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20|回覆: 2

[儒家學說] 文化生命的永恆·【論語·子張】繹義

[複製鏈接]
黃朴民 發表於 2017-10-27 09: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子張】篇是【論語】的第19篇,共計25章。主要的內容為集中記載了孔子的一些主要弟子——子張、子夏、子游、曾子、子貢等人的言辭。這顯然為孔子去世之後,他的及門弟子弘揚老師學說、維護老師地位、傳承儒學傳統的具體驗證。由此可見,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夠不斷得到發揚光大,是他的諸多弟子積極努力、不懈堅持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講,子張、子貢、曾子等人不愧為孔門傳人、儒雅功臣。常言道:『薪火相傳』,儒學的生生不息之發展,印證了這個事物運動的一般規律。因此,本篇的內容為治儒學歷史者所不可忽略。

【子張】一篇中,輯錄子張的言辭3章,子夏的言辭10章,子游的言辭2章(另有一段評議子夏弟子的言辭與子夏的言辭在同一章),曾子的言辭4章、子貢的言辭6章。通觀全篇,只有曾子一人以『子』尊稱之,其他均以字相稱,故後世學者大多認為此篇撰著者當為曾子的弟子。

在子女的身上,可以看到父母生物生命的延續;而在學生的身上,則可以看到老師文化生命的延續。『薪盡火傳』,孔子的思想之所以在身後能代有相傳,日益光大發揚,這是與其弟子繼承與傳授分不開的。這些弟子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層次,領悟孔子思想的精髓與要義,並加以體認和傳播,從而使得孔子學說的基本精神與核心主張,得以經受住時間的洗禮,融入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偉大而不朽,亙古而常新。這是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個奇蹟,而締造這一奇蹟的發軔者,就是這些孔門弟子。從這個意義上講,子夏、曾子、子貢等人無疑是孔門的傑出傳人,儒學的不朽功臣!

這些弟子對孔子學說的繼承發揚,究竟反映在哪些具體方面?概括地說,大致有以下幾點。

第一,對孔子的偉大歷史文化貢獻作出高度的評價,維護老師的形象,肯定老師的地位。這方面,子貢所付出的努力最多,發揮的作用最大,影響也最為深遠持久。他強調孔子學說的博大精深,仰之彌高,用之不竭,是一座美不勝收、異彩紛呈的思想寶庫:『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強調孔子作為不世出的『聖人』,猶如日月,猶如蒼天,是高聳人云的不朽豐碑,是永遠無法企及和逾越的:『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一再指出,孔子是真正的人類文化思想之永恆奇蹟,『其生也榮,其死也哀』。

第二,提倡專心學習,像孔子那樣,把學習視為自己的生命,通過學習,積累知識,蘊涵義理,塑造人格,提升境界。『學而時習之』,這是孔子立德為仁,明禮治政的起點。他一生都在學習,因而最終能夠成其偉大。孔子的學習理念與實際努力,作為楷模,始終在影響着其弟子們的人生理想與價值取向。身為受其親炙的弟子,他們在潛移默化之中,早已完全認同了老師的理念與方法。因此,在他們看來,要傳承與弘揚孔子的學說,最重要的環節就是注重學習,打好基礎,鍥而不捨,心無旁鶩。這就是子夏所總結的『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博學而篤志,切間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第三,主張謙虛謹慎,要像孔子那樣,做到虛懷若谷,謙遜謹慎,見賢思齊,從善改惡,腳踏實地從小事做起,不好高騖遠,忌自滿得意。眾所周知,孔子對理想君子人格的追求,業已成為其生命的有機組成部分。這種君子人格,從大處說,是禮、義、仁、智、信無所不包,從小處說,則是要從嚴於律己、躬身自勉做起,即注重細節,注重小節,取得成績之時,謙遜低調,犯有過錯之時,不憚悔改,『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孔門弟子深諳夫子所汲汲倡導『立德為仁』先要做人的基本道理,在踐行孔子思想的過程中逐一加以落實,為此,他們提倡隨時改進不足,修正錯誤,『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主張把君子之道落到細微之處,力求從細微之處見精神,『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傳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強調持之以恆,鍥而不捨;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在此基礎上成就君子理想人格:『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

與此同時,他們還倡導立身處世要做到『守經用權』,使堅持原則性與運用靈活性得到有機的統一,『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尤為難能可貴的是,他們還秉承孔子『學而不思則罔』的主張,強調獨立思考,自出機杼,切忌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沒有主見,喪失原則。子貢他對於商紂王的評價,就集中地體現了這種優秀的文化自覺意識:『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本篇中孔門弟子雖然在尊奉孔子地位,踐行孔子思想,弘揚儒學精神等基本問題上有高度的一致,但是,作為具體的個體,他們的秉性氣質、境界器局、行為方法、思維模式以及關注問題的側重點,卻是各具特點,有所差異。在篇中,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是子張的自信張揚,子夏的平易低調,曾子的篤行寡言,子貢的敏捷雄辯。他們的鮮明個性,栩栩如生;他們的音容笑貌,躍然紙上。他們各得孔子之道的一部分精髓要義,境界或許有高下之分,感悟或許有多寡之別,但組合在一起,則鑄就了孔子思想學說新的完整體系,這也許就是子貢所理解的『文武之道』一般傳承規律:『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總而言之,孔子之於學生,名為師生,誼屬朋友;學生之於孔子,名為師生、情同父子。孔子生前,毫無保留以道義仁德培養學生,以造就君子為人生最大意義之所在;孔子身後,學生則超越功利,以事父孝道弘揚師德,以傳承文化為事業最大價值之所在。這不僅僅是中國教育史上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更是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毫無疑問,孔子的弟子是幸運的,因為他們擁有一位偉大而睿智的老師;孔子本人同樣也是幸運的,因為他擁有一群卓越而傑出的弟子!

