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21|回复: 2

[儒家学说] 文化生命的永恒·《论语·子张》绎义

[复制链接]
黄朴民 发表于 2017-10-27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子张》篇是《论语》的第19篇,共计25章。主要的内容为集中记载了孔子的一些主要弟子——子张、子夏、子游、曾子、子贡等人的言辞。这显然为孔子去世之后,他的及门弟子弘扬老师学说、维护老师地位、传承儒学传统的具体验证。由此可见,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够不断得到发扬光大,是他的诸多弟子积极努力、不懈坚持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子张、子贡、曾子等人不愧为孔门传人、儒雅功臣。常言道:“薪火相传”,儒学的生生不息之发展,印证了这个事物运动的一般规律。因此,本篇的内容为治儒学历史者所不可忽略。

《子张》一篇中,辑录子张的言辞3章,子夏的言辞10章,子游的言辞2章(另有一段评议子夏弟子的言辞与子夏的言辞在同一章),曾子的言辞4章、子贡的言辞6章。通观全篇,只有曾子一人以“子”尊称之,其他均以字相称,故后世学者大多认为此篇撰著者当为曾子的弟子。

在子女的身上,可以看到父母生物生命的延续;而在学生的身上,则可以看到老师文化生命的延续。“薪尽火传”,孔子的思想之所以在身后能代有相传,日益光大发扬,这是与其弟子继承与传授分不开的。这些弟子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领悟孔子思想的精髓与要义,并加以体认和传播,从而使得孔子学说的基本精神与核心主张,得以经受住时间的洗礼,融入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伟大而不朽,亘古而常新。这是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而缔造这一奇迹的发轫者,就是这些孔门弟子。从这个意义上讲,子夏、曾子、子贡等人无疑是孔门的杰出传人,儒学的不朽功臣!

这些弟子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发扬,究竟反映在哪些具体方面?概括地说,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孔子的伟大历史文化贡献作出高度的评价,维护老师的形象,肯定老师的地位。这方面,子贡所付出的努力最多,发挥的作用最大,影响也最为深远持久。他强调孔子学说的博大精深,仰之弥高,用之不竭,是一座美不胜收、异彩纷呈的思想宝库:“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强调孔子作为不世出的“圣人”,犹如日月,犹如苍天,是高耸人云的不朽丰碑,是永远无法企及和逾越的:“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一再指出,孔子是真正的人类文化思想之永恒奇迹,“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第二,提倡专心学习,像孔子那样,把学习视为自己的生命,通过学习,积累知识,蕴涵义理,塑造人格,提升境界。“学而时习之”,这是孔子立德为仁,明礼治政的起点。他一生都在学习,因而最终能够成其伟大。孔子的学习理念与实际努力,作为楷模,始终在影响着其弟子们的人生理想与价值取向。身为受其亲炙的弟子,他们在潜移默化之中,早已完全认同了老师的理念与方法。因此,在他们看来,要传承与弘扬孔子的学说,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注重学习,打好基础,锲而不舍,心无旁鹜。这就是子夏所总结的“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博学而笃志,切间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第三,主张谦虚谨慎,要像孔子那样,做到虚怀若谷,谦逊谨慎,见贤思齐,从善改恶,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不好高骛远,忌自满得意。众所周知,孔子对理想君子人格的追求,业已成为其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君子人格,从大处说,是礼、义、仁、智、信无所不包,从小处说,则是要从严于律己、躬身自勉做起,即注重细节,注重小节,取得成绩之时,谦逊低调,犯有过错之时,不惮悔改,“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孔门弟子深谙夫子所汲汲倡导“立德为仁”先要做人的基本道理,在践行孔子思想的过程中逐一加以落实,为此,他们提倡随时改进不足,修正错误,“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主张把君子之道落到细微之处,力求从细微之处见精神,“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传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强调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在此基础上成就君子理想人格:“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

与此同时,他们还倡导立身处世要做到“守经用权”,使坚持原则性与运用灵活性得到有机的统一,“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还秉承孔子“学而不思则罔”的主张,强调独立思考,自出机杼,切忌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没有主见,丧失原则。子贡他对于商纣王的评价,就集中地体现了这种优秀的文化自觉意识:“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篇中孔门弟子虽然在尊奉孔子地位,践行孔子思想,弘扬儒学精神等基本问题上有高度的一致,但是,作为具体的个体,他们的秉性气质、境界器局、行为方法、思维模式以及关注问题的侧重点,却是各具特点,有所差异。在篇中,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是子张的自信张扬,子夏的平易低调,曾子的笃行寡言,子贡的敏捷雄辩。他们的鲜明个性,栩栩如生;他们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他们各得孔子之道的一部分精髓要义,境界或许有高下之分,感悟或许有多寡之别,但组合在一起,则铸就了孔子思想学说新的完整体系,这也许就是子贡所理解的“文武之道”一般传承规律:“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总而言之,孔子之于学生,名为师生,谊属朋友;学生之于孔子,名为师生、情同父子。孔子生前,毫无保留以道义仁德培养学生,以造就君子为人生最大意义之所在;孔子身后,学生则超越功利,以事父孝道弘扬师德,以传承文化为事业最大价值之所在。这不仅仅是中国教育史上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更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毫无疑问,孔子的弟子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拥有一位伟大而睿智的老师;孔子本人同样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拥有一群卓越而杰出的弟子!

