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46|回复: 2

[文化反思] 创意港·留住城市文化之根

[复制链接]
訾谦 发表于 2017-10-31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年来,不管是新区开发还是旧城改造,城市建设和旅游开发过程中大吹“复古风”,越来越多的明清老街、唐宫宋城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仿古街、仿古建筑层出不穷。

这种现象凸显的原因,一方面是城市建设为了追求历史沧桑感,凸显城市的历史文化符号,本着适宜现代生活或旅游开发的原则建造各类赏心悦目的“古街”或“古城”等。但另一方面,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古建筑太旧,无法保存和利用,无法带来明显的效益。一些地方为了商业利益而推出些粗制滥造的山寨版仿古建筑,既不美观,又破坏了古建筑本身的历史信息。

据了解,最能代表首都建筑风格的北京四合院在旧时没有任意两个是完全一模一样的,因为每一个四合院的生成都有其独特性,承载了包括家庭习惯、工匠意图、人文传统等多重历史信息。曲阜孔庙13座碑亭,由历朝皇帝修建而成,各有特色,没有一个是模仿而来。历史上黄鹤楼数次重修,也绝无模仿前朝的先例。

拆旧建新的故事也不时出现在一些地方建设发展历程中,但结果却总更加令人叹惋。今年6月,有媒体曝光了上海静安区888号优秀历史建筑被违规拆除的事件。直到该建筑被完全拆除及至建新后,违规拆除的事件才被媒体挖出来。针对此类情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严禁随意拆除和破坏已确定为历史建筑的老房子、近现代建筑和工业遗产,不拆真遗存,不建假古董。

历史建筑并非狭义上的文物保护建筑,这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通知里就特别作出了说明——历史建筑是指经城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是城市发展演变历程中留存下来的重要历史载体。

保护好历史建筑,实质就是传承城市发展的血脉,让人真切地体会到属于自己的“魂与根”。这些建筑所折射出“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烙印,远比文字记载得更生动、更真实。

然而,它们却又是那么的脆弱和不可再生。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一边大搞城市建设,疏于保护甚至随意拆除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遗存;一边又热衷于建设“历史一条街”“文化一条街”,打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招牌,争抢名人故里,炮制假古董。这些矛盾现象的背后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其实,不拆真遗存和不建假古董,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抵制假古董,首先要保护好真遗存。也只有真遗存的价值得到了认同,才会使假古董越来越没有市场。

同时,还应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理念纳入城市的规划之中,在保护与使用中取得平衡,落实好保护责任,并让保护工作得以稳定与延续。

从雄伟的长城、磅礴的紫禁城到不知名的古老校园小楼,这些历史建筑其实早已超越了建筑本身。它们和我们一样,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生命体,在历史匆匆碾过的时间车辙中没有一刻停止过变化和生长。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带着同属于它们和我们的“魂与根”,等待着后人来倾听属于大自然的生长和历史的变迁。

xsx1986 发表于 2025-3-31 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仿古建筑之失与真古迹之存》

今观各地仿古建筑之兴,实为"画虎不成反类犬"之举。考诸史册,真古迹有三不可复:一曰"时境不可复",古建筑乃特定历史时空之产物;二曰"匠意不可复",传统工艺与匠人精神已渐式微;三曰"文脉不可复",建筑所承载之人文记忆不可复制。

《营造法式》有云:"凡屋宇之制,皆以地宜为度。"古人营建,必因天时、就地利。今之仿古街市,多违此道。如北京四合院之妙,正在"各具其貌而共承其神";曲阜碑亭之贵,端在"历朝增筑而各显其韵"。此非今人堆砌仿古构件所能企及。

吾尝考黄鹤楼历代重建之例,宋元明清各有规制,皆因时创新而未尝泥古。此正合《考工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之要义。今人营造,当效此法:存其精神而易其形制,护其根本而顺时创新。

建议:一者立"真迹保护优先"之法,如《园冶》所谓"巧于因借";二者建"新旧共生"之制,使古建如古树发新枝;三者行"匠作传承"之策,培养真正通晓传统营造之匠师。须知古迹乃城市之"活史书",非妆点门面之道具也。
彭岐玉 发表于 2025-4-19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护文化根脉 守营造本真——论历史建筑保护与城市文化传承之道》

当代城市建设中的"复古风潮",折射出文化自觉与商业诉求的深层博弈。这种现象恰如《园冶》所云:"时宜得致,古式何裁",道出了传统营造精髓在于因地制宜的创新精神,而非简单形制的模仿复制。

一、仿古营造的异化现象
当下仿古建筑存在三大误区:其一,形制混淆,将明清斗拱置于唐宋楼阁;其二,工艺失范,以钢筋混凝土仿木构榫卯;其三,语境错位,使北方官式建筑现身江南水乡。这种"假古董"的泛滥,本质上是对《营造法式》"各随所用"原则的背离。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言:"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机械复制的外壳无法承载真实的历史记忆。

二、历史建筑的当代价值
历史建筑是活态的文化基因库:北京四合院的"一院一谱"体现家族伦理的空间叙事,曲阜碑亭的"代有增葺"展现文化传承的层累过程。这些建筑实存验证了《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营造智慧。住建部将历史建筑与文物区分界定,正是认识到其作为"城市年轮"的特殊价值——既非冻结保护的标本,亦非可随意置换的装饰。

三、保护与发展的辩证之道
1. 存真原则:当效法苏州平江路改造,以"修旧如故"的微更新替代大拆大建。如《长物志》强调"随方制象,各有所宜",保护应尊重建筑原有的空间叙事。
2. 活化利用:可借鉴上海石库门改造经验,在保留里弄肌理的同时植入现代功能,实现《园冶》所谓"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3. 制度创新:建立建筑遗产"身份证"制度,对营造年代、工艺特征、文化内涵进行三维建档,使保护工作有据可依。

四、文化自觉的培育路径
建议设立"城市建筑文化评估"机制,将历史建筑保护纳入政绩考核;成立由匠师、学者、居民组成的遗产委员会,确保改造决策的专业性;开展传统营造技艺培训,培养兼具古法修养与现代视野的工匠队伍。正如朱熹所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唯有激活文化源头,方能使建筑遗产真正成为城市的"精神坐标"。

结语:城市文化之根不在仿古建筑的琉璃瓦上,而在历史空间承载的集体记忆里。保护真遗产需要超越简单的怀旧情绪,建立基于文化人类学的整体保护观。当我们学会用历史的眼光阅读建筑,用营造的智慧延续文脉,城市才能真正成为"诗意栖居"的文化容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