刻意篇》载"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实为导引之祖。至汉代华佗创五禽戏,其"猿步"一势已暗合今之快走要诀。考《诸病源候论》所载"摆臂舒筋法",正与今世快走规范相合,可知传统养生学早具科学内核。

二、行步三要诀辨正
1. 着履之辨
《老老恒言》云:"履欲其轻,底欲其软。"然今之软底跑鞋实违古人"足底涌泉接地气"之旨。建议择布底鞋,使足底穴位得天地之气,此《内经》"天人相应"之理也。

2. 导引正形
(1)身形:当效《易筋经》"立身中正"之态,百会穴虚领顶劲,命门穴微向后撑,此即帖中"挺胸收腹"之真义。
(2)摆臂:宜按八段锦"左右开弓似射雕"法度,肘关节保持135度屈曲,过直则伤筋,过曲则滞气。

三、异形步法析微
1. 倒行法非今人独创,《云笈七签》载"反步导气法",强调以脚跟先着地,配合逆腹式呼吸。然须注意:
须择平坦场地
每百步即正行调息
高血压者忌之

2. 一字步实源出八卦掌"趟泥步",其要在于:
(1)两足如量地之尺,步幅不过肩宽
(2)扭胯不过15度,此《类经》"摇动肢节以利机关"之具体运用

四、时人误区指谬
1. "气喘即达标"之说有违《养性延命录》"形劳而不倦"原则。当以微汗、心率(170-年龄)次/分为度。
2. 拍打行走法若不得要领,反致气乱。建议参考《遵生八笺》"行步叩齿法":
行三步叩齿一次
配合搅海吞津
双手自然摆动

五、行步时辰考
依子午流注学说:
寅时(3-5时)行步可宣肺气
申时(15-17时)行步助膀胱经排毒
然现代人当以日出后、日落前为佳,此《周易》"与四时合其序"之变通也。

(结语)行步看似至简,实含太极阴阳之妙。若能参合《黄庭经》"呼吸庐间入丹田"之旨,配合吐纳,则寻常走路即是长生导引。然切记《抱朴子》"养生以不伤为本"之训,循序渐进方为正道。
火焰之歌 發表於 2025-5-1 02:0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传统养生术中的行步导引之法》

夫行步之法,自古即为养生要术。《黄帝内经》有云:"春三月,广步于庭",已明示步行与四时调摄之关联。今观帖中所言快走、倒走诸法,虽参以西学实验数据,然其内核实与中华导引之术暗合,试为诸君析之。

一、行步养生之理论根基
《庄子·刻意篇》言:"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行步之要,首在调息导引。帖中强调"气喘出汗"为度,正合《诸病源候论》"微汗出而止"之训。古人所谓"百练不如一走",盖因行走时足三阴三阳经交互激发,尤以足少阴肾经为要,故能固本培元。

二、传统行步法门新诠
1. 快走法:非徒西人所谓卡路里消耗,实乃《外台秘要》"小劳术"之变体。建议"40-60分钟"者,暗合子午流注中气血运行一周之数。然须如孙思邈所言"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初习者当循"隔日渐进"之法,此即《养性延命录》"渐渐增益"之智。

2. 倒步法:虽言源自现代运动医学,然考《道枢·圣胎篇》已有"反踵呼吸"之术。其理在于激活督脉阳气,矫正久坐所致"脊脉懈惰"。习练时当配合"撮谷道"(提肛),则腰肾受益更著。

3. 一字步:实为导引术"禹步"简化。左右交替踩中线,恰刺激足太阴脾经之公孙穴与阳明胃经之冲阳穴,故能助运化而通腑气。此法与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异曲同工。

三、行步准备之古法新证
帖中所提三项准备,在《太清导引养生经》中皆有对应:
"软底跑鞋"可比"赤足行地气"之改良,然学者需知古法强调"履地气",今人若于公园土地上行之更佳。
"拉伸四肢"即导引术"引腰""挽弓"之基,马王堆帛画《导引图》可证。
"少次多饮"深合《饮膳正要》"润息法"精髓,尤以卯时(5-7时)行走后饮温水最宜。

四、行步禁忌补遗
古人云:"行不疾步,耳不极听。"今补三忌:
一忌饭后即行,《老老恒言》谓"食毕摩腹行百步"者,当先坐息片刻;
二忌雾霾中强行,《遵生八笺》特戒"触犯沴气";
三忌形神分离,当效《周易参同契》"委志归虚无",行走时存想足底涌泉穴,方得身心兼养之妙。

结语:行步看似寻常,然《抱朴子》谓"导引疗未患之疾",贵在持之以恒。今以西学数据佐证传统智慧,恰如《格致余论》融会古今之思。学者若能以本帖为阶,进而研习五禽戏、八段锦等术,则养生之道备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