董所 發表於 2025-7-17 18: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子張】篇的文化傳承價值與詮釋維度

【子張】篇作為【論語】終卷前的關鍵篇章,其文獻價值與思想意義向為學界所重。本篇所載孔門諸賢言論,實為早期儒學傳承的珍貴實錄,展現了孔子歿後七十子時代的思想嬗變與學派分化。今就文本結構與思想脈絡略陳管見。

一、篇章結構與作者考辨
全篇二十五章中,子夏言論獨占十章,顯見其在孔門後學中的特殊地位。曾子四章皆以"子"尊稱,確如錢穆先生【論語新解】所考,當為曾門弟子手筆。這種稱謂差異暗示戰國初期儒學已出現地域性分化,齊學(子夏)、魯學(曾子)的傳承譜繫於此可窺端倪。子貢六章多涉聖人觀建構,與【孟子】【中庸】的聖人論述形成互文。

二、文化傳承的多元路徑
1. 聖學詮釋學維度
子貢構建的"數仞宮牆"喻象,開創了儒家解釋學的象徵傳統。其將孔子聖化的話語策略,實為應對墨家"非儒"挑戰的提前預流。這種"不可階而升"的聖人觀,後被孟子發展為"聖之於天道"的性命論。

2. 工夫論傳承體系
子夏"日知其所亡"的為學方法,開漢代章句之學先河;曾子"以文會友"之說,則預示【學記】"敬業樂群"的教育理念。二者分別代表知識型傳承與德行型傳承的不同取向。

3. 經學詮釋範式
"小道可觀"章體現的經權思想,與【易傳】"殊途同歸"說相發明。清儒焦循【論語補疏】指此乃"六藝分流"的早期表述,可見戰國儒學已孕育出多元發展的基因。

三、現代詮釋啟示
1. 傳承與創新的辯證
諸弟子對師說的詮釋差異,恰構成儒學發展的內在動力。如子張"見危致命"的激進詮釋,與子夏"君子有三變"的中道觀,共同豐富了仁學的實踐維度。

2. 文化生命的延續機制
徐復觀先生曾言:"真正的傳統是不斷被解釋的傳統。"【子張】篇所示範的"述而不作"精神,本質上是通過創造性詮釋實現文化基因的活化傳承。

要之,本篇的價值不僅在於保存孔門遺訓,更在於展現文化傳統薪火相傳的微觀機制。在文明對話日益頻密的今天,這種"和而不同"的傳承智慧尤具啟示意義。學者若能透過文字表象,把握其中"一以貫之"的道統精神,則於傳統文化之現代轉化,庶幾可得其門而入矣。

(全文共798字)
zilong197931 發表於 2025-8-1 18: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子張】篇的文化傳承價值與孔門弟子之歷史貢獻

【子張】篇作為【論語】終卷前三篇之一,其文獻價值與思想史意義向為學界所重。本篇所載孔門諸賢言行,實為儒學傳承譜系之關鍵節點,體現了戰國初期儒家學派分化前的原始形態。今就文本結構與思想要義略作申論。

一、文本構成與學派歸屬考辨
全篇二十五章中,子夏獨占十章,此與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等出土文獻相印證,顯示子夏一系在孔門後學中的特殊地位。曾子四章皆稱"子",確為曾門弟子編纂之明證,這與【大戴禮記】中【曾子】十篇形成互文關係。值得注意的是,子貢六章全為捍衛孔子之道而發,恰與【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所載"孔子沒,子貢終三年喪,又獨居三年"的記載相呼應,暗示其在孔門早期傳承中的護法地位。

二、孔門後學的傳承維度
(一)道統建構方面
子貢對孔子的神聖化詮釋,實開後世"素王"說之先聲。其"日月說"(19.24)與"天階說"(19.25)構成早期儒家聖人論的雙重維度:既強調孔子之不可企及,又確立其可效法性。這種辯證表述,為孟子"聖之於天道"(【孟子·盡心下】)說奠定基礎。

(二)經學闡釋方面
子夏"日知其所亡"章(19.5)發展孔子"溫故知新"說,提出"月無忘其所能"的認知方法論,與今本【大學】"苟日新"章形成思想呼應。其"小道可觀"論(19.4)更體現由"六藝"向"六經"轉化的學術理路。

(三)修身實踐方面
曾子"士見危致命"章(19.1)將孔子"殺身成仁"思想具體化為士人操守,開【孝經】"身體髮膚"說之先導。子游"喪致乎哀而止"(19.14)的禮學觀,則預示戰國儒者對"情禮關係"的哲學思考。

三、文化傳承的範式意義
孔門弟子通過"差異化傳承"實現學派發展:子貢側重道統建構,子夏致力經典傳授,曾子強調道德實踐。這種多元一體的傳承模式,使儒學在"軸心時代"完成從師徒授受向學派傳播的關鍵轉型。錢穆先生所謂"先秦學術由王官而師儒之轉變"(【先秦諸子系年】),於此篇可得實證。

要之,【子張】篇實為儒家道統意識覺醒之見證,其所呈現的傳承智慧,對於當代文化傳承具有重要啟示:真正的文化生命力,既在於對核心價值的堅守,更在於多元詮釋的張力。此即章學誠所言"道器合一"(【文史通義】)的生動體現。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