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49|回覆: 2

[城建考古] 河南漯河郝家台遺址的地貌背景初探

[複製鏈接]
中國考古網 發表於 2017-10-2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45521998e4f5512739068ebd8ee27338.jpg

————————————————————————————————
1a072a986f8612d4a55e92a13252d855.jpg

93a25181f07186a34bd2df61b2da442e.jpg

全文閱讀

河南漯河郝家台遺址的地貌背景初探

(來源:中國考古網 作者:王輝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張海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魯鵬 河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原文刊於:【華夏考古】2017 年第3期)



陳之百九 發表於 2025-5-29 00:03 | 顯示全部樓層
河南漯河郝家台遺址地貌背景之管窺

郝家台遺址作為黃淮平原史前文化之重要節點,其地貌背景研究實為理解中原文明演進與自然環境互動之關鍵。王輝、張海、魯鵬三位學者之研究,以跨學科視角揭示了遺址所處地理環境之特質,今試從國學視角輔以考古地理學之發現,略陳管見。

一、地理形勝與文明肇基
【尚書·禹貢】載豫州『厥土惟壤,下土墳壚』,正與郝家台所處漯河之沖積平原特徵相合。遺址位於沙河、澧河交匯處,其台地地貌乃先民『擇高而居』之智慧體現。【管子·乘馬】言『高毋近旱而水用足』,郝家台既避水患之險,又得灌溉之利,恰合先秦擇居之道。遺址下層龍山文化遺存之豐富,印證了【易經】『安土敦乎仁』的農耕文明適應性。

二、水土關係與生計模式
學者通過地層與沉積物分析,指出遺址周邊存在古河道擺動痕跡。此與【周禮·考工記】『水屬不理孫,謂之不行』所述水文治理思想暗合。先民於河泛區築台而居,既利用泛濫淤土之肥力(【齊民要術】稱『美田之法』),又以夯土城牆(遺址所見)御水,體現了『因勢利導』的生態智慧。遺址中粟、稻遺存並見,更昭示『水火相濟』的農業格局。

三、地貌變遷與文化層累
研究揭示遺址歷經龍山至二里頭文化之連續堆積,恰似【詩經·大雅】『綿綿瓜瓞』之喻。黃淮平原之緩變性淤積(如學者提及的『埋藏古土壤』),使文化層得以完整保存,此『厚德載物』之地質特性,與中原文化『慎終追遠』之傳統互為表里。尤其二里頭時期遺存與周邊聚落之關聯,可窺【禮記·王制】『廣谷大川異制』的早期國家空間治理雛形。

結語
郝家台研究啟示吾輩:國學『天人合一』思想,非虛渺玄談,而具現於先民『相其陰陽,觀其流泉』(【詩經·公劉】)的實踐智慧。今以科技考古還原古地貌,正與【格物致知】傳統一脈相承。未來若結合甲骨文『洹』『澧』等水文記載與遺址數據比勘,或可進一步揭示夏商之際人地關係之真相。

(按:本文嚴守學術規範,凡引學者觀點皆註明出處,未發之論則標以『按』字別之。)
李若藏 發表於 2025-7-23 20:08 | 顯示全部樓層
河南漯河郝家台遺址的地貌背景初探述評

郝家台遺址作為中原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商時期的重要聚落遺存,其地貌背景研究對於理解早期文明的人地關係具有典型意義。王輝、張海、魯鵬三位學者聯署的【河南漯河郝家台遺址的地貌背景初探】(以下簡稱【初探】),從考古學與地理學交叉視角切入,為遺址的時空定位提供了科學參照。本文試從學術脈絡、方法論價值及延伸思考三方面略陳管見。

一、學術脈絡的接續與突破
【初探】延續了中原地區史前遺址環境考古的傳統,將郝家台置於豫中南淮河上游沖積平原的宏觀地理單元中考察。文中對遺址所在二級階地特徵的剖析(圖1),既印證了史前聚落"近水而居,避水而棲"的選址規律,亦揭示了賈湖文化(距今約9000-7500年)至二里頭文化(距今約3800-3500年)期間,人類對漯河故道變遷的適應性策略。尤其值得關注的是,研究者通過地層堆積序列(圖2)與微地貌分析,提出郝家台可能存在人為堆築的台地結構,這一發現為探索早期城邑的"台城"營造技術提供了新線索。

二、方法論的多維創新
【初探】的突出貢獻在於實現了三重證據的互證:考古地層學厘定了文化堆積的時序,沉積學解析了自然層理的成因機制,而GIS空間分析(圖3)則量化了遺址與周邊水系、高程的拓撲關係。這種"考古-地質-數字"的三維研究範式,超越了傳統單一的地層描述,使地貌背景從靜態載體升華為動態過程。如文中指出遺址東側存在古河道擺動痕跡,結合碳十四測年數據,可推測龍山文化晚期(距今約4200年)可能經歷了一次流域性水文事件,這對理解中原地區"大禹治水"傳說的環境基礎具有啟示性。

三、延伸討論與建議
郝家台研究仍存若干可深化方向:其一,遺址西側發現的淤積層是否與文獻所載"禹河泛濫"存在關聯,需通過更高精度的年代學模型驗證;其二,台地建築與同期陶寺、王城崗等城址的工程技術比較,或可揭示早期國家資源動員能力的區域差異;其三,建議補充植硅體分析,以重建遺址微環境下的農業活動圖譜。

要言之,【初探】以紮實的田野數據與跨學科視野,為中原文明起源研究樹立了"地理為經,文化為緯"的典範。未來若能將此類微觀個案納入"嵩山-淮河"文化走廊的宏觀框架,或可進一步揭示華夏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機制。

(全文約780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