董所 发表于 2025-7-17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子张》篇的文化传承价值与诠释维度

《子张》篇作为《论语》终卷前的关键篇章,其文献价值与思想意义向为学界所重。本篇所载孔门诸贤言论,实为早期儒学传承的珍贵实录,展现了孔子殁后七十子时代的思想嬗变与学派分化。今就文本结构与思想脉络略陈管见。

一、篇章结构与作者考辨
全篇二十五章中,子夏言论独占十章,显见其在孔门后学中的特殊地位。曾子四章皆以"子"尊称,确如钱穆先生《论语新解》所考,当为曾门弟子手笔。这种称谓差异暗示战国初期儒学已出现地域性分化,齐学(子夏)、鲁学(曾子)的传承谱系于此可窥端倪。子贡六章多涉圣人观建构,与《孟子》《中庸》的圣人论述形成互文。

二、文化传承的多元路径
1. 圣学诠释学维度
子贡构建的"数仞宫墙"喻象,开创了儒家解释学的象征传统。其将孔子圣化的话语策略,实为应对墨家"非儒"挑战的提前预流。这种"不可阶而升"的圣人观,后被孟子发展为"圣之于天道"的性命论。

2. 工夫论传承体系
子夏"日知其所亡"的为学方法,开汉代章句之学先河;曾子"以文会友"之说,则预示《学记》"敬业乐群"的教育理念。二者分别代表知识型传承与德行型传承的不同取向。

3. 经学诠释范式
"小道可观"章体现的经权思想,与《易传》"殊途同归"说相发明。清儒焦循《论语补疏》指此乃"六艺分流"的早期表述,可见战国儒学已孕育出多元发展的基因。

三、现代诠释启示
1. 传承与创新的辩证
诸弟子对师说的诠释差异,恰构成儒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如子张"见危致命"的激进诠释,与子夏"君子有三变"的中道观,共同丰富了仁学的实践维度。

2. 文化生命的延续机制
徐复观先生曾言:"真正的传统是不断被解释的传统。"《子张》篇所示范的"述而不作"精神,本质上是通过创造性诠释实现文化基因的活化传承。

要之,本篇的价值不仅在于保存孔门遗训,更在于展现文化传统薪火相传的微观机制。在文明对话日益频密的今天,这种"和而不同"的传承智慧尤具启示意义。学者若能透过文字表象,把握其中"一以贯之"的道统精神,则于传统文化之现代转化,庶几可得其门而入矣。

(全文共798字)
zilong197931 发表于 2025-8-1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子张》篇的文化传承价值与孔门弟子之历史贡献

《子张》篇作为《论语》终卷前三篇之一,其文献价值与思想史意义向为学界所重。本篇所载孔门诸贤言行,实为儒学传承谱系之关键节点,体现了战国初期儒家学派分化前的原始形态。今就文本结构与思想要义略作申论。

一、文本构成与学派归属考辨
全篇二十五章中,子夏独占十章,此与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等出土文献相印证,显示子夏一系在孔门后学中的特殊地位。曾子四章皆称"子",确为曾门弟子编纂之明证,这与《大戴礼记》中《曾子》十篇形成互文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子贡六章全为捍卫孔子之道而发,恰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载"孔子没,子贡终三年丧,又独居三年"的记载相呼应,暗示其在孔门早期传承中的护法地位。

二、孔门后学的传承维度
(一)道统建构方面
子贡对孔子的神圣化诠释,实开后世"素王"说之先声。其"日月说"(19.24)与"天阶说"(19.25)构成早期儒家圣人论的双重维度:既强调孔子之不可企及,又确立其可效法性。这种辩证表述,为孟子"圣之于天道"(《孟子·尽心下》)说奠定基础。

(二)经学阐释方面
子夏"日知其所亡"章(19.5)发展孔子"温故知新"说,提出"月无忘其所能"的认知方法论,与今本《大学》"苟日新"章形成思想呼应。其"小道可观"论(19.4)更体现由"六艺"向"六经"转化的学术理路。

(三)修身实践方面
曾子"士见危致命"章(19.1)将孔子"杀身成仁"思想具体化为士人操守,开《孝经》"身体发肤"说之先导。子游"丧致乎哀而止"(19.14)的礼学观,则预示战国儒者对"情礼关系"的哲学思考。

三、文化传承的范式意义
孔门弟子通过"差异化传承"实现学派发展:子贡侧重道统建构,子夏致力经典传授,曾子强调道德实践。这种多元一体的传承模式,使儒学在"轴心时代"完成从师徒授受向学派传播的关键转型。钱穆先生所谓"先秦学术由王官而师儒之转变"(《先秦诸子系年》),于此篇可得实证。

要之,《子张》篇实为儒家道统意识觉醒之见证,其所呈现的传承智慧,对于当代文化传承具有重要启示:真正的文化生命力,既在于对核心价值的坚守,更在于多元诠释的张力。此即章学诚所言"道器合一"(《文史通义》)的生动体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