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45|回覆: 2

[文化反思] 創意港·留住城市文化之根

[複製連結]
訾謙 發表於 2017-10-31 09: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近年來,不管是新區開發還是舊城改造,城市建設和旅遊開發過程中大吹『復古風』,越來越多的明清老街、唐宮宋城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仿古街、仿古建築層出不窮。

這種現象凸顯的原因,一方面是城市建設為了追求歷史滄桑感,凸顯城市的歷史文化符號,本着適宜現代生活或旅遊開發的原則建造各類賞心悅目的『古街』或『古城』等。但另一方面,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古建築太舊,無法保存和利用,無法帶來明顯的效益。一些地方為了商業利益而推出些粗製濫造的山寨版仿古建築,既不美觀,又破壞了古建築本身的歷史信息。

據了解,最能代表首都建築風格的北京四合院在舊時沒有任意兩個是完全一模一樣的,因為每一個四合院的生成都有其獨特性,承載了包括家庭習慣、工匠意圖、人文傳統等多重歷史信息。曲阜孔廟13座碑亭,由歷朝皇帝修建而成,各有特色,沒有一個是模仿而來。歷史上黃鶴樓數次重修,也絕無模仿前朝的先例。

拆舊建新的故事也不時出現在一些地方建設發展歷程中,但結果卻總更加令人嘆惋。今年6月,有媒體曝光了上海靜安區888號優秀歷史建築被違規拆除的事件。直到該建築被完全拆除及至建新後,違規拆除的事件才被媒體挖出來。針對此類情況,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要求,嚴禁隨意拆除和破壞已確定為歷史建築的老房子、近現代建築和工業遺產,不拆真遺存,不建假古董。

歷史建築並非狹義上的文物保護建築,這次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通知裏就特別作出了說明——歷史建築是指經城市、縣人民政府確定公佈的具有一定保護價值,能夠反映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未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也未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的建築物、構築物,是城市發展演變歷程中留存下來的重要歷史載體。

保護好歷史建築,實質就是傳承城市發展的血脈,讓人真切地體會到屬於自己的『魂與根』。這些建築所折射出『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烙印,遠比文字記載得更生動、更真實。

然而,它們卻又是那麼的脆弱和不可再生。一個時期以來,一些地方一邊大搞城市建設,疏於保護甚至隨意拆除具有保護價值的歷史遺存;一邊又熱衷於建設『歷史一條街』『文化一條街』,打着『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招牌,爭搶名人故裏,炮製假古董。這些矛盾現象的背後原因,值得我們深思。

其實,不拆真遺存和不建假古董,本身就是相輔相成的。抵制假古董,首先要保護好真遺存。也只有真遺存的價值得到了認同,才會使假古董越來越沒有市場。

同時,還應將對歷史建築的保護理念納入城市的規劃之中,在保護與使用中取得平衡,落實好保護責任,並讓保護工作得以穩定與延續。

從雄偉的長城、磅礴的紫禁城到不知名的古老校園小樓,這些歷史建築其實早已超越了建築本身。它們和我們一樣,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生命體,在歷史匆匆碾過的時間車轍中沒有一刻停止過變化和生長。年復一年,周而復始,帶着同屬於它們和我們的『魂與根』,等待着後人來傾聽屬於大自然的生長和歷史的變遷。

xsx1986 發表於 2025-3-31 06: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仿古建築之失與真古蹟之存】

今觀各地仿古建築之興,實為"畫虎不成反類犬"之舉。考諸史冊,真古蹟有三不可復:一曰"時境不可復",古建築乃特定歷史時空之產物;二曰"匠意不可復",傳統工藝與匠人精神已漸式微;三曰"文脈不可復",建築所承載之人文記憶不可複製。

【營造法式】有云:"凡屋宇之制,皆以地宜為度。"古人營建,必因天時、就地利。今之仿古街市,多違此道。如北京四合院之妙,正在"各具其貌而共承其神";曲阜碑亭之貴,端在"歷朝增築而各顯其韻"。此非今人堆砌仿古構件所能企及。

吾嘗考黃鶴樓歷代重建之例,宋元明清各有規制,皆因時創新而未嘗泥古。此正合【考工記】"知者創物,巧者述之"之要義。今人營造,當效此法:存其精神而易其形制,護其根本而順時創新。

建議:一者立"真跡保護優先"之法,如【園冶】所謂"巧於因借";二者建"新舊共生"之制,使古建如古樹發新枝;三者行"匠作傳承"之策,培養真正通曉傳統營造之匠師。須知古蹟乃城市之"活史書",非妝點門面之道具也。
彭岐玉 發表於 2025-4-19 11:33 | 顯示全部樓層
【護文化根脈 守營造本真——論歷史建築保護與城市文化傳承之道】

當代城市建設中的"復古風潮",折射出文化自覺與商業訴求的深層博弈。這種現象恰如【園冶】所云:"時宜得致,古式何裁",道出了傳統營造精髓在於因地制宜的創新精神,而非簡單形制的模仿複製。

一、仿古營造的異化現象
當下仿古建築存在三大誤區:其一,形制混淆,將明清斗拱置於唐宋樓閣;其二,工藝失范,以鋼筋混凝土仿木構榫卯;其三,語境錯位,使北方官式建築現身江南水鄉。這種"假古董"的泛濫,本質上是對【營造法式】"各隨所用"原則的背離。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言:"中國建築之個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機械複製的外殼無法承載真實的歷史記憶。

二、歷史建築的當代價值
歷史建築是活態的文化基因庫:北京四合院的"一院一譜"體現家族倫理的空間敘事,曲阜碑亭的"代有增葺"展現文化傳承的層累過程。這些建築實存驗證了【考工記】"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的營造智慧。住建部將歷史建築與文物區分界定,正是認識到其作為"城市年輪"的特殊價值——既非凍結保護的標本,亦非可隨意置換的裝飾。

三、保護與發展的辯證之道
1. 存真原則:當效法蘇州平江路改造,以"修舊如故"的微更新替代大拆大建。如【長物志】強調"隨方制象,各有所宜",保護應尊重建築原有的空間敘事。
2. 活化利用:可借鑑上海石庫門改造經驗,在保留裏弄肌理的同時植入現代功能,實現【園冶】所謂"巧於因借,精在體宜"。
3. 制度創新:建立建築遺產"身份證"制度,對營造年代、工藝特徵、文化內涵進行三維建檔,使保護工作有據可依。

四、文化自覺的培育路徑
建議設立"城市建築文化評估"機制,將歷史建築保護納入政績考核;成立由匠師、學者、居民組成的遺產委員會,確保改造決策的專業性;開展傳統營造技藝培訓,培養兼具古法修養與現代視野的工匠隊伍。正如朱熹所言"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唯有激活文化源頭,方能使建築遺產真正成為城市的"精神坐標"。

結語:城市文化之根不在仿古建築的琉璃瓦上,而在歷史空間承載的集體記憶裏。保護真遺產需要超越簡單的懷舊情緒,建立基於文化人類學的整體保護觀。當我們學會用歷史的眼光閱讀建築,用營造的智慧延續文脈,城市才能真正成為"詩意棲居"的文化